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0月月考试卷(到第2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0月月考试卷(到第2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23 18:09:09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0月月考试卷(到第2章)
1.(2024九上·绍兴月考)如图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竹编 B.石雕 C.酿酒 D.刺绣
2.(2024九上·绍兴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粗盐水过滤
C.点燃酒精灯 D.检查装置气密性
3.(2024九上·绍兴月考)肉类的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有资料显示,PH与肉类新鲜度的关系如表,则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如何变化(  )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6
A.变强 B.变弱 C.不变 D.无法确定
4.(2024九上·绍兴月考)要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的硫酸最好选用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哪一种(  )
A.氢氧化钡 B.铜单质 C.氧化铜 D.碳酸钠
5.(2024九上·绍兴月考)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烧杯中各注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投入一定质量的X金属粉末,同时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与X等质量的Y金属粉末,观察到天平的指针向左偏,当两种金属完全溶解后,大平的指针偏向右边,则X、Y是表中组合的(  )
  A B C D
X Mg Zn Zn Fe
Y Fe Mg Fe Zn
A.A B.B C.C D.D
6.(2024九上·绍兴月考)分析推理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碱溶液的pH都大于7,因此pH人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硫酸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风淀,因此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一定是硫酸溶液
D.酸滴入石浆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因此盐酸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也变红色
7.(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面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导热性 C.硬度 D.延展性
8.(2024九上·绍兴月考)下列选项中各种溶质的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NaOH、NH4Cl、Fe2(SO)3 B.
C.KCl、CH3COOH、Na2CO3、 D.
9.(2024九上·绍兴月考)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溶液pH>7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
A.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0.(2024九上·绍兴月考)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1.(2024九上·绍兴月考)如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②浓氢氧化钠溶液;③饱和氯化钠溶液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② D.①②③
12.(2024九上·绍兴月考)家庭配置波尔多液的过程:①在塑料容器里加入1克胆矾(再加水约90毫升,制成硫酸铜溶液;②在相同的另一容器里加入1克生石灰和少量的水,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熟石灰,再加水10毫升,配成石灰乳;③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制成波尔多液。实验中的现象或变化不合理的是(  )
A.①中的胆矾属于盐
B.②中刚加入少量水时发生化合反应
C.③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D.②中的石灰乳是悬浊液,③中的波尔多液是溶液
13.(2024九上·绍兴月考)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向硫酸钠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
D.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
14.(2024九上·绍兴月考)向质量均为m的两种不同金属a和b中分别滴加50g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加 50g稀硫酸后的溶液质量关系为ma>mb
B.滴加 50g稀硫酸后溶液中均含有两种溶质
C.若金属a是铁,则金属b可能是锌
D.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均排在H前面
15.(2024九上·绍兴月考)电导率传感器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乙曲线对应的反应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C.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D.甲曲线上的M点代表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16.(2024九上·绍兴月考)回答下列与酸有关的问题。
(1)胃液中可以帮助消化的酸的化学式为   ;
(2)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
17.(2024九上·绍兴月考)请根据如表回答有关问题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物质 醋酸 高锰酸钾 熟石灰 纯碱
化学式 CH3COOH KMnO4 Ca(OH)2 Na2CO3
(1)若要测定纯碱溶液的酸碱度.可选用下列选项中____;
A.无色酚酞试液 B.pH试纸 C.紫色石蕊试液
(2)槟榔果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选用表中   (填序号)米涂抹止痒.
18.(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舟将甲、乙、丙三种金属与两种溶液反应,并根据实验现象编制了如图的检索表,根据检索表可知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请写出一个金属乙与硝酸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示例   
1a能与盐酸反应------------甲
1b不能与盐酸反应-------------2
2a能与硝酸银反应------------乙
2b不能与硝酸银反应-------丙
19.(2024九上·绍兴月考)测定某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夏设计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分别取mg样品.
