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1 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了解电荷的种类,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摩擦起电的实质以及电荷的种类和电荷的作用规律;通过对摩擦起电本质的建模认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
探究实践: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摩擦起电和举例摩擦起电的现象的过程中,掌握归纳的方法;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实验中落实实验的评价方法并能够对实验进行相对应的改进。
态度责任:体会科学从观察中来,生活中要有科学观察的精神;体会科学实验有的时候可以从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是否已操作等角度进行改进,争取科学创新。
01 摩擦起电
1. 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是( )
A.毛织地毯中夹有不锈钢导电纤维
B.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C.运送石油的油罐车常在后面拖一条铁链
D.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很容易吸附灰尘
【答案】B
【解析】【分析】对各个选项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再确定是否与静电现象有关即可。
【解答】A.毛织地毯中夹有的不锈钢导电纤维可以用来导走由于摩擦而使毛织地毯所带的电荷,与静电现象有关,故A不合题意;
B.硅光电池板是一种光电电池,其工作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太空中的设备提供电能,与静电现象无关,故B符合题意;
C.油罐车在运送石油的过程中,石油与油罐相互摩擦,摩擦起电,如果产生的静电荷不及时导走,容易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所以在油罐车的后面拖一条铁链,目的是导走石油与油罐摩擦产生的静电荷,该现象与静电有关,故C不合题意;
D.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静电把空气中的灰尘吸引到荧光屏表面上,是静电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2024八上·嘉兴期末)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手触碰金属门把手时偶尔会有刺痛感,对此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接触门把手之前人体带有静电
B.刺痛感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人体
C.人体的静电是由于摩擦产生的
D.手触碰门把手时有正电荷移动到手上
【答案】D
【解析】【分析】摩擦起电,是电子的转移,正电荷不移动。
【解答】A、B.干燥的秋冬季节,人体容易带上静电,手触碰金属门把手时,人体上的电子转移到门把手上,形成电流,所以会有刺痛感。A、B正确。
C.人体的静电是由于摩擦产生的。C正确。
D.手触碰门把手时,人体上的电子转移到门把手上。D错误。
故答案为:D。
3. 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 )
A.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
B.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
C.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
D.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所有的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由于摩擦带了电,水流会被带电的梳子吸引,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摩擦起电跟物质的种类有很大关系,严格说来,与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各种物质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是不同的.见下列起电顺序表:
起电顺序(正→负)
有机玻璃 玻璃 毛皮 丝绸 纸 金属 硬胶棒 石蜡 涤纶 硬塑料 聚乙烯 聚丙烯
根据你所学的摩擦起电知识和起电顺序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B.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答案】C
【解析】【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不同物体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有的容易得电子,有的容易失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表中的两种物质相互摩擦后,左边的物质带正电,右边的物质带负电.
【解答】解:
A、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故A错误;
B、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B错误;
C、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故C正确;
D、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C.
0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A.一定带正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
C.可能带正电荷 D.可能带负电荷
【答案】D
【解析】【分析】 (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排斥的带有同种电荷,吸引的可能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解答】 由图知乙、丙相互排斥,说明乙、丙一定带同种电荷,已带知丙带正电,则乙一定也正电。图中甲、乙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甲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故D正确
故选C。
2.(2023八上·余杭期末)如图为小明在科技馆中接触静电金属球后的现象。下列泡沫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能解释该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小明接触静电金属球后,头发竖起相互分开,则头发之间表现为排斥力,应该是头发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致,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2024八上·临平期末)核酸检测采样时使用如图所示的植绒拭子,安全、无毒。有一种植绒方式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压静电,通过电子转移让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物体表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物体,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呈垂直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物体表面。上述植绒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A.被植绒物体表面一定是带正电荷
B.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失去了电子
C.绒毛呈垂直状植入,是因为绒毛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D.绒毛受到被植绒物体吸引力,被植绒物体没有受到绒毛吸引力
【答案】C
【解析】【分析】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A. 带负电的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飞升到植绒物体表面。所以被植绒体表面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A不符合题意;
B: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说明它得到了电子。故B不符合题意。
C.绒绒毛呈垂直状植入,说明两者相互排斥,带同种电荷。故C符合题意;
D.绒毛受到被植绒物体的吸引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被植绒物体也受到绒毛的吸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答案】A
【解析】【分析】 根据题中所给标志的含义结合需要张贴的环境进行分析。
【解答】 A.“禁止穿脱拍打化纤服装”是因为在穿脱拍打化纤服装时,服装之间摩擦,会产生静电,而放电时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引发加油站火灾或爆炸,故A符合题意;
B.烟火会把油气点燃,发生爆炸事故,与摩擦起电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禁止使用移动通讯设备,打电话有可能会产生电火花情况,引发事故,但与摩擦起电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禁止敲打铁石器,是因为铁质工具易产生火花,引发事故,但与摩擦起电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摩擦起电和金属导电性能好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地毯的材料主要为化纤,当人在上面走动时,与它摩擦,很容易使地毯带上电荷。如果在编制过程中加入不锈钢丝,那么它可以将产生的电荷传导入大地,保证使用的安全。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电学原理即可。
【解答】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用餐巾纸摩擦过的饮料吸管能吸起纸屑 ,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原理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两个带电荷的小球悬挂起来会互相吸引,原理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则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D。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分析判断。
