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50页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50页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17:38:52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文化交流与传播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 12 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唯物史观 认识欧洲的文化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探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逐步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近代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时空定位
关键问题解析
1.北美大陆的多源一体文明——美国多元文化
2.拉丁美洲的“混血社会”——拉美多元文化
3.拿破仑摧枯拉朽播种启蒙——欧洲文化重构
4.欧洲文化冲击亚非获新生——亚非文化重构
知识结构梳理
问题探究与知识拓展
知识梳理与探究
重构美洲文化
重构拉美文化
重构欧洲文化
重构亚非文化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战争:北美独立战争
战争:拉美独立战争
战争:拿破仑战争
战争:欧洲文化侵略
①多元融合
②考迪罗独裁
③经济依赖
①多元文化
②民主法治
③种族歧视
①摧毁封建制度
②民主、自由、法治
③独立(统一)
①中国:西学东渐,传承儒家
②印度: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等
③埃及: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
知识结构梳理
关键问题解析
(一)北美大陆的多源一体文明——美国多元文化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概括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有什么特点?
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具体表现:
(1)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多源、多样;
(2)美式英语成为共同语言;
(3)文化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
(4)强调地方自治、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5)美利坚人意识;
(6)种族歧视严重,白人文化优越感明显。
印第安人
黑人



混血



1.独立战争前美国多元文化
材料1 欧洲裔居民逐渐以英语为通用语言。17-18世纪的英国人说话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不同的方言之间甚至难以沟通。到北美的第一代移民自然也带有这样的特点,但他们的后代摆脱了方言的口音,所说的英语发音相当接近,这令到那里游历的英国人深感惊奇。而且由于居民来源众多,成分复杂,所以人民的语言中不知不觉掺杂进了各种成分,印第安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法国人的词汇都融于英语当中,使殖民地的语言和“标准英语”渐渐有所不同。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材料2 那些年轻的边疆拓殖者采用长达大腿的绑腿,用印第安人的短裤取代原来的衬裤,他们还喜爱鹿皮装,因而得名“穿鹿皮装的人”。弗吉尼亚边远地区的年轻人很喜欢印第安人式样的服装,甚至穿着去教堂,一些民兵也仿效印第安人武士的装束。在印第安人中从事“文明开化”的传教士,极力引导印第安人改穿白人的衬衣、外套、裤子和鞋。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文化融合
美式英语成为共同语言
1.独立战争前美国多元文化
历史纵横: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美利坚人意识;
强调地方自治、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
清教精神
材料3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或种族)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陆地沃人稀、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奋求实的开拓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提倡信仰自由……于是美国白人大肆宣扬“白人优越论”,对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种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简论早期移民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影响》
1.独立战争前美国多元文化
自主学习2:阅读教材,概括独立战争后的
美国文化有什么特点?
权力制衡、精神自由、种植园经济、
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材料4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制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制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5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
——杰斐逊
自由女神像正
式名称是“自
由照耀世界”,
自由女神穿着
古希腊风格服
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发的日期;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是美国的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理想。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暴力执法,把46岁的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按倒在街头达7分钟致使其不省人事。这一悲剧引发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在美国多地持续延烧。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
种植园中的黑奴
……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摘自宪法第一条第2款
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中国代表抨击美国的种族歧视
权力制衡、精神自由、种植园经济、
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1.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2.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官员查里德·帕蒂向政府建言:“政治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查里德·帕蒂的观点体现了
A.文化共享的理念 B.文化殖民的思想
C.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D.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望
关键问题解析
(二)拉丁美洲的“混血社会”——拉美多元文化
拉丁舞
特点: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具有多元性。
具体表现:
(1)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2)以西班牙语与和葡萄牙语为主;
(3)种族融合,
等级分明;
(4)天主教是
主要宗教;
(5)拉丁舞重要
文化符号;
(6)印第安人保留
传统文化。
自主学习3:读教材68页第2-4自然段,概括独立运动前的拉美文化有哪些特点?
