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文化交流与传播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 13 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铸剑为犁
扎结的手枪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唯物史观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20世纪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时空定位
一战中的坦克
二战中的飞机
苏军攻克柏林
伊拉克战争
北约轰炸南联盟78天
睡在父母中间的叙利亚男孩
现代战争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导入新课
知识结构梳理
关键问题解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问题探究与知识拓展
知识梳理与探究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重构
一战
二战
文化重构
知识结构梳理
概念解析:民族民主运动
在近现代,“民族运动”或“民族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
“民主运动”或“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斗争(到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出现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或民主革命。
关键问题解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的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世界殖民体系
学习之窗:观察地图,说说一战前后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情况。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变化:
1.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
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等;
2.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尔维亚-克
罗地亚-斯洛维尼亚王国;
3.波兰重新建国;
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
部分丧失;
5.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世界殖民体系
2.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地区 领导力量 民族民主运动 结果
拉丁美洲
巴西
印度
伊朗
中国
埃及
苏丹
埃塞俄比亚
阿散蒂 ……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圣马丁、
玻利瓦尔
资产阶级
提拉克、国大党等
革命党
孙中山
阿拉比
“马赫迪”
孟尼利克
3.民族民主运动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地区 领导力量 民族民主运动 结果
拉丁美洲
巴西
印度
伊朗
中国
埃及
苏丹
埃塞俄比亚
阿散蒂 ……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圣马丁、
玻利瓦尔
反西班牙殖民统治
反葡萄牙殖民统治
资产阶级
提拉克、国大党等
反英国殖民统治
革命党
立宪革命
孙中山
辛亥革命
阿拉比
抗英斗争
“马赫迪”
抗英人民大起义
孟尼利克
抗击意大利
抗英斗争
政局动荡,英美经济侵略,政治渗透;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未成功,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被镇压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失败,英国控制苏丹
保持了独立
英国占领
局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保持了独立
3.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人物、领导力量
亚洲 中国
印度支那(越南)
印度
土耳其
非洲 埃及
摩洛哥
拉美 阿根廷
智利
尼加拉瓜
墨西哥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3.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人物、领导力量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爱国青年、共产党
印度支那(越南) 民族解放斗争 胡志明
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土耳其 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 凯末尔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
摩洛哥 多次打败西法的侵略 克里姆
拉美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抗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材料1 “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过伏尔泰、马志尼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会引用马克思和列宁的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影响:
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的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冲击了欧洲殖民主义势力,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3.民族民主运动
4.一战与文化重构——从西方中心转向文化多元
文化自大 → 文化平等
材料2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1918年7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材料3 欧战既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内容。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材料4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1918年5月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5 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样,不可缺一。
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实现东方“静的文明”与西方“动的文明”调和,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
——1919年7月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西方人的认知变化
中国人的认知变化
材料6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深肤色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美国黑人领袖W. E. B. 杜波伊于1918年写下的预测
【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原因。
材料7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觉醒的原因:
殖民主义列强的力量大为削弱;俄国爆发十月
革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殖民者
种族优越感被打破;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与
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
1.一战期间,英法将其殖民地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由此殖民地人民
A.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B.复兴民族传统文化
C.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从主观因素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关键问题解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20世纪50年代,印度、印尼、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纷纷独立。
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材料8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之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种政治力量,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稿》下卷
1.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以波兰为例
材料9 从1939年10月到1940年6月,(德国)占领军颁布一系列法令,关闭所有波兰的中学、大学和科学院,妄图使波兰从此无法独立造就自己的高级人才。
……占领当局还在1940年6月下令:“波兰人无权将高水平的戏剧或歌剧在任何舞台上演……至于轻松的戏剧,水平又很低,那么倒可不加反对。而所有体现波兰精神的戏剧均应予以禁演……统计数字表明,占领期间共有641名大学教师和教授被处决,占其总人数的28.5%;同时还有8500名中小学教师被杀害,也占其总人数的13.1%。……此外,约有300余名演员被杀,40%左右的艺术家丧生……
——金重远著: 《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通过法令强制关闭波兰教育和科研机构;严格限制波兰人的文化生活;
大规模屠杀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教育精英。
【思考2】据材料9,指出二战期间德国摧残波兰民族文化的表现。
2.现代战争对文化的摧残
材料10 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使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思考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殖民主义急速衰落;
(2)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更加广泛的传播;
(3)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见教材73页)
3.二战与文化重构
材料11 两国决不进行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12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
《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材料13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序言》
【思考4】“史料阅读”,这三则材料肯定了哪些共同的原则?说明了什么?