【解答】 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 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密封带负电,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分析】带电物体能吸引不带电轻小物体,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图可知,甲带正电,与玻璃棒相互排斥的,玻璃棒带同种电荷,所以是正电,玻璃棒能吸引乙球,所以乙球可能负电电也可能不带电。
【解答】A.乙球可能不带电,所以A正确;
B.乙球和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吸引,不可能是同种电荷,所以B错;
C.乙球可能不带电,可能带负电,所以C错;
D.玻璃棒和甲球相互排斥,一定是同种电荷,所以D错
故答案为:A
6.【答案】D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摩擦起电的原理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用一张毛皮先后摩擦两只相同的气球后,则两个球要么失去电子,要么得到电子,无论怎样,它们都带同种电荷,因此会产生排斥力,因此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跳舞,故A错误,B正确;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C错误;
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而两只气球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因此前者失去电子的个数等于后者得到电子的个数,即两只气球所带的电子数之和等于毛皮所带正电荷数,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用到摩擦起电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知识.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解答】分别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会使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带上不同的电荷;
A.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与细丝带摩擦,使整个塑料细丝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后,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异种电荷,它们应相互吸引,图B并没有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现象;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同种电荷,它们应相互排斥,图B也没有表现出相互排斥的现象,故B不能完成,故B符合题意;
C.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来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 故C符合题意;
D.用干燥的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而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乙和丙相互排斥,那么乙和丙肯定带同种电荷;
甲和乙相互吸引,那么甲要么不带电,要么带与乙相反的异种电荷。
如果甲带正电,那么乙一定带负电,故A正确,B错误;
如果乙带负电,那么乙一定带正电,丙也带正电,故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知道玻璃棒带的是何种电荷,所以无法知道吸管带的是何种电荷.此选项错误;
B、不知道吸管带何种电荷,无法确定吸管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还是得到电子.此选项错误;
C、无论带何种电荷,吸管和玻璃棒相互排斥,所以一定带的是同种电荷.此选项正确;
D、已知吸管和玻璃棒相互排斥,所以不可能是带异种电荷.此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1.【答案】D
【解析】【分析】A.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B.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质;
C.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发生电子的转移。
【解答】A.静电释放按钮上面手触摸的部位一定是导体,这样才能把人体上的静电传走,故A错误;
B.两个相互吸引的物体有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物体带电,一个不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相互吸引,故B错误;
C.若人体带有负电,“除静电”时,负电荷从人体转移到释放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释放器流向人体,故C错误;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得电子的带负电,失电子的带正电,相互摩擦的物体间产生了电荷的转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解析】【分析】由题可知,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来判断小球带电情况。
【解答】A、若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或者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则一定会出现带同种电荷的两个小球互相排斥;所以不可能是三个小球都带电,故A、B不符合题意;
若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另一个小球不带电,则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靠近时相互吸引,同时两个带电小球都会吸引不带电的小球,故C符合题意;
若两个小球不带电,另一个小球带电,则两个不带电的小球靠近时不会相互吸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解析】【分析】(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人体、大地、各种金属等都属于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解答】解:
A、头发竖起来这是因为人接触静电球时,人体是导体,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由于头发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使头发竖起来,故A错误;
B、“静电球”能够导电,说明是导体,而塑料是绝缘体,所以“静电球”的表面不可能是塑料制成的,故B错误
C、人体是导体,参观者必须站在绝缘板上才能完成实验,不然电荷会通过人体导入地下,故C正确;
D、“静电球”上的电荷能够通过湿润的空气传导到其他物体上,所以在湿润的环境中无法完成这个实验,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分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验电器的两片箔片能够张开是因为它们带上同种电荷。
【解答】AB、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的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即负电荷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使两者带上不同的电荷,故AB错误。
CD、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该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也会带正电;验电器上自由电子向玻璃棒转移,金属箔片失去电子带上正电,故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对摩擦起电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A.不用金属棒与物体摩擦做摩擦起电实验,是因为金属导电性太强,不能保存电荷,故A错误;
B.用带正电荷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也会带上正电荷,是验电器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的缘故,故B错误;
C.带电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的碎纸屑,是因为所有的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C错误;
D.带电的玻璃棒吸起一些碎纸屑,还能看到被吸引的部分纸屑又被弹开了,是因为碎纸屑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同种电荷,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力平衡;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解答】解:
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小球,因为乙球能在甲球正上方某个位置(两球未接触)保持静止,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两小球带同种电荷,故D错误;
根据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知,乙球受到的力为平衡力即:乙的重力和甲球对乙球产生的排斥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
甲球对乙球的排斥力和乙球对甲球的排斥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大小相等,故A错误;
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与乙球受到的重力,这两个力都作用在乙上,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故选B.