方案一:与足量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
方案二: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你认为   方案合理,并说明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20.(2024九上·绍兴月考)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钾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为检验期中
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均填化学式)
(2)实验中不能用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3)请写出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21.(2024九上·绍兴月考)有些酸随着浓度的改变会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毛笔蘸取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烘干,水洗,在竹片上就得到一幅精奖的星黑色或褐色的竹片画。在烘干的过程中稀硫酸变为浓硫酸,制作竹片画时就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
(2)在加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则X的化学式是   。但足量的铜和浓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少量硫酸剩余,其原因是   
22.(2024九上·绍兴月考)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氧化铜至反应完全。如图甲①和②分别表示加入氧化铜前和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1)②中“▲”表示的离子是   。
(2)图乙中的a点和b点____。
A.均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
B.对应溶液的颜色深浅不同
C.对应溶液中的离子均为图甲②中的离子
D.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同
23.(2024九上·绍兴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后,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溶质有NaCl、HCl、NaOH
乙同学猜想:溶质只有NaCl
丙同学猜想:溶质有NaCl、HCl
你的猜想:溶质有    。(填化学式)
有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设计及验证】请你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气体产生 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铜溶液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你的猜想正确
24.(2024九上·绍兴月考)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如图。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的pH>7,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与Ca(OH)2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b分别为   ,则形猜想Ⅱ成立。
25.(2024九上·绍兴月考)为了探究食盐水对铁钉锈蚀速率的影响,小科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很快看到实验现象。
(1)请推测该实验一段时间后导管中红墨水的移动情况,并解释你推测的理由。   
(2)小江认为小科的实验不足以说明食盐水能加快铁钉的锈蚀速率,请在小科实验的基础上完善此实验方案。   
(3)小柯通过查阅资料知道:I.与铁制品接触的将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大;铁制品锈蚀的越严重:Ⅱ一般酸碱盐溶于水都会发生电离,氯化钠电离时会生成钠离子与氯离子,所以在食盐水中铁钉锈蚀的快。在下列给出的厨房常见液体中能加快铁制品锈蚀的有   (填序号,可多选)
①苏打水 ②蔗糖水 ③食醋 ④蒸馏水
26.(2024九上·绍兴月考)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仪器对锁与盐酸反应进行研究。实验前先用砂纸将镁条打磨,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锥形瓶中,再将注射器中稀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通过数字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密闭容器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1)实验前先将镁条需先打磨的原因是   。
(2)将注射器刚注入盐酸时镁条表面无明显气泡,但此时压强上升迅速,原因可能是   
(3)ac段容器内压强增大,而cd段容器内压强逐渐减小;观察发现,至图中c点镁条恰好完全溶解,说明镁与盐酸反应还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用pH试纸测出ab段溶液的pH   7(选填“>”“<”或“=”)。
27.(2024九上·绍兴月考)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尿素【CO(NH2)2】为最常见的化肥之一。
(1)尿素属于____(填标号)。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2)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反应为。若生产120t尿素,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8.(2024九上·绍兴月考)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它溶于水的同时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碱性的一水
合氨(NH3·H2O)溶液。魔术表演中常用氮气做“喷泉实验”:在烧瓶内收集满氮气,按如图装置密闭后,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水,再打开止水夹,即可在烧瓶内看到美丽的“红色喷泉”,请你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29.(2024九上·绍兴月考)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充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生成的质量   。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
(3)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0.(2024九上·绍兴月考)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此时溶液中溶质是   (写化学式)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
31.(2024九上·绍兴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批次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四组同学分别取部分黄铜与稀硫酸反应(所用的稀硫酸均从同一试剂瓶倒出),进行了四次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所取样品质量(g) 25 20 20 10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0 50 75 75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18.5 13.5 13.5 a
(1)a的值为   ,第三组反应后的溶液溶质成分:   (填化学式)。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 A.制作竹编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制作石雕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制作刺绣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
【解答】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A错误;
B.过滤液体时,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故B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酒精外溢引起火灾,故C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 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pH逐渐升高,酸性逐渐变弱。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去杂质,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更不能除掉或减少原来的主要物质。
【解答】 A.氢氧化钡与硫酸、硫酸铜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会把原物质除去,故A错误;
B.铜单质与硫酸不反应,不能除去杂质,故B错误;
C.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除掉硫酸,增加硫酸铜,过量的氧化铜可过滤分离出来,故C正确;
D.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会带入新的杂质,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烧杯中的硫酸足量,因此反应产生氢气的多少决定于金属的质量;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使天平两端质量减小,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速率越快;由于等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不同,因此,两端金属完全反应后天平仍不能平衡;因此,需要根据天平指针的偏向,确定金属的活动性及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的大小,判断两种金属.