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国际公理,
自由、民主、平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共同原则:民族自决、民主、自由、平等、和平、合作
3.二战与文化重构
1.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2.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关键问题解析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国家 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
文明 古国 新生 印度
埃及
东西 文化 融汇 新加坡 韩国
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
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
种姓因素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政治体制、官方用语
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英语、法语被广泛使用
儒家传统:
宽容和谐、重视教育、
社会为先、吃苦耐劳、
勤俭节约
西方文化: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
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表现
材料14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
……(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
……(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摘编自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理解:
第一,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
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第二,新兴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第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
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2.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特点
西方文化精华
材料15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及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新加坡]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新加坡国情和儒学的特点等角度,分析新加坡如何利用中西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用儒学整合社会秩序,提供治理社会的经验,影响政府的治国理念;同时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新加坡从国情出发,将改造的儒学与西方思想结合,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精神体系的构建。
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启示 (以新加坡为例)
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启示
1.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2.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A.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D.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
材料16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战争空前残酷,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战后的结局乱,使世人为之震惊,引起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普遍怀疑,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巴黎和会分赃的严酷事实,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打击和失望中觉醒,为寻找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进行理智的思考,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
——金鸣娟《试析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
【探究1:中国文化的重构】指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一战前后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17 1918年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等6人到西方各国考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劫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看来,眼下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弱点所造成。他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变化: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由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由一战前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到一战后转向学习俄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问题探究
材料18 在二战中,为支付军需供应,英国出卖了大部分海外投资,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截止1945年,仅欠所属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债务就达到了23.39亿英镑,早已无心无力处理麻烦百出的殖民地事务。
——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探究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材料20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史实。我们大家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文化交流与传播》P75
材料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
②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国际公理;
③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④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
文化
重构
问题探究
【探究3】二战后美国在拉美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影响。
材料21 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学校起步比较早,影响深远。美国学校是美国全球布局的一支“隐性”力量,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些美国学校早期主要是由美国的教会组织、在拉美的美国商业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创建。一个目的是为暂时居住在拉丁美洲的美国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与美国国内教育水平相匹敌的教育项目,另一个目标是使拉丁美洲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国家继续学习英语,同时要求掌握的英语知识和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在美国上大学或生活所需的双语能力。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答案提示:
美式价值观在拉美推广,拉美逐渐“美国化”;巩固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客观上利于拉美教育水平提高和人才培养;便于美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实现。
问题探究
人类文化所蒙受的浩劫不知使多少人伤心叹息、悲观失望,他们痛悼茨威格、查佩克、瓦普察洛夫、盖达尔、巴尔托克等许多文化精英的早逝,也惋惜无数人类文化珍品的毁灭。但人类文化并没有夭折,它像经过冰霜摧残、风雪蹂躏的一朵迎春花,终于熬过了严冬,又更加鲜艳地盛开在春日的阳光下。战争不可能中断文化的发展,文化的潮流有如黄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永远奔腾向前,而人类则在它的沐浴中走向自己的未来。
——摘编自金重远《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战争与文化交流碰撞”的理解
结束语
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
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
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文化催生文明,文明呼唤和平。
每一个生命都该敬仰,
每一个灵魂都该敬畏。
摒弃战争,和平交流。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1.(2022天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2.(2021湖北)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材料:美国历届政府都将文化输出写进自己的施政计划,从杜勒斯的“和平解放”战略到肯尼迪的“在铁幕的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从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到克林顿的“全面接触”。2000年至2004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到40%~50%。互联网上70%~8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西方文化从最初利用宗教组织传教布道,到利用电影电视强力推销西方文化,从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长期霸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到对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垄断,从洋快餐的风靡,到西方节日的全球化泛滥。
——摘编自李培松、陈书《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及其应对策略》
侵略目的公开性;侵略力量强势性;
侵略途径多样性;侵略手段隐蔽性。
3.阅读材料,分析当代世界,西方文化侵略的新变化。
本课小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