17.【答案】异种;电荷发生了转移
【解析】【分析】(1)摩擦起电的本质为电荷的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二者电性相反,电荷量相同。
(2)根据摩擦起电的本质解答。
【解答】如图为我市2022年11月底发生的雷电现象,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异种电荷;云层和空气摩擦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18.【答案】不能;负;失去
【解析】【分析】(1)(2)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解答;
(2)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解答】(1)吸管向该物体靠近,那么二者之间表现为吸引力。吸管肯定带电,那么它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即该物体即使不带电,吸管也会吸引它。据此可知,不能判断该物体为带电体。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它与吸管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吸管带负电;
(3)吸管带负电荷,即它得到电子,那么与其摩擦的餐巾纸失去电子。
19.【答案】排斥;正
【解析】【分析】根据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它的两个金属箔片也带上正电荷,于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20.【答案】(1)正
(2)距离
【解析】【分析】考查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1)Q带正电,三个小球都被排斥,所以是同种电荷,也是正电,所以答案为正电;
(2)三个小球与Q的距离不同,被排斥后离开的角度也不同,距离越远的排斥力越小,所以答案为距离。
21.【答案】(1)负;正;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析】【分析】(1)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失去电子带正电荷。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答;
(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容器带负电荷,即有多余的电子,当绒毛与容器接触后,容器上的电子转移到绒毛上,从而使绒毛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为了将绒毛吸引到布卷上,带电极板所带的电荷应该是正电,利用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绒毛栽植到布卷上后十分均匀美观,这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22.【答案】(1)负电
(2)ABE
【解析】【分析】 (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物体的尖端容易放电。
【解答】 (1)小明将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现象如图所示,此时电荷间相互排斥,所以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负电。
(2)A.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故A正确;
B.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故B正确;
C.摩擦会使物体带电,不是产生电荷,故C错误;
D.除了摩擦使物体带电外,还有感应起电和接触带电,故D错误;
E.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故E正确。
故选ABE。
23.【答案】(1)负;保鲜膜
(2)C
(3)更容易发生电子的转移而使它们带电(或其它合理答案)
【解析】【分析】(1)①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
②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2)根据表格确定摩擦后失去电子还是得到电子即可。
(3)从是否容易得失电子,从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①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而保鲜膜与它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保鲜膜经丝绸摩擦后带负电;
②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则玻璃棒容易失去电子,而丝绸容易得到电子。
而丝绸和保鲜膜摩擦时,丝绸带正电,而保鲜膜带负电,此时丝绸容易失去电子,而保鲜膜容易得到电子。
比较可知,最容易捕获电子的是保鲜膜。
(2)根据图片可知,位置越靠左,则越容易失去电子;位置越靠右,则越容易得到电子。
A.纸片在硬橡胶的左边,则二者摩擦后纸片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而硬橡胶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故A错误;
B.玻璃在纸片的左侧,则二者摩擦后玻璃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而纸片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
C.硬橡胶在左,而保鲜膜在右,则二者摩擦后,硬橡胶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保鲜膜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故C正确;
D.玻璃在左,而保鲜膜在右,则二者摩擦后,玻璃棒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保鲜膜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故D错误。
故选C。
(3)丝绸要与玻璃棒摩擦而毛皮要与橡胶棒摩擦的原因:更容易发生电子的转移而使它们带电。
24.【答案】解:摩擦过的塑料丝均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塑料丝像“章鱼张开爪”;而被纸巾裹住的塑料管摩擦后带负电,塑料管与塑料丝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塑料丝受到的重力等于斥力,故塑料管靠近塑料丝时悬停在空中。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分析解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1 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了解电荷的种类,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摩擦起电的实质以及电荷的种类和电荷的作用规律;通过对摩擦起电本质的建模认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
