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5年优质课黄冈中学报送人教版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课件(18张ppt)+教学设计+讲课稿+学案+实验视频共5份(汪响林)(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15年优质课黄冈中学报送人教版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课件(18张ppt)+教学设计+讲课稿+学案+实验视频共5份(汪响林)(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3-07 22:34:03

文档简介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中学 汪响林 湖北黄冈 438000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通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区分酸碱盐,能正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法基础: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基础:学生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体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课本中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操作该节课内容中所有的化学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对比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学生实验探究之后再播放一段录象,介绍侯德榜及其制碱法,既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又可起到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的运用价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活中应用的学习以及侯氏制碱法的了解,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热爱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知道碳酸钠俗名纯碱,也叫苏打。其实,苏打还有个“孪生小弟弟”——小苏打,也就是碳酸氢钠。在厨房里我们常常能找到这两种物质:(PPT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它们有什么性质可以常应用于厨房?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对“孪生兄弟”的主要性质。
跟着老师一起回忆初中知识
旧知新说,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及溶液的酸碱性
1.提出探究问题。
2.指导实验探究:巡堂,观看学生实验,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回答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并请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提出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探究。
3.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颜色、状态、水溶性等物理性质。
探 究
二:碳酸钠和
碳酸氢钠的热
稳定性
1.提出问题:能否让两个探究热稳定性实验同时进行?如能,可以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2.展示改进装置,比较两套装置优缺点。
1.积极思考、讨论,回答老师的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引导学生进行装置创新。
3.演示实验探究: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比较的改进实验。
4.实验结束,请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2.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探 究
三:碳
酸钠和
碳酸氢
钠与酸
反应
1.提出问题:
(1) 如果Na2CO3和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有差异,差异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2) 放出气体的速率可以用反应过程中什么物理量的变化来反映出来?
(3) 用什么用品可以展示出反应放出气体体积的变化?
(4) 如何设计实验装置以展示出二者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速率的不同?
1.积极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指导实验探究:
(1) 通过幻灯片展示该实验设计的装置,给学生讲解实验装置。
(2) 巡堂,指导学生实验,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
3.实验结束,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并学生请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4.为什么有上述实验现象?
2.进行实验探究。
3.得出实验结论。
4.积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实际上分成两步进行,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是一步完成。以突破本节知识的难点。
学以致用:请学生思考、回答“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与NaHCO3?”
积极思考、讨论,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以实现本节重点知识的升华。同时调动原有知识,使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大脑中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展示:播放“化工启始——让民族工业用得起碱”的视频资料及侯德榜的图片。
倾听、观看、感受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小结:
物 质
Na2CO3
NaHCO3
俗 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物理
性质
色 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
可溶于水
化学
性质
水溶液
酸碱性
水溶液均显碱性,但相同条件下,Na2CO3溶液的碱性要强于NaHCO3溶液
热稳定性
稳定,受热难分解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
与酸反应
较快,CO32-+2H+H2O+CO2↑
快,HCO3-+ H+H2O+CO2↑
先:CO32- + H+HCO3-, 后:HCO3-+ H+H2O + CO2↑
与某些碱反
应[Ba(OH)2]
Na2CO3+Ba(OH)2
BaCO3↓+2NaOH
2NaHCO3+Ba(OH)2
BaCO3↓+Na2CO3+2H2O
与某些盐
反应(CaCl2)
Na2CO3+CaCl2
CaCO3↓+2NaCl
——
用 途
制玻璃,制皂,造纸,纺织
发酵粉,制药,灭火剂
※ 制 法
NH3 + H2O + CO2NH4HCO3
NaCl + NH4HCO3NaHCO3↓+ NH4Cl
2NaHCO3Na2CO3 +H2O+CO2↑
七、学案设计
【课前导学】
1.学好本节课,你应该准备好:溶解度的概念,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药品的取用、添加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应该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色态、溶解性、化学性质及用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应该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比实验法。
【课堂探究】
探究一: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及溶液的酸碱性
步骤
对象
现象
Na2CO3
NaHCO3
初步结论
探究二: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
步骤
对象
现象
Na2CO3
NaHCO3
初步结论
探究三: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
步骤
对象
现象
Na2CO3
NaHCO3
初步结论
【课堂小结】
物 质
Na2CO3
NaHCO3
俗 名