1.独立运动前的拉美多元文化
巴西里约基督山
印第安人图腾崇拜
拉丁舞一共有5个舞蹈种类:
伦巴,起源于古巴;
恰恰,起源于墨西哥;
牛仔,起源于美国;
桑巴,起源于巴西;
斗牛,起源于法国,发展于
西班牙。
拉丁舞
“混合社会”的文化符号
(1)西、葡文化成为主体;
(2)以拉丁语为主;
(3)种族融合,等级分明;
(4)天主教是主要宗教;
(5)拉丁舞重要文化符号;
(6)印第安人保留传统文化
1.独立运动前的拉美多元文化
材料6 随着拉丁美洲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融合,到17世纪,拉丁美洲出现了“美洲人”这个新观念,并逐渐凝聚成为一种新的“美洲精神”。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自主学习4:读教材68页第5自然段,概括独立运动后的拉美文化有哪些特点?
1804第一个独立;黑人领导。
1822独立;
1889成立巴西合众国。
玻利瓦尔
圣马丁
建立15个共和国
(1)政治上颁布宪法,取消奴隶制,但
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
文化的重要特征;
(2)经济上取消了奴隶贸易以及印第安
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3)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2.独立运动后的拉美多元文化
材料9 (拉丁美洲)独立的经济意义限于摆脱衰落中的宗主国的野蛮掠夺和落后统治,独立后却缺乏独立迅速建立民族经济的能力,经济依附性的状况没有改变……
尽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几个“共和国”,但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相去甚远。拉美独立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落后的地主阶级占有成果的革命。
——摘编自张伟伟《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比校研究》
材料8 考迪罗是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普遍出现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指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统治的专制制度。考迪罗最早产生于拉美独立战争时期,他们为争取拉美独立作出贡献。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在拉美各国相继独立后,考迪罗逐渐成为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
材料7 由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仍是一个封建主义的殖民地社会。1810—1826年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们,向往社会进步和自由,放弃了已有的家产和奴隶,提出了解放奴隶,取消对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劳役制,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等进步主张。 ——《论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性质》
独立后拉美文化的特点?
(1)经济上取消了奴隶贸易以及印第安
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2)政治上颁布宪法,取消奴隶制,但
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
文化的重要特征;
(3)经济严重依附于西方国家。
2.独立运动后的拉美多元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那么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相同点 不同点
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种植园经济与黑奴贸易密切相关
对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坏
种族压迫和歧视长期存在
以文化融合为主
以血统融合为主(“混血社会”)
政治文化呈现权力制衡原则
政治文化形成“考迪罗”独裁权力
宗教文化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
英语为主要语言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
总结归纳
1.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它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下列对英国在印度的文化侵略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文化重构 B.印度的民族文化被同化
C.导致印度排外主义盛行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2.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分别代表了古代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A.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B.继承和创新了宗主国文化
C.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D.彻底失去了本土文化痕迹
关键问题解析
(三)拿破仑摧枯拉朽播种启蒙——欧洲文化重构
雄狮拿破仑
(1769-1821)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法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雄霸欧洲,拿破仑战争引起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的忌惮,纷纷组织反法同盟对抗法国,对外战争也激化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矛盾。最终,拿破仑帝国走向败亡。
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法典》。”
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拿破仑战争
(1)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2)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
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拿破仑战争之前
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拿破仑战争之后
进步性
侵略性
影响:
拓展认识:
材料10 拿破仑之以法国革命精神宣传于欧洲各国的真正目的,是很难说的,但我们若知道他对于这个精神所索的代价,便觉得有点不能恭维他了。原来他表面虽打着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帜,而其中怀着搜钱刮财及招募军队的目的,俾他的黩武事业,可以靠着各国人民的血汗而成功,这个代价是何等重大呵!因此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马蹄走遍了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的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
——陈衡哲《西洋史》
2.欧洲文化的重构
时间:1825年12月
原因: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受到启蒙
思想的影响,希望改造国家。
经过:“十二月党人”发动了试图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影响: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
命的主张。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材料11 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十二月党人”起义
3.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材料12 叶卡捷琳娜时期,宫廷和近卫军确实包括了俄国全部有教养的人士,这多多少少继续到了1812年。从那以后,俄国社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战争唤醒了人们,人们的觉悟引起了12月14日事件。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材料13 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思考1:材料12中的1812年事件和12月14日事件分别指什么?为什么1812年战争能够引起12月14日事件?
