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2000年,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向封建政府纳粮的画面: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教材93页导言
材料中体现出农民与国家怎样的关系?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单元
第16课
清明上河图税务所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壹
重要名词
租庸调、两税法、募役法、科差、一条鞭法、金花银、摊丁入亩、关税、厘金、改订新约、个人所得税
贰
课程标准
①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②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本课
重点
本课时间轴
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
——《玉海·食货·贡赋》
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汉书·食货志》
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赋税制度的概念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杂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
赋
役
中国古代的
赋役制度
壹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哪些赋税种类呢?
农业税
(田租)
人口税
(户调、丁税)
徭役
(军役、力役、杂役)
商业税
(市税、关税)
财产税
(算缗、算车船、税民资)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时期
(1)西周:
贡赋制度(诸侯向周王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
——《玉海.食货.贡赋》
(2)春秋战国:
①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②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一是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是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三是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劳动力数字,按人口抽人头税,征伐徭役和兵役。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代表: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时期
2、秦汉时期:
编户制度
赋役内容 秦朝 汉朝 特点
田赋
丁赋 徭役 税率极高
(“收泰半之赋”)
与民休息,税率降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人头税)
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口赋:7-14岁未成年人
算赋:15-56成年人
财产税:算缗、车船税、
税民资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时期
2、秦汉时期:
编户制度
赋役内容 秦朝 汉朝 特点
田赋
丁赋 徭役 税率极高
(“收泰半之赋”)
与民休息,税率降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人头税)
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更卒、正卒和戍卒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隋唐时期
(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
①租庸调制:
A.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B.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隋唐时期
(2)唐朝:
②两税法
A.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B.实施: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C.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积极性: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④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3.宋元时期
(1)宋代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募役法
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僧侣、官户等,也需要缴纳“助役钱”。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
◎王安石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壤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3.宋元时期
(2)元代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按户等征收丝和银两。
科差
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的赋税制度之一。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至元世祖时,此税税额稳定,包括:丝料每二户出丝二斤,交纳有封地的封主;包银,每户纳银(钞)四两。攻占江南后,为维持统治稳定,南方沿袭南宋税制,但加收俸钞,每户纳钞一两,用作官吏的俸禄。以户征“科差”,是过去封建王朝广征人头税制度的再现。
历史纵横
材料一:包银之法,户不过二两,而州县征之加十倍,都中责之。
——《元史·王都中传》
材料二:在江南沿袭南宋税制,既可征得统治集团所需钱财,又不会因更改税制而使民众受惊扰,可以稳定南方社会的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再据北方税制增设一些项目,如增征部分“科差”——江南的“包银”和“户钞”,征得比南宋政权所征还多的钱财。
——高树林《古代社会经济史探》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4.明清时期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3)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①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A.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
征收,而且役也改为丁田共同承担,折成
银两,统一征收。
B.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
部分统一雇人。
③影响: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全球航路开辟
商品货币化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第一,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包括甲役、力役、杂役、力差、银差等合并为一,化繁为简,“役归于地,计亩征收”,使赋役统一于田亩,随夏秋二税一起征收。
第二,赋役合并,取消力役,役银编派由人丁和田亩分担。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
第三,纳税形态,按规定除少数地区仍征收实物外,其他地区的田赋一律课征白银。
第四,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各州县赋役总额不得减少,徭役编审改为一年一次,当地官府可视具体情况将丁田分摊于纳税户。
第五,地方献纳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费用,以及本地存留,都悉数并在一条鞭法内课征。
第六,各户根据官府发给的赋役清单,将赋役银直接上纳于县府,即课征方式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
——整理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特点:①赋役合一 ②化繁为简
③按亩征税 ④以银交纳
⑤官收官解
根据一条鞭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出一条鞭法的特点和意义。
意义:①标志我国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变,是我国赋税史的一次重大转折;②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促进劳动力商品化。③扩大了货币税的课征范围,促进农产品商品化。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⑤简化纳税项目,银有定额,纳有时限,官收官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污腐败。
不同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土地 产权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政府对民授田, 土地不可买卖 土地可以买卖
征税 原则 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税 项目 分田赋、力役和供品,税项分明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课税 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财产多少缴税 由丁、田分担
征税 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
课税 形式 以实物缴纳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由实物改为征银
相同点 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都按土地多寡征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年间雍正年间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意义。①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②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④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4.明清时期:清朝(二)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代初年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隋朝征收租调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后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王安石变法施行“募役法“。元代于税粮外增加“科差”。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①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
③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赋税制度变化原因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趋势 变化 简化