色 态
溶解性




水溶液
酸碱性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与某些碱反
应[Ba(OH)2]
与某些盐反应(CaCl2)
用 途
※ 制 法
【课后见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B.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跟石灰水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D.物质的量相等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得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2.如何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如何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
3.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4.不用其它试剂,怎样鉴别Na2CO3溶液与稀盐酸?
八、学习评价设计
1.表现性评价(50%)(课后进行)
评价
项目
评价细目
评分比例
评分
自评
他评
活动探究方案设计
1.自行设计活动探究的方案
5%
2.实验方案设计思路清晰、有条理,方案完整
15%
3.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0%
实验操作及学案填写
4.操作方法与手段正确
15%
5.实验现象明显,解释得当
10%
6.实验数据和资料完整,可信服度高
5%
合作与
交流
7.善于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合作、欣赏他人
5%
8.对活动探究方案的设计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10%
9.在小组中的影响力强,得到同学的敬佩
5%
反思
与感受
10.实验报告中有深度思考与反思
10%
11.实验报告中写下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10%
老师评语打分
注:评分权重:学生自评和他评占50%,老师最后的评价占50%
2.生成性评价(50%)
(1)课后见功(60%)(课堂进行)
(2)作业质量(40%)(课后进行)
根据表现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的评分比例最后进行分数评定。90分以上为A等;80~90分为B等;60~79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九、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特色、以思维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采用“问题——思考——设计——探究——讨论——结论”的形式,运用对比的方法,并辅以拟人化(如:把Na2CO3和NaHCO3说成是孪生兄弟、双胞胎等)的口吻来开展教学,即以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十、教学反思
1.教材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内容不多,也不难,如何呈现这节课的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高、体验深、学得快、记得牢,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呢?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对比实验探究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堂教学容易形成“平铺直叙、死记硬背”等旧式课堂模式,针对Na2CO3和NaHCO3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特点,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口吻,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设计与探究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要使实验探究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取得较好效果,教学内容就不能太多。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包含钠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内容,以确保学生设计实验和实验探究的时间。
4.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是这堂课最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要使这一好的教育素材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光靠课堂还不行,还必须布置学生在课外去了解侯德榜的事迹、侯氏制碱法,并写出小论文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延伸至课外,以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知道碳酸钠俗名纯碱,也叫苏打。其实,苏打还有个“孪生小弟弟”——小苏打,也就是碳酸氢钠。在厨房里我们常常能找到这两种物质:(PPT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它们有什么性质可以常应用于厨房?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对“孪生兄弟”的主要性质。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回忆初中知识。(设计意图:旧知新说,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及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1.提出探究问题。
2.指导实验探究:巡堂,观看学生实验,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回答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并请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提出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探究。
3.交流谈论,得出实验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颜色、状态、水溶性等物理性质。)
探究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教师:1.提出问题:能否让两个探究热稳定性实验同时进行?如能,可以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2.展示改进装置,比较两套装置优缺点。
3.演示实验探究: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比较的改进实验。
4.实验结束,请学生交流谈论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1.积极思考、讨论,回答老师的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引导学生进行装置创新。)
2.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交流谈论,得出实验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探究三:碳酸钠和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教师:1.提出问题:
(1) 如果Na2CO3和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有差异,差异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2) 放出气体的速率可以用反应过程中什么物理量的变化来反映出来?
(3) 用什么用品可以展示出反应放出气体体积的变化?
(4) 如何设计实验装置以展示出二者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速率的不同?
学生:1.积极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2.指导实验探究:
(1) 通过幻灯片展示该实验设计的装置,给学生讲解实验装置。
(2) 巡堂,指导学生实验,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
3.实验结束,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并请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4.为什么有上述实验现象?
学生:2.进行实验探究。
3.得出实验结论。
4.积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实际上分成两步进行,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是一步完成。以突破本节知识的难点。)
教师:请学生思考、回答“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与NaHCO3?”——学以致用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以实现本节重点知识的升华。同时调动原有知识,使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大脑中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播放“化工启始——让民族工业用得起碱”的视频资料及侯德榜的图片。
学生:倾听、观看、感受。(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小结:
物 质 Na2CO3 NaHCO3
俗 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物理性质 色 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 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 水溶液酸碱性 水溶液均显碱性,但相同条件下,Na2CO3溶液的碱性要强于NaHCO3
热稳定性 稳定,受热难分解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
与酸反应 较快,CO32-+2H+=H2O+CO2↑ 快,HCO3-+ H+=H2O+CO2↑
先:CO32- + H+=HCO3-, 后:HCO3-+ H+=H2O + CO2↑
与某些碱反 Na2CO3+Ba(OH)2= 2NaHCO3+Ba(OH)2=
应[Ba(OH)2] BaCO3↓+2NaOH BaCO3↓+Na2CO3+2H2O
与某些盐 Na2CO3+CaCl2=
反应(CaCl2) CaCO3↓+2NaCl
用 途 制玻璃,制皂,造纸,纺织 发酵粉,制药,灭火剂
※ 制 法 NH3 + H2O + CO2=NH4HCO3
NaCl + NH4HCO3=NaHCO3↓+ NH4Cl
2NaHCO3Na2CO3 +H2O+CO2↑
【课后见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B.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跟石灰水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D.物质的量相等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得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2.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与NaHCO3?
3.如何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如何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
4.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学案
【课前导学】
1.学好本节课,你应该准备好:溶解度的概念,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药品的取用、添加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应该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色态、溶解性、化学性质及用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应该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比实验法。
【课堂探究】
探究一: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及溶液的酸碱性
步骤
对象
现象
Na2CO3
NaHCO3
初步结论
探究二: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
步骤
对象
现象
Na2CO3
NaHCO3
结论
探究三: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
步骤
对象
现象
Na2CO3
NaHCO3
初步结论
【课堂小结】
物 质
Na2CO3
NaHCO3
俗 名