【解答】 开始时天平的指针先偏向左边,说明天平左边质量减少地较慢,即Y与酸反应比X剧烈,金属Y活动性比X的活动性强。金属Mg、Fe、Zn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Mg>Zn>Fe,故A、C不合题意;
最后偏向右边,说明到反应结束时,左边产生气体较多,即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Y产生氢气的量小于X;等质量的Mg、Fe、Zn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Mg>Fe>Zn,故D符合题意,而B不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pH大于7的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硫酸盐溶液、硝酸银、碳酸盐溶液等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A错误;
B.碱溶液的pH都大于7,但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B错误;
C.硫酸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但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硫酸盐溶液、硝酸银、碳酸盐溶液等,故C错误;
D.稀硫酸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因此盐酸滴入石蕊试液也变红色,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得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两个纸条都是可燃物,且都与空气接触,而且着火点相同。木条上的纸条燃烧,说明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铁棒上的纸条不燃烧,说明它的温度低于着火点,即它的热量通过铁棒传导出去了,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反应后没有沉淀、气体等生成,则反应发生时现象不明显,据此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故A不合题意;
B.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B不合题意;
C.醋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不合题意;
D.三种溶液混合,均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
【解答】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即没有反应的氯化铜、剩余的氯化氢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①错误;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m<cg),此时溶液中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则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uCl2+2NaOH=Cu(OH)2↓+2NaCl,故②正确;
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pH>7,故③正确;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④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的反应过程分析一些量的变化.氢氧化钠在逐渐减少,pH值在下降,氯化钠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
【解答】解:A、水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增加,但反应停止后,由于稀盐酸中有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还会增加,故错误;
B、溶液的pH值会随着稀盐酸的加入而减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2,只会接近2,故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反应停止后不变,但是其质量分数由于稀盐酸的不断加入,又会减小,故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减小为0,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也会不断减小为0,故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若没有二氧化碳或水石蕊就不会变色分析。
【解答】 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 ,说明甲中为吸水或吸收二氧化碳的物质, ①浓硫酸能吸水,正确;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正确; ③饱和氯化钠溶液既不吸水也不吸收二氧化碳,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A.根据盐的定义分析;
B.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铜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胆矾CuSO4 5H2O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②中加入少量水,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发生了化合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化学方程式为CuSO4+Ca(OH)2═Cu(OH)2↓+CaSO4,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氢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的,配制的波尔多液是悬浊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进行分析;
B.根据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C.根据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逐渐减少进行分析;
D.根据镁和氯化亚铁、氯化铜都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白色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会逐渐变小,随着稀硫酸的加入溶液的pH会无限的接近稀硫酸的pH,但不会等于稀硫酸的pH,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镁先和氯化铜反应,溶液质量减少的快,然后镁和氯化亚铁反应溶液质量减少的慢,在这两个过程中线段的斜率是不一样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等质量金属与等质量过量的酸反应,产生氢气越多,所得溶液质量越小分析;
B、根据加入稀硫酸过量后溶液中溶质还一定有硫酸分析;
C、根据等质量铁和锌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关系分析;
D、根据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氢前分析。
【解答】A、滴加 50g稀硫酸后,a产生氢气质量大于b,则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关系为maB、 滴加 50g稀硫酸后硫酸均过量,溶液中除生成的盐外还都含硫酸,即均含有两种溶质 ,不符合题意;
C、铁和锌形成化合物均为+2价,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若金属a是铁,则金属b可能是锌 ,不符合题意;
D、 两种金属都能与酸反应,活动性均排在H前面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Ba( 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显碱性,则甲为加入稀硫酸的曲线,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由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显碱性,则溶液始终为红色,故A错误;
B.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中钡离子、硫酸根离子数目都减少,氢氧根离子、钠离子数目不变,故B错误;
C.由上述解析可知,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故C错误;
D.由上述解析可知,甲曲线上的M点电导率为0,代表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HCl
(2)吸水性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 (1)根据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进行分析;
(2)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
【解答】 (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化学式为HCl;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17.【答案】(1)B
(2)①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 (1)根据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简便的方法分析;
(2)根据碱的性质分析,同时选择的物质不能腐蚀皮肤.
