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
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目录
课标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01
02
唯物史观:认识依法治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史料实证: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家国情怀:认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概念解析: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现代“法治”概念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以及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理和基本要求。
“法制”一般不必具有这些内涵,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重创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建时期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建设完善时期(依法治国时期)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背景:①解放战争即将胜利;②筹建新中国;
③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法律制度规范。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
代行宪法(1949—1954)。
开始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
成就
20世纪50年代
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权利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四条 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
1、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
成就:
意义: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
20世纪50年代
成就:
意义:
召开背景:①社会主义政权稳固;②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正在进行;③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④时代发展的必然。
成就: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法制重创时期
文革时期
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背景:
成就:
3、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建时期
①吸取文革中践踏民主法制的惨痛教训;②要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时的法律体系不完善;④建设法制社会和改革开放的需要。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定。
意义:
八二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四部宪法。它是在五四宪法成果基础上,扬弃和否定七五宪法、七八宪法的糟粕,作了大量修改、补充的版本,是四部宪法中比较好的一部宪法。它总结了此前的治国教训,特别是汲取“文革”违宪毁宪的教训,是为防止“文革”重演而制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重新树立了法律权威,初步建立新时期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现行宪法,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结合材料找到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不同,谈谈你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
82年宪法(现行宪法),历经1988、1993、1999、2004、2018年五次修订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知识拓展:八二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五四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八二宪法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的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教材60页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教材55页
表现1:重新树立法律权威性
表现2:重新审视时代需求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内国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革新法律适应国家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里程碑
2004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建设完善时期(依法治国时期)
背景:
成就:
意义:
(2)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②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基础和前提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法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实行“法治”。
目标更明确,从重视制度建设→既重视制度,又重视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由“法制”改为“法治”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①“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③法治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④二者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立足点和归宿
知识拓展:依法治国的意义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3)
实行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经济高速发展,人民需求提高,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进程
背景:
成就: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法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进程
成就:
(2)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3)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进程
成就:
意义: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志,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进程
成就:
(4)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形成: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
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意义: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系统性
民生性
继承性
时代性
《民法典》——民有所呼 法有所应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走的再远,
也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体现最广大的人民意志!
小结:从“法制”到“法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阶段
内容
意义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企业法》《合同法》
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法治国家”、“尊保人权”入宪
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宪法修正案》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中.民法典》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49年
《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协商会议组织法》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根本特征:中国特色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特征①:宪法主体
特征②:曲折发展
特征③:与时俱进
特征④:以人为本
特征⑤:注重实践
特征⑥:继承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英勇奋斗、艰苦奋斗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爱国主义、以德治国
21世纪以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
时传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背景:
②代表人物:
③影响:
“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
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①内在要求: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国家、社会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与物质文明配套的精神文明。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新时期
(1)背景:
(2)成就: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二为”:
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20世纪80年代)
形式:包括推广文明服务用语,制定市民、村民公约,百城万店无假货,社会服务承诺制,文明上岗优质服务等各种形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
成就:
①
作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②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新时期
21世纪
成就:
①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12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7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体现。
国家层面价值目标
社会层面价值取向
公民层面价值准则
意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杨善洲
黄大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88年6月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2011年3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9月25日,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中国地球物理学家。1975年参加工作。2009年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材料2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小 结
“文革”时期
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
法治建设进入新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治建设
进一步加强
十八大以来
全面依法治国
进入新阶段
50年代
初创
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中共十八大以来
五讲四美三热爱
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三大系列
创建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建设进程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
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看国家领导人怎么说?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学生的我们……
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拓展法律知识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争做“知法、守法、护法”合格公民
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用法律保护自己!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相信法律的力量
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公益活动
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文明行为
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远及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1.(2024·杭州)如图是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名称,这反映了( )
A.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 ?
B.社会主义制度已趋于自我完善
C.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 ?
D.新时代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D
[解析] 根据本题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由时间轴可知,1982年以后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专业化、具体化的法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国家治理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还涉及医疗保险、传染病防治等,“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已趋于自我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2024·怀化)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街头张贴了一系列宣传画(见下图)。据此推知,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发展 ?
B.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
C.改革开放促进了绘画艺术繁荣 ?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进
D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物质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两手一起抓”,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法较为片面,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3.2002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随后出台了《营利性治沙管理法》等法规,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这一系列的治沙实践( )
A.践行了依法治理的理念 ?
B.美化了边疆地区的环境
C.表明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 ?
D.维护了党的统一的领导
A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到《营利性治沙管理法》再到《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反映出了我国治沙工作的法治化进程,说明我国践行了依法治理的理念,A项正确;美化边疆地区环境、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维护了党的统一的领导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B、C、D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