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民族关系:本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对外交往: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隋唐
宋辽夏金
魏晋南北朝
元明清
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中国统一多民族发展轴】
秦汉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中央机构: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2.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
(1)东北 (2)北方 (3)西北 (4)南方
典客、典属国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1.中央机构:设 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1)和亲、军事打击
①北部——匈奴问题
汉武帝
北击匈奴
东汉初
匈奴汉化
89年
燕然刻铭
和亲政策
汉初
大鸿胪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1.中央机构:大鸿胪(秦朝典客沿变而来)
2.边疆管理:
(2)行政管辖
②西面:
设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设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1)和亲、军事打击
(2)行政管辖
(3)屯戍政策 屯戍:开垦田地、驻军
方式:民屯: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军屯: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重点突破1【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①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②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③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④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阅读历史纵横,思考这一时期推动民族大交融的内容有哪些?
(1)少数民族内迁
(2)北魏统一及孝文帝改革
(3)南方经济的开发
共同推动民族的大交融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
2.边疆管理:
(1)隋朝:
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突厥 吐谷浑 党项等)
加强对岭南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
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和流求的接触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边疆管理:
(1)隋朝:
(2)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①西北
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保持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西藏
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先后入藏(和亲)
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③云南
加封南诏王 ,(册封)
南诏王多次遣弟子入唐学习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设置机构 大都护府
都督府(都督)
羁縻州(刺史)
各民族首领担任(因俗而治)
直接管辖
北方
西北
东北
南方
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材料: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重点突破2【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羁縻府州制度有何特点和影响?
特点: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影响:(1)文化: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2)经济:稳定了边疆社会秩序,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弊端:给予少数民族上层充分的自主权,隐藏着离心分裂因素。
四、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政权并立:
汉化学习:
各族交融:
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
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四)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纲要》上
榷场是由官府控制的边境贸易市场。宋辽互开榷场,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四榷场。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如今雄县有不少带有“务”字的村名,如米家务、道务、马务头等,应是当年榷场收税之所。)
重点突破3 宋辽榷场
本课小结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朝代
中央机构与官职
地方机构与官职
边疆管理
秦
汉
隋唐
宋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礼部;鸿胪寺
北方
南方
河西走廊
西域
东北
岭南
北方西方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乌桓校尉
郡县制
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修长城、设置机构、军事征服
军事征服、和亲、设置机构、移民屯戍
会盟、和亲、军事征服、设置机构、册封
政权并立
(五)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①“行汉法”;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②西藏: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③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纲要》上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
(1)中央:沿用礼部、鸿胪寺,设提督四夷馆。
(2)边疆:
防御与交流并存: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九边),开放马市。
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卫,在西南设土司。
材料: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明史·职官志》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
【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
不能完全隔断长成内外的交流?
军事:长城可以延缓敌人进攻的速度,但不能完全把对方抵御于长城之外。
经济: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
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明朝重要的军政制度。明朝全国普设卫所,从沿海到内地,从腹地到边疆,均以卫所镇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朝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3.清
①中央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②管理方式
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巩固了西北边疆
册封管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改土归流: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藏文
汉字
第一,政治上的隶属、改革和和议,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唐蕃会盟、宋辽澶渊之盟、宋金绍兴和议。
第二,经济上的友好往来,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
第三,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秦汉与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与辽夏金元。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程。
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问题探究(一)
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
——费孝通
问题探究(二)
总结归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时期
国家状态
民族交融状态
春秋战国
秦汉
统一
中央政府推进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统一
大交融、大发展
宋辽夏金
元明清
统一
多元一体
诸侯纷争
华夏认同
短暂统一,长期分裂
大迁徙、大交融
政权并立
并未中断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
元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材料: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①突出直接管理;②注重军事防卫和行政体制改革;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④多样性;⑤继承创新;⑥遵循“大一统”思想。
意义:①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问题探究(三)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1.先秦时期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秦汉时期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思考】材料反映了东汉与倭国存在什么性质的关系?《后汉书》与汉委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在印证汉代日本交往的史料价值上有何不同?体现了什么治史方法?