【解答】 (1)若要测定纯碱溶液的酸碱度应用pH试纸,故选B;
(2)食醋是一种酸,能与碱性物质反应,同时食醋不会腐蚀皮肤,所以皮肤沾上皂角素时,可用食醋来涂抹止痒。
18.【答案】甲>乙>丙;Cu+2AgNO3=Ag+Cu(NO3)2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2)排在银前面的金属都能与硝酸银反应,据此写出方程式。
【解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甲能与盐酸反应,乙、丙不能与盐酸反应,说明甲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乙、丙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甲>H>乙、丙。
如果把乙、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乙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丙不能,说明乙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丙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乙>银>丙。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丙。
(2)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单质,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u+2AgNO3=Ag+Cu(NO3)2。
19.【答案】一;方案二浓盐酸有挥发性,也会被NaOH固体吸收,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根据要测定混合物中碳酸钠的含量,可以依据碳酸钠的性质,与酸反应,测定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或是测定剩余物质的质量,也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测定生成沉淀的质量,然后计算进行分析.
【解答】 由于Na2CO3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根基碳酸钡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即可求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所以方案一合理;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准确测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所以方案二不合理.
20.【答案】(1)Na2CO3,NaCl
(2)加入氯化钡中含有氯离子会影响后面硝酸银检验氯化钠的反应
(3)BaCO3+2HNO3=Ba(NO3)2+CO2↑+H2O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能够和酸反应,硝酸银能够和氯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结合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 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所以没有硫酸铜;加硝酸钡得到白色沉淀,且沉淀加稀硝酸全部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而不是硫酸钡,因此一定含有碳酸钠,没有硫酸钠;无色溶液加硝酸银及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银产生,因此说明含有氯化钠;不能用氯化钡代替硝酸钡,否则氯化钡引入氯离子会影响对氯化钠的推断,所以
(1)由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Na2CO3、NaCl;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影响对氯化钠的检验;
(3)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21.【答案】(1)脱水
(2)H2O;浓硫酸反应后变稀硫酸,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进行分析;
(2) 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②根据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水,浓硫酸变成稀硫酸,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足量的铜和浓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硫酸剩余进行分析;
【解答】 (1)在烘干的过程中稀硫酸变为浓硫酸,制作竹片画时就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能把竹片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结合生成水。
(2)① 根据方程式 可知,反应物中有1个铜原子、4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8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铜原子、2个硫原子、6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是H2O;
②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水,浓硫酸变成稀硫酸,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足量的铜和浓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硫酸剩余;
22.【答案】(1)Cu2+
(2)C;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氧化铜至反应完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最终所得溶液为硫酸铜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氧化铜至反应完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由图甲①和②可知,②中“▲”表示的离子是铜离子。
(2)A.图乙中的a点,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b点,氧化铜有剩余,故说法错误。
B.a点,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b点,氧化铜有剩余,对应溶液的颜色深浅相同,故说法错误。
C.a点,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b点,氧化铜有剩余,a点和b点均为硫酸铜溶液,对应溶液中的离子均为图甲②中的离子,故说法正确。
D.a点和b点均为硫酸铜溶液,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同,故说法正确。
故选C、D。
23.【答案】NaCl、NaOH;由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可以反应,所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解答】【作出猜想】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那么溶液的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所以猜想溶质为NaCl和NaOH;由于氢氧化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也就是甲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设计及验证】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有气体产生,那么说明丙猜想是正确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所以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铜溶液,若观察到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你的猜想正确。