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废除。 人丁→田亩
两税法
赋税品种 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繁→简
(两税法)
(一条鞭法)
征税方式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物→货币
(一条鞭法)
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不不定→定时
人身控制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捐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利于农业发展。 服徭役→代役
(租庸调制)
(四)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特点:材料二: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一:循序渐进、常有反复、受儒家思想影响、随意性大、赋役沉重、维护统治。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
与演变
贰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一)关税的起源及演变:1.基本概念:(2)关税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一)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二)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三)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1)关税: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3)关税的作用: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生产,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的出现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起源:西周时期,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厘。
—— 《周礼·地官》
◎湖南洪江厘金局与厘金银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1)起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2)概况
◎把持清朝海关48年的英国人赫德
协定关税
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条约第10款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则进一步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把外国的“议允”提到突出的地位。由于最惠国条款的普遍推行,中国不取得每个国家的同意,就不能修改任何税则。
历史纵横
影响: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粤海关旧址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3.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1)提出: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716万元提高到34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2%
——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
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②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③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④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
史料: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
(一)关税的起源及演变: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 影响
(1)影响: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通过改定新约,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3.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2)概况
1927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
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要求关税自主。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等国缔结新约
1930
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
◎中美英签订新约
结果: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关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 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制度
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保护了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创立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5年强化法制化建设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了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1987年颁布具体法律
◎中国海关标志
◎海关相关法律法规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1914
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起步),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内容,但未实施。
1936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
新中国成立后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征收)
1980
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2.过程: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③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
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3.个税征收的作用
个税起征点的变迁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说明?
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本课思维导图
1.(2024·深圳)1861年,清廷一年的关税总收入为白银496万两,只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9%。1894年,清廷的关税岁入竟达2290万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续文献通考》也曾记载,“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这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对外贸易入超发生逆转
B.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C.民族资本企业发展迅速
D.关税主权收回进程加快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1894年清廷的关税收入远超1861年,这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贸易量增加,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在加深,B项正确;关税收入的增长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扭转了入超(国家贸易在一定期限内,对外进口货物的总值超过出口货物的总值)局面,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廷逐步丧失关税主权,D项说法错误,排除。
2.(2024·沈阳)1886年,清政府总税务司署发布通令,补充对进口货物的验放规定。各关在实行进口货物检验时,要求货商到场查看,并亲自搬移货物及拆包开箱,对因查验而损坏的货物,海关概不负责。这一规定( )
A.利于整顿对外贸易秩序
B.加剧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C.强化清廷的市场主导权
D.提升中国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总税务司署于1886年发布通令,补充了对进口货物的验放规定,这有利于整顿进口贸易,规范对外贸易秩序,A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不会加剧西方对华商品输出,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政府总税务司署履行其职责,为进口贸易提供较良好的环境,并非强化清廷的市场主导权,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正常的进口贸易活动,没有体现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排除D项。
3.(2024·烟台)下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 造丝织物 火柴、 陶瓷器 毛织品、 砂糖等 机械、动力
机、车辆等
50% 45% 40% 35% 5%至7.5%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
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局面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属于日用消费品的酒、丝绸等进口税率较高,这有利于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属于生产资料的机械、动力机等进口税率较低,这有利于中国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因此,这次关税改革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改革主要目的是争取关税自主,保护民族工业,增加财政收入,并非仅仅为了抵制西方商品倾销,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改革有利于改变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但无法扭转外贸逆差局面,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1935年开始的,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