色 态
溶解性




水溶液
酸碱性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与某些碱反
应[如: ]
与某些盐反应(如: )
用 途
※ 制 法
【课后见功】
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与NaHCO3?
课件18张PPT。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探究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
及溶液的酸碱性白色粉末白色细小晶体加水结块成
晶体,放热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
到热量变化振荡长时间后可溶解振荡长时间后仍有固体剩余溶液变红
(较深) 溶液变
微红色 探究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
及溶液的酸碱性
碳酸氢钠加水部分溶解,碳酸钠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后溶解,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强。 装置1装置2探究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探究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澄清石灰水
不变浑浊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受热不分
解,具有
热稳定性受热易分
解,热稳
定性差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问题:含有不同阴离子的两种钠盐与稀盐酸
反应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同?探究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问题1:如果Na2CO3和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
现象有差异,差异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装置以展示出二者与稀盐
酸反应放出气体速率的不同?问题2:反应放出气体的速率可以用反应过程中
什么物理量的变化来反映出来? 问题3:用什么用品可以展示出反应放出气体体
积的变化? 探究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探究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产生大量气泡,气球被放出的气体吹大。 产生大量气泡,气球被放出的气体吹大,且胀大速度比另一只气球快,最终比另一只气球大。 二者均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但NaHCO3与酸反应放出气体速率快一些探究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问题5:为什么NaHCO3与稀盐酸反
应放出气体速率比Na2CO3
快一些?学以致用: 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与NaHCO3?方案4:利用阴离子性质不同,用BaCl2(aq)或
CaCl2(aq)来鉴别。 方案1:利用水溶液碱性强弱不同,用酚酞溶
液来鉴别。 方案2:利用热稳定性不同,用热分解法鉴别。 方案3:利用与酸反应速率不同,用稀盐酸来
鉴别。 化工启始:让民族工业用得起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