3.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2)波兰起义
时间:1830年
经过:一批波兰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影响: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
肖邦
材料14 无疑问,旧波兰已经死亡了,我们绝对不希望它复活。不过死亡的不仅是旧波兰。旧德国、旧法国、旧英国,——整个旧社会都已经过时了。……旧社会的灭亡将使一个不再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新社会建立起来。
——马克思于1847年11月29日纪念1830年波兰民族起义十七周年国际大会的讲话
3.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3)德意志改革和革命
19世纪德意志的分裂状况
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战争中失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1848年2-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材料15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16 德国,德国,德国高于一切,高于世间万物。无论何时,为了保护和捍卫它,让我们兄弟般地团结。……统一、法制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让我们兄弟般心连心手牵手,一起共同努力。统一、法制和自由,是我们幸福的真谛
——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莱《德意志之歌》(1841年)
3.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材料1 拿破仑战争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附属国,而且为这些国家资木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外,《拿破仑法典》不仅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拿破仑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这不仅对欧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2 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拿破仑在欧洲的统治时,将城邦和王公领土合并,播下了日后德意志及意大利建立民族一统国家的种子。
思考2: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文化有什么重要影响?
影响: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启蒙思想;
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设;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
民族独立的要求;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建。
关键问题解析
(四)欧洲文化冲击亚非获新生——亚非文化重构
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让后者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1)殖民者角度: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
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
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上海
圣约翰
大学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
1.文化侵略
中国文化的劫难
近代中国遭受了两次文化遗产的大浩劫,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再一次使1905-1914年外国探险家对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这两次浩劫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
2.亚非文化重构
中国“西学东渐”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2.亚非文化重构
“印度人的印度”
材料17 印度理论家梅达指出:“每个民族的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支离破碎的印度社会不能以西方的面貌重新创造。印度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国家建设战略”。
甘地
(一)英国企图使印度基督教化。19世纪上半叶由官方自上而下直接鼓励英国传教士大批进入印度传教。
(二)推行英语教育。
(三)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印度实行的文化、思想、教育领域政策。新方案创立了分级的教育制度。
——《世界文明史》
印度泰姬陵
(1)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
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2)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2.亚非文化重构
材料: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19世纪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20年代,公司在给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表现出希望办西方教育的倾向。1833年,议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规定,公司教育经费只应用来推广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统是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不过,这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
——摘编自林承节《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教育》
问题: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发生了新变化,对此进行解读。
新变化:推广近代西方教育。
解读: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注重建立新教育制度。英国推广近代西方教育会冲击印度文化、淡化印度民族意识,有利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是一种文化侵略。但客观上带来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方式,也推动印度的近代化进程;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教育的发展。
扎格鲁尔
埃及人的婚礼
材料18 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1882年,英国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1922年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
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2.亚非文化重构
1.晚清以降,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邀请下,以艾迪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纷纷来华开展集会演说,将中国社会现状与社会问题置于世界潮流中,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其演说一面被视为外来先进文化的代表,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礼遇,也因其站在西方立场对中国社会的批评而遭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排斥与批判。这反映近代中国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知识分子主导政治变革
C.民众爱国意识不断觉醒 D.救亡革新道路的复杂性
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办报),概用华人秉笔,而西人报馆,止准(其)用西字报章。”郑观应的建议意在
A.与外商企业争夺利权 B.宣扬早期维新思想
C.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D.广泛启迪民众智慧
辜鸿铭:博学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近代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油画《北大钟声》
辜鸿铭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问题探究
1.【探究一】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理解。
材料19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淡化后者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重新认识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在救国救民的长期实践中,先进的知识分子走出了一条学习西方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
因此近代文化侵略具有两重性,我们既要坚决抵制文化侵略,又要在坚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自己。
教师归纳: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和平的或暴力的。和平交流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但暴力、战争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当地的文化,也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2.思考3: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怎样的理解?