故答案为:NaCl、NaOH;由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可以反应,所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24.【答案】(1)盐酸
(2)不能
(3)有白色沉淀、溶液仍然无色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1)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2)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解答】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是Ca(OH)2溶液,a有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钙,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不能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b分别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不含有氢氧化钠,则猜想Ⅱ成立。
25.【答案】(1)红墨水向左移动,因为瓶内氧气与铁钉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变小,大气压将液体往里压入
(2)另外再用一个相同的实验装置,同样的铁钉,将食盐水换成等体积蒸馏水,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3)①③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根据铁生锈消耗氧气造成气压减小分析;
(2)其它条件相同,只将食盐水换成蒸馏水对照即可;
(3)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能够促进铁生锈。
【解答】 (1)红墨水向左移动,是因为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导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
(2)实验方案:仍采用小科的装置做对比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30mL食盐水换成30mL蒸馏水,重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①苏打水是碳酸钠的水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能够促进铁生锈,故A正确;
②蔗糖水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促进铁生锈,故B错误;
③食醋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能够促进铁生锈,故C正确;
④蒸馏水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促进铁生锈,故D错误。
故选①③,
26.【答案】(1)镁条外部有氧化镁包裹,打磨是为了去掉氧化镁
(2)注入盐酸后,盐酸占用瓶内气体体积空间,压缩了瓶内气体,导致气压升高
(3)放出
(4)<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 实验前先将镁条需先打磨的原因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3)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放热。
(4)根据稀盐酸国过量分析。
【解答】 (1)实验前先将镁条需先打磨的原因是: 镁条外部有氧化镁包裹,打磨是为了去掉氧化镁 。
(2)将注射器刚注入盐酸时镁条表面无明显气泡,但此时压强上升迅速,原因可能是盐酸占据一定体积,使容器中气体收缩,气压增大。
(3)ac段容器内压强增大,而cd段容器内压强逐渐减小,观察发现,至图中c点镁条恰好完全溶解,说明镁与盐酸反应还会放出热量。
(4)用pH试纸测出ab段溶液的pH<7,是因为此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27.【答案】(1)A
(2)46.7
(3)解:设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x。
,x=68t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1)含有钾元素的化肥是钾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是磷肥,含有氮元素的化肥是氮肥。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至少含有两种的化肥是复合肥。根据尿素的化学式CO(NH2)2可知,尿素中含有的营养元素只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答案为:A。
(2)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答案】当挤压胶头滴管后,水流入烧瓶中,大量氨气溶于水中,使烧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由于氨气溶于水显碱性,遇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看到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氨气的溶解性分析烧瓶内气压变化,从而确定水的流向,结合酸碱指示剂的知识解答。
【解答】 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喷入烧瓶,且溶于水的同时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碱性的溶液,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因此出现“红色喷泉”。
29.【答案】(1)8.8g
(2)1.6g
(3)解:14.7%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图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计算出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3)根据上述计算数据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答】 (1)由图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8.8g-170.0g=8.8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8.8g

解得:x=21.2g,y=23.4g
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2.8g-21.2g=1.6g;
(3)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0.【答案】(1)稀盐酸
(2)红;BaCl2、Ba(OH)2
(3)4.1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分析】 (1)根据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可以判断出是将盐酸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中;