探究实践: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摩擦起电和举例摩擦起电的现象的过程中,掌握归纳的方法;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实验中落实实验的评价方法并能够对实验进行相对应的改进。
态度责任:体会科学从观察中来,生活中要有科学观察的精神;体会科学实验有的时候可以从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是否已操作等角度进行改进,争取科学创新。
01 摩擦起电
1. 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是( )
A.毛织地毯中夹有不锈钢导电纤维
B.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C.运送石油的油罐车常在后面拖一条铁链
D.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很容易吸附灰尘
2.(2024八上·嘉兴期末)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手触碰金属门把手时偶尔会有刺痛感,对此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接触门把手之前人体带有静电 B.刺痛感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人体
C.人体的静电是由于摩擦产生的 D.手触碰门把手时有正电荷移动到手上
3. 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 )
A.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
B.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
C.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
D.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
4.摩擦起电跟物质的种类有很大关系,严格说来,与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各种物质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是不同的.见下列起电顺序表:
起电顺序(正→负)
有机玻璃 玻璃 毛皮 丝绸 纸 金属 硬胶棒 石蜡 涤纶 硬塑料 聚乙烯 聚丙烯
根据你所学的摩擦起电知识和起电顺序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B.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0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A.一定带正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
C.可能带正电荷 D.可能带负电荷
2.(2023八上·余杭期末)如图为小明在科技馆中接触静电金属球后的现象。下列泡沫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能解释该现象的是( )
A. B. C. D.
3.(2024八上·临平期末)核酸检测采样时使用如图所示的植绒拭子,安全、无毒。有一种植绒方式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压静电,通过电子转移让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物体表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物体,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呈垂直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物体表面。上述植绒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A.被植绒物体表面一定是带正电荷
B.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失去了电子
C.绒毛呈垂直状植入,是因为绒毛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D.绒毛受到被植绒物体吸引力,被植绒物体没有受到绒毛吸引力
1. 摩擦起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某些场所出现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图是张贴在加油站中的安全标识,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A.禁止穿脱拍打化纤服装 B.禁止烟火
C.禁止使用移动通讯设备 D.禁止敲打铁石器
2.在某些地毯的编制过程中,往往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些钢丝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大摩擦 B.反射光线,使地毯更美观
C.把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及时导走 D.把因摩擦所带的电荷及时导走
3.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B.用餐巾纸摩擦过的饮料吸管能吸起纸屑
C.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D.两个带电荷的小球悬挂起来会互相吸引
4.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蜜蜂带正电 B.蜜蜂带负电 C.空气不带电 D.空气带负电
5.玻璃棒与丝绸摩擦之后,分别靠近轻质小球甲球与乙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况。已知甲球带正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球可能不带电 B.乙球可能带正电
C.乙球一定带负电 D.玻璃棒可能不带电
6.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
A.小球A带负电 B.小球B一定不带电
C.小球B可能不带电 D.小球A可能不带电
7.用一张毛皮先后摩擦两只相同的气球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后,两气球带了异种电荷 B.摩擦后,两气球带了同种电荷
C.摩擦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电 D.两只气球所带的电子数小于毛皮所带正电荷数
8.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A. B. C. D.
