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49页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49页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17:42:00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文化交流与传播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 14 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唯物史观 认识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等方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探究学校教育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认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世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时空定位
文物,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宝贝,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文物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财富,文物做为历史文化和传统承载物的一种,它所包涵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如果说先人赋予了文物的历史价值,那么这些文物的今生守护人则赋予了文物的当代价值。
导入新课
结合图文材料,找出文化传承的载体:
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
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四川博物院藏)
文翁,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
学校
书籍
图书馆
博物馆
关键问题解析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
问题探究与知识拓展
知识结构梳理
知识梳理与探究
学校教育
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文化大众化,提高
文化修养、促进各
民族发展
保存文化典籍,
服务于公众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文物保存、传承历史
知识结构梳理
太学
关键问题解析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1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史料链接】
官 学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
汉朝中央官学太学;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西晋设立的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私 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唐代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自主学习: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
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2 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1.古代中国的官学与私学
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
私学: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
1.古代中国的官学与私学
材料3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思考1: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宋朝
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作用:
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特点:
地位重要;与理学发展相结合;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发展平民教育。
1.古代中国的官学与私学
【史料链接】
古代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
学校形式,奠定了
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欧洲 中世纪 出现了“大学”,“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意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
思考2: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材料4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提示:
(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开展
(3)民族国家的兴起
2.古代希腊的学校教育
近代的大学教育 法国
德国
美国
中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近代的大学教育。
3.近代大学教育
近代的大学教育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美国 逐渐世俗化、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中国 北京大学:戊戌变法时创建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采取分科教育。后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后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近代的大学教育。
3.近代大学教育
1806年拿破仑时期创办的一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及行政体制,主要做法:创立巴黎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总监一人,将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每区设总长一名,各省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同一学制和课程。(国民教育制度)
拿破仑:大学区制
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
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认为现代大学应是"知识的总和"。主张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强调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
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合一。
洪堡(德):柏林大学创办者
材料5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6 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思考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近代留学教育的作用。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留学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大都从事革命活动,推动政治运动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中国近代的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清华大学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后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之一。
材料7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
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促进了思
想解放;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
近代大学的成长。
思考4: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代大学教育
新中国 教育的 发展 文革前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革时 受到破坏
文革后 举措: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教育改革步伐加快;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增加教育投入。
田间地头的扫盲班
4.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1.(2023浙江)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2.(2022辽宁)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关键问题解析
(二)印刷书的诞生
(1)地位: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各地的书籍
世界:书籍的雏形 中国早期的书籍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纸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2016年7月,埃及博物馆举办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
1.书籍的出现
材料9 1457年,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此后不久,由于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刷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约公元前 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
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
早期的书籍
东汉
唐朝
11世纪中叶
15世纪中叶
【史料链接】
材料8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古登堡圣经》
蔡伦“蔡侯纸”
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
活字印刷术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推动了印刷书的诞生。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2)诞生的意义 思考5:印刷书的诞生意义?
材料10 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
材料11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打破了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
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思想解放;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文化普及和传承。
(1)诞生的条件:造纸业的发展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印刷书的诞生
1.明清时期,民间书坊的出版物种类繁多,从经史到民间日用类书,从教育类书籍、科举参考书到通俗文学,可谓包罗万象。而在这种商业化的出版风潮下,经史子集各部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原典巨著比重已经很少,通俗、普及读物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对这种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印刷技术进步。印刷书籍的效率显著提升
B.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各阶层尚学风气浓厚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娱需求增加
D.专制达到顶峰,社会的思想文化受到禁铜
2.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由此可知,当时法国
A.已具有追求自由的社会氛围 B.启蒙思想家们垄断了话语权
C.文化传播利于科学革命兴起 D.文化传播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巴尼拔
泥板文书
(西班牙现代作家)博尔赫斯说:
“如果说这世界真有天堂,那么
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关键问题解析
(三)图书馆的成长
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 保存了文化遗产(古典时期)。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 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图书馆的起源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
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亚述帝国巴尼拔图书馆因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而得名,他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开疆拓土、尊崇文化。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
【史料链接】
(2)国外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国外图书馆
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 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亚述全部知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 保存了文化遗产(古典时期)。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 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材料12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史料链接】
思考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
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原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提高;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
影响:有利于英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之一;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
(2)国外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国外图书馆
官藏 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所。
私藏 明清出现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中期范钦“天一阁”
近现代 1909年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图书馆”;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各地各级各类图书馆
材料13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怜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汉书·艺文志》
【史料链接】
(1)发展历程
材料14 明嘉靖(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2.中国图书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
(2)经典展示
2.中国图书馆
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信息技术使馆藏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保存古籍
文献开发
培养人才
公共教育
3.图书馆的作用
1.自16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藏书逐渐从修道院图书馆的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各类经营性质的图书馆兴起并繁荣。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逐步消除了对读者阶层、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据此可知,近代欧洲图书馆
A.满足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B.推动了社会教育不断发展
C.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D.服务公众的职能逐渐强化
2.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陕西历史博物馆
关键问题解析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约公元前290年 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英:大英博物馆
法:卢浮宫
【史料链接】
卢浮宫
大英博物馆
(1)发展历程
1.国外博物馆
(2)经典展示
卢浮宫历史始于13世纪初,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画像。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
蒙娜丽莎
卢浮宫
1.国外博物馆
1868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05年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2003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1)发展历程
学习拓展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思考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博物馆的特征及意义。
特征: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
意义:①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
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③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2.中国博物馆
①2003年2月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②其他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山西青铜博物馆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1)发展历程
顺德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
2.中国博物馆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文物保存、传承历史
博物馆教育
(2)意义
材料15 目前,文化、城市与博物馆的关系正在开始变得紧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博物馆丰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再现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最辉煌、最闪亮的史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文精神和民俗风情……博物馆成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对于增强人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观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
思考8: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文物保存、传承历史
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强化群体记忆
增强爱国情感
2.中国博物馆
1.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专制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这一行为
A.意在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 B.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
C.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 D.得益于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2.(2023海南)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材料16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17 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18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探究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外来示范: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理念转变:传播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时代特点: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问题探究
材料19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
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探究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材料20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探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
评述: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1.(2021山东)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2.(2023浙江)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3.(2023广东)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4.(2023浙江)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5.材料: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
城市学校:助推城市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
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本课小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