(2)根据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进行解答
(3)当溶液的pH等于7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盐酸的量求出溶质的质量。
【解答】 (1)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为碱溶液,所以实验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此时说明盐酸和一部分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氢氧化钡溶液有剩余,此时溶液中溶质是Ba(OH)2和BaCl2;
(3)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为X
Ba(OH)2+2HCl ═ BaCl2+2H2O
73 208
20gX7.3% x

解得:x=4.16g。
31.【答案】(1)6.75;H2SO4、ZnSO4
(2)解: 第一组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25g-18.5g=6.5g;设第一组实验中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生成氢气质量为z,
Zn+H2SO4=ZnSO4+H2↑
65 98 161 2
6.5g x y z

解得:x=9.8g;

解得:y=16.1g;

解得:z=0.2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向20g黄铜样品中加入50g、75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均为13.5g,说明20g黄铜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含有13.5g铜;向75g稀硫酸中加入10g黄铜样品,10g黄铜中的锌完全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向50g稀硫酸与20g、25g黄铜样品中的锌反应,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25g-18.5g=6.5g、20g-13.5g=6.5g,说明稀硫酸已完全反应,然后根据锌与硫酸反应方程式中相关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式计算。
【解答】 (1)向20g黄铜样品中加入50g、75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均为13.5g,说明20g黄铜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含有13.5g铜;向75g稀硫酸中加入10g黄铜样品,10g黄铜中的锌完全反应,a的值为13.5g÷2=6.75g;第三组反应后的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溶质成分是H2SO4、ZnSO4。
1 / 1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0月月考试卷(到第2章)
1.(2024九上·绍兴月考)如图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竹编 B.石雕 C.酿酒 D.刺绣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 A.制作竹编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制作石雕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制作刺绣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4九上·绍兴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粗盐水过滤
C.点燃酒精灯 D.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
【解答】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A错误;
B.过滤液体时,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故B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酒精外溢引起火灾,故C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D正确。
故选D。
3.(2024九上·绍兴月考)肉类的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有资料显示,PH与肉类新鲜度的关系如表,则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如何变化(  )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6
A.变强 B.变弱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 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pH逐渐升高,酸性逐渐变弱。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2024九上·绍兴月考)要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的硫酸最好选用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哪一种(  )
A.氢氧化钡 B.铜单质 C.氧化铜 D.碳酸钠
【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去杂质,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更不能除掉或减少原来的主要物质。
【解答】 A.氢氧化钡与硫酸、硫酸铜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会把原物质除去,故A错误;
B.铜单质与硫酸不反应,不能除去杂质,故B错误;
C.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除掉硫酸,增加硫酸铜,过量的氧化铜可过滤分离出来,故C正确;
D.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会带入新的杂质,故D错误。
故选C。
5.(2024九上·绍兴月考)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烧杯中各注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投入一定质量的X金属粉末,同时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与X等质量的Y金属粉末,观察到天平的指针向左偏,当两种金属完全溶解后,大平的指针偏向右边,则X、Y是表中组合的(  )
  A B C D
X Mg Zn Zn Fe
Y Fe Mg Fe Zn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烧杯中的硫酸足量,因此反应产生氢气的多少决定于金属的质量;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使天平两端质量减小,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速率越快;由于等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不同,因此,两端金属完全反应后天平仍不能平衡;因此,需要根据天平指针的偏向,确定金属的活动性及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的大小,判断两种金属.