9.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如果甲带正电,乙一定带负电 B.如果甲带正电,丙一定带正电
C.如果甲带负电,乙可能不带电 D.如果甲带负电,丙可能不带电
10. 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一根可以绕支架自由转动的吸管,使它带上电,现用另一带电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管带的是正电
B.吸管在摩擦中失去电子而带负电
C.吸管和玻璃棒带同种电荷
D.吸管和玻璃棒带异种电荷
11.在加油站里加油时,为了消除静电,一般要先用手触摸静电释放按钮(如图),将静电释放掉后再加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电释放按钮可以用橡胶或塑料制成
B.能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
C.若人体带负电,放电时,电流方向是从人体流向释放器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间发生了电荷的转移
12.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
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13.科技馆内有一个“静电球”,当参观者触摸静电球时,参观者的头发丝便会一根根地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奇妙景象,如图所示.对这个实验有如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竖起的头发丝带有异种电荷
B.“静电球”的表面可能是塑料制成的
C.参观者必须站在绝缘板上才能完成实验
D.在湿润的环境中完成这个实验会更容易
14.如图,将丝绸与玻璃棒相互摩擦后,用该玻璃棒接触一个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箔片张开。关于箔片的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的负电荷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使玻璃棒带上同种负电荷
B.丝绸的正电荷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使玻璃棒带上同种正电荷
C.玻璃棒的正电荷从玻璃棒转移到箔片,使箔片带上同种正电荷
D.箔片的正电荷从箔片转移到了玻璃棒,使箔片带上同种正电荷
15.下列是关于摩擦起电实验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
A.不用金属棒与物体摩擦做摩擦起电实验,是因为金属不能发生电荷转移
B.用带正电荷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也会带上正电荷,是玻璃棒上正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的缘故
C.带电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的碎纸屑,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D.带电的玻璃棒吸起一些碎纸屑,还能看到被吸引的部分纸屑又被弹开了,是因为碎纸屑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同种电荷
16.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小球,先后放入一固定的内壁光滑且绝缘的竖直平底圆管内,甲球静止在圆管底部,乙球恰好能在甲球正上方某个位置(两球未接触)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球对乙球的排斥力大于乙球对甲球的排斥力
B.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与乙球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与乙球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两小球带异种电荷
17.如图为我市2022年11月底发生的雷电现象,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云层和空气摩擦带电的实质是 (选填“产生了新电荷”或“电荷发生了转移”)。
18.如图所示,用细线将吸管悬挂起来。小明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某一物体放在吸管的一端,发现吸管向该物体靠近,由此 (填“能”或“不能”)判断该物体为带电体;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该吸管时,观察到玻璃棒吸引吸管,由此可知吸管带 电,在与吸管摩擦的过程中餐巾纸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19.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 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因为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而张开,此时两金属箔片带 (选填“正” 或“负”)电荷。
20.学习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后,小科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同一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产生如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这些小球带 电;
(2)由图实验可以验证猜想: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和 (填“电荷种类”或“距离”)有关。
21.如图所示为静电植绒流程示意图,将绒毛放在带负电荷的容器中,使绒毛带上电荷,移动容器靠近带电极板,使带负电荷的容器与带电极板之间形成一个高压电场,使绒毛成垂直状加速飞到需要植绒的布卷表面上,由于被植绒的布卷涂有胶粘剂,绒毛就被垂直粘植在被植绒的布卷上。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容器内的绒毛带 电,为了将绒毛吸引到布卷上,带电极板所带的电荷应该是 电,利用的原理是 。
(2)绒毛栽植到布卷上后十分均匀美观,这是利用了 的原理。
22.关于静电学的研究,科学们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公元前585年,泰勒斯发现用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绒毛等轻小物体。
材料二:1746年-1752年,“电学之父”富兰克林在研究静电现象时,有如下发现:
①带有电荷的尖锐导体之间容易产生火花。
②用风筝收集的雷电(天电),它可以产生一切摩擦电(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
③用摩擦玻璃瓶后,两者带不同电荷;当两者再次接触后,电荷抵消不再带电。
(1)小明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现象如图所示,请判断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 。
(2)某同学基于富兰克林发现进行了推测,其中合理的是 (可多选)。
A.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 B.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
C.摩擦会产生电荷 D.只有摩擦方能使物体带电
E.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
23.“为什么丝绸要与玻璃棒摩擦而毛皮要与橡胶棒摩擦”这个问题困扰着刚学习摩擦起电的小金,于是他继续努力探究。
(1)首先是一道题给了他启发:①用丝绸分别摩擦玻璃棒(带正电)和保鲜膜,再将经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和保鲜膜靠近,两者会相互吸引。可见保鲜膜经丝绸摩擦后带的是 电荷。②丝绸、玻璃棒、保鲜膜三者相比,在摩擦时最容易失去电子的是玻璃棒,最容易捕获电子的是 。于是就排出了这三种物质捕获其他物质的电子能力的强弱,如法炮制就可以得到一张“摩擦起电顺序”表,他感觉问题有了头绪。
(2)然后小金又做了其他一些材料的实验,并给它们排了序,但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很难判断。他想网上会不会有“摩擦起电顺序表”,于是上网查询得到下图。
根据你所学的摩擦起电知识和“摩擦起电顺序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B.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跟保鲜膜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跟保鲜膜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3)最后解决了问题:为什么丝绸要与玻璃棒摩擦而毛皮要与橡胶棒摩擦?答: 。
24.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图中是某老师利用细塑料丝、干燥餐巾纸和PVC塑料管做的“静电章鱼”实验,具体做法如下:用餐巾纸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将摩擦过的塑料丝拿着根部向上抛起,塑料管去靠近塑料丝,塑料丝像“章鱼张开爪”一样散开并悬停在空中。
塑料丝为什么会像“章鱼张开爪”一样散开并悬停在空中呢?请你解释这个现象(忽略空气的作用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