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
史料: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
重点突破1:东汉与倭国
2.秦汉时期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2.隋唐时期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重点突破2 隋唐与日本
日本遣唐使是唐朝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2.隋唐时期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3.宋元时期 宋海路转趋发达;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畅通。
①政治:北方动荡,陆路中断;
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②经济: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③科技:航海和造船技术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其他:海路安全、运载量大、成本低。
问题:为什么宋朝北方陆路阻隔,海路渐趋发达?
3.宋元时期 宋海路转趋发达;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畅通。
问题:为什么宋朝北方陆路阻隔,海路渐趋发达?
4.明清时期 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开始缓慢转型。
重点突破3 朝贡体制及朝贡贸易
榜葛剌进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如左图所示)。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问题: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解释朝贡体制的含义。
朝,指臣下觐见君主。贡,指臣下向君主进献礼物。中国君主会“回赐”各种礼物以建立宗藩关系。朝贡体制在经济上的表现是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特点:经济上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效益
政治上宣扬国威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明清时期 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开始缓慢转型。
重点突破3 朝贡体制及朝贡贸易
清朝定鼎中原之后,继承了明朝的朝贡体制。但是,尽管清朝与明朝的朝贡体制外壳相同,实际内涵却较明代复杂得多。清朝朝贡的贸易性质没有明朝那么强,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体现在礼仪制度方面就是清廷制订了“藩国通礼”,包括册封爵位、颁诏、颁赏、遣使会盟、朝贡、宴赏、遣人听事等一整套完整礼仪。
——李扬帆《中国世界观变迁史论》
清朝在1689年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划定了以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两个主权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而非朝贡关系。
4.明清时期 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开始缓慢转型。
1793年英使团马戛尔尼在热河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在觐见时产生了单膝跪拜与双膝三跪九叩的礼仪之争,随后又提出派驻公使、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要求。清政府坚持对外关系实行朝贡体制,视马戛尔尼出使为朝贡,礼物为贡品。乾隆帝在上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重点突破3 朝贡体制及朝贡贸易
4.明清时期 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开始缓慢转型。
【思考】为什么中英双方在此事件中的行为会有如此巨大反差?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4.明清时期 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开始缓慢转型。
【思考】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明朝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
(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至(乾隆)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
——梁廷枏(nán)《粤海关志》卷25《行商》
【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问题探究(三)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西学东渐,东学西传。
1.(2024·淄博)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提出了“华夷共祖”观念,建构了一幅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囊括夷夏的中华谱系。司马迁的做法( )
A.具有民族平等的观念 B.完善了中华民族谱系
C.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改变了先秦时期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的做法,把黄帝当作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承认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有共同的祖先,这一做法适应了当时汉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平等”无关,排除A项;“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族关系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
2.(2024·合肥)据张家山汉简记载,汉初王国、侯国禁止在关中地区买马。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因国家不产马,连通讯、驾车用的马匹都没有,故朝廷特许其买马关中。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对匈奴作战的要求 ?
B.解决了王国缺少马匹的困难
C.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D.埋下了地方发动叛乱的隐患
C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初年禁止诸侯国在关中地区买马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沙国特事特办,也能起到安抚诸侯国的作用,C项正确;禁止买马的目的与对匈奴作战的要求没有关系,排除A项;“解决了”夸大了特例的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可知,“埋下地方叛乱隐患”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3.(2024·福州)如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
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
A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记载唐玄宗派崔忻册封、慰劳靺鞨首领,并凿井纪念一事的“唐鸿胪井刻石”碑,可用于研究唐朝的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唐朝在全国的军事建制无关,排除B项;灾情赈济与凿井纪念唐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经营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靺鞨民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域地区商路、驿道的维护”等无关,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