学生总结回答:……
3.【知识拓展】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徒是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国教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17世纪上半叶,为逃避英国的政治宗教迫害和经济压力,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远渡美国。在船上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船上的成员中有清教徒也有非清教徒。这个公约,一方面体现了清教主义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清教徒要建立一个符合清教理想的世俗政府。
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麻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清教徒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
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主张简单、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
  可以说清教主义促进了最初美国教育的发展,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的影响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就明确地规定,联邦政府内不得“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成文宪法中规定政府和教会必须分开治理。政府不能规定任何宗教为国教,也不能限制人民的信教自由。这种新的规定即政教分离,这和美国的清教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教徒多数是为了逃避英国的政治宗教迫害才逃离英国的,因此从他们内心深处就特别害怕美国重蹈英国覆辙,清教徒们认识到他们在新世界必须寻求一种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甚至不同宗教能够共处的制度,这就是政教分离。
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有两个王国,即世俗王国和精神王国。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世俗的政府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持社会的效率。另一方面,这个世俗政府有义务支持教会,维护人民信仰,如要求人们不得酗酒,不得游手好闲,遵守安息日等。这也促进了美国的政教分离。
  三、清教主义对美国人性格的影响
  清教徒深受加尔文主义的影响,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有的人注定就会高高在上,有的人注定就要倍受他人奴役。亚当使得人类成了永远的罪人,因此无论“选民”还是“咒民”都应该不断的劳动,以求得到上帝的谅解。人们不能纵容自己的行为,要努力工作,节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地减轻上帝对自己的惩罚。这就注定了在美国人精神中包含了勤俭、敬虔、刻苦、自立以及除了上帝以外不崇尚权威的特性。
  四、清教主义对美国使命意识的影响
  美国人的使命意识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鲜明特征。长期以来,清教徒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自己属于上帝的“选民”,认为上帝赋予他们许多的神圣使命,要他们勇于探索,为世界立个很好的榜样,带领人类走出万恶的深渊,向世界传播自由、正义、民主的理念,以此走向“希望之乡”。
这种使命感意识很大程度上也受“清教徒”的“山颠之城”理念的影响。美国一向称自己为人类的“山巅之城”和“灯塔”。这影响着今天美国人对外界的认识和态度。其使命意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美国要好好建设,要为整个世界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唤起人们的渴望,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国家,所以美国就有强烈的使命感去践行这个使命。第二层含义就是,美国负有解放全世界,带领全世界走向光明的责任。要在全世界传播文明,民主,使整个世界摆脱黑暗。正是这种动力使然,他们要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一个为世人所景仰和效仿的“上帝之城”。也就是这种使命感促使美国人产生了惟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民族精神。
  经过美国的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的使命感更多的体现在美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凭借其经济上的霸主地位,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民主的幌子,四处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输出它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对全世界有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三百多年的巨变中,清教徒对美国社会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影响着美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民主、使命感、政治以及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1.(2021北京)1829—1841年间,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创作了一系列关于1812年俄法战争和拿破仑的诗。诗中既赞颂俄国士兵“以身相许为祖国报效”,又将拿破仑描绘成传播自由的“盖世英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莱蒙托夫的诗蕴含着俄国民族主义情感 ②俄法战争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 ③莱蒙托夫认同拿破仑传播的大革命精神 ④莱蒙托夫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著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021浙江)有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并称赞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下列项中,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A.发动“雾月政变” B.编纂《民法典》
C.废除雇佣兵制 D.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大捷
3.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推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4.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该现象说明
A.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
B.欧洲的宗教文化具有先进性
C.印第安传统文化自成发展体系
D.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国文化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拿破仑在位时,……兵于外,不顾民间之受害……卒致兵败国丧,力竭身亡。然其所创之立之典章多有益于国计民生,令各国有师其法而忽焉兴盛者。后五十年间,欧洲之兴实为开辟以来所未有,可谓欧洲自古以来罕有之英主。 ——(英)马恳西《泰西新史揽要》材料二
1903年邹容 《革命军》 有大儿华盛顿于前,小儿拿破仑于后,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表木(意:模范)。嗟呼!嗟乎!革命!革命!
1916年陈独秀 《袁世凯复活》 昔始皇帝创无限专制君主制,其子二世亡之。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
1938年毛泽东 《论持久战》 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并简析这些活动对
“欧洲之兴”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对“拿破仑在近代中国的形象变迁”进行合理解读。
参考答案:
(1)主要政治活动:发动对外战争;颁布《民法典》。
作用: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推动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或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示例: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邹容视拿破仑为革命的楷模,革命在中国势在必行。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先进知识分子倡导民主,反对专制,拿破仑成为了专制的代名词,以此批判北洋军阀对民主共和的破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强敌入侵,拿破仑再次成为以弱胜强的象征,以其英雄事迹鼓舞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志。
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人们选取拿破仑的某一面,塑造出不同的形象,寄托着不同的精神期待。
重构美洲文化
重构拉美文化
重构欧洲文化
重构亚非文化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战争:北美独立战争
战争:拉美独立战争
战争:拿破仑战争
战争:欧洲文化侵略
①多元融合
②考迪罗独裁
③经济依赖
①多元文化
②民主法治
③种族歧视
①摧毁封建制度
②民主、自由、法治
③独立(统一)
①中国:西学东渐,传承儒家
②印度: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等
③埃及: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
本课小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