【解答】 开始时天平的指针先偏向左边,说明天平左边质量减少地较慢,即Y与酸反应比X剧烈,金属Y活动性比X的活动性强。金属Mg、Fe、Zn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Mg>Zn>Fe,故A、C不合题意;
最后偏向右边,说明到反应结束时,左边产生气体较多,即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Y产生氢气的量小于X;等质量的Mg、Fe、Zn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Mg>Fe>Zn,故D符合题意,而B不合题意。
故选D。
6.(2024九上·绍兴月考)分析推理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碱溶液的pH都大于7,因此pH人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硫酸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风淀,因此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一定是硫酸溶液
D.酸滴入石浆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因此盐酸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也变红色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pH大于7的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硫酸盐溶液、硝酸银、碳酸盐溶液等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A错误;
B.碱溶液的pH都大于7,但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B错误;
C.硫酸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但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硫酸盐溶液、硝酸银、碳酸盐溶液等,故C错误;
D.稀硫酸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因此盐酸滴入石蕊试液也变红色,故D正确。
故选D。
7.(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面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导热性 C.硬度 D.延展性
【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得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两个纸条都是可燃物,且都与空气接触,而且着火点相同。木条上的纸条燃烧,说明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铁棒上的纸条不燃烧,说明它的温度低于着火点,即它的热量通过铁棒传导出去了,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2024九上·绍兴月考)下列选项中各种溶质的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NaOH、NH4Cl、Fe2(SO)3 B.
C.KCl、CH3COOH、Na2CO3、 D.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反应后没有沉淀、气体等生成,则反应发生时现象不明显,据此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故A不合题意;
B.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B不合题意;
C.醋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不合题意;
D.三种溶液混合,均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4九上·绍兴月考)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溶液pH>7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
A.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
【解答】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即没有反应的氯化铜、剩余的氯化氢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①错误;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m<cg),此时溶液中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则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uCl2+2NaOH=Cu(OH)2↓+2NaCl,故②正确;
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pH>7,故③正确;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④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A。
10.(2024九上·绍兴月考)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的反应过程分析一些量的变化.氢氧化钠在逐渐减少,pH值在下降,氯化钠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
【解答】解:A、水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增加,但反应停止后,由于稀盐酸中有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还会增加,故错误;
B、溶液的pH值会随着稀盐酸的加入而减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2,只会接近2,故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反应停止后不变,但是其质量分数由于稀盐酸的不断加入,又会减小,故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减小为0,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也会不断减小为0,故正确.
故选:D
11.(2024九上·绍兴月考)如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②浓氢氧化钠溶液;③饱和氯化钠溶液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若没有二氧化碳或水石蕊就不会变色分析。
【解答】 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 ,说明甲中为吸水或吸收二氧化碳的物质, ①浓硫酸能吸水,正确;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正确; ③饱和氯化钠溶液既不吸水也不吸收二氧化碳,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4九上·绍兴月考)家庭配置波尔多液的过程:①在塑料容器里加入1克胆矾(再加水约90毫升,制成硫酸铜溶液;②在相同的另一容器里加入1克生石灰和少量的水,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熟石灰,再加水10毫升,配成石灰乳;③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制成波尔多液。实验中的现象或变化不合理的是(  )
A.①中的胆矾属于盐
B.②中刚加入少量水时发生化合反应
C.③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D.②中的石灰乳是悬浊液,③中的波尔多液是溶液
【答案】D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A.根据盐的定义分析;
B.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铜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胆矾CuSO4 5H2O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②中加入少量水,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发生了化合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化学方程式为CuSO4+Ca(OH)2═Cu(OH)2↓+CaSO4,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氢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的,配制的波尔多液是悬浊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4九上·绍兴月考)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向硫酸钠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
D.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进行分析;
B.根据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C.根据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逐渐减少进行分析;
D.根据镁和氯化亚铁、氯化铜都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白色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会逐渐变小,随着稀硫酸的加入溶液的pH会无限的接近稀硫酸的pH,但不会等于稀硫酸的pH,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镁先和氯化铜反应,溶液质量减少的快,然后镁和氯化亚铁反应溶液质量减少的慢,在这两个过程中线段的斜率是不一样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4九上·绍兴月考)向质量均为m的两种不同金属a和b中分别滴加50g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加 50g稀硫酸后的溶液质量关系为ma>mb
B.滴加 50g稀硫酸后溶液中均含有两种溶质
C.若金属a是铁,则金属b可能是锌
D.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均排在H前面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等质量金属与等质量过量的酸反应,产生氢气越多,所得溶液质量越小分析;
B、根据加入稀硫酸过量后溶液中溶质还一定有硫酸分析;
C、根据等质量铁和锌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关系分析;
D、根据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氢前分析。
【解答】A、滴加 50g稀硫酸后,a产生氢气质量大于b,则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关系为maB、 滴加 50g稀硫酸后硫酸均过量,溶液中除生成的盐外还都含硫酸,即均含有两种溶质 ,不符合题意;
C、铁和锌形成化合物均为+2价,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若金属a是铁,则金属b可能是锌 ,不符合题意;
D、 两种金属都能与酸反应,活动性均排在H前面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024九上·绍兴月考)电导率传感器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乙曲线对应的反应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C.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D.甲曲线上的M点代表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Ba( 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显碱性,则甲为加入稀硫酸的曲线,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由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显碱性,则溶液始终为红色,故A错误;
B.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中钡离子、硫酸根离子数目都减少,氢氧根离子、钠离子数目不变,故B错误;
C.由上述解析可知,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故C错误;
D.由上述解析可知,甲曲线上的M点电导率为0,代表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6.(2024九上·绍兴月考)回答下列与酸有关的问题。
(1)胃液中可以帮助消化的酸的化学式为   ;
(2)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
【答案】(1)HCl
(2)吸水性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 (1)根据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进行分析;
(2)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
【解答】 (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化学式为HCl;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17.(2024九上·绍兴月考)请根据如表回答有关问题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物质 醋酸 高锰酸钾 熟石灰 纯碱
化学式 CH3COOH KMnO4 Ca(OH)2 Na2CO3
(1)若要测定纯碱溶液的酸碱度.可选用下列选项中____;
A.无色酚酞试液 B.pH试纸 C.紫色石蕊试液
(2)槟榔果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选用表中   (填序号)米涂抹止痒.
【答案】(1)B
(2)①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 (1)根据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简便的方法分析;
(2)根据碱的性质分析,同时选择的物质不能腐蚀皮肤.
【解答】 (1)若要测定纯碱溶液的酸碱度应用pH试纸,故选B;
(2)食醋是一种酸,能与碱性物质反应,同时食醋不会腐蚀皮肤,所以皮肤沾上皂角素时,可用食醋来涂抹止痒。
18.(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舟将甲、乙、丙三种金属与两种溶液反应,并根据实验现象编制了如图的检索表,根据检索表可知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请写出一个金属乙与硝酸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示例   
1a能与盐酸反应------------甲
1b不能与盐酸反应-------------2
2a能与硝酸银反应------------乙
2b不能与硝酸银反应-------丙
【答案】甲>乙>丙;Cu+2AgNO3=Ag+Cu(NO3)2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2)排在银前面的金属都能与硝酸银反应,据此写出方程式。
【解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甲能与盐酸反应,乙、丙不能与盐酸反应,说明甲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乙、丙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甲>H>乙、丙。
如果把乙、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乙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丙不能,说明乙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丙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乙>银>丙。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丙。
(2)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单质,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u+2AgNO3=Ag+Cu(NO3)2。
19.(2024九上·绍兴月考)测定某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夏设计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分别取mg样品.
方案一:与足量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
方案二: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你认为   方案合理,并说明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答案】一;方案二浓盐酸有挥发性,也会被NaOH固体吸收,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根据要测定混合物中碳酸钠的含量,可以依据碳酸钠的性质,与酸反应,测定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或是测定剩余物质的质量,也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测定生成沉淀的质量,然后计算进行分析.
【解答】 由于Na2CO3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根基碳酸钡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即可求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所以方案一合理;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准确测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所以方案二不合理.
20.(2024九上·绍兴月考)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钾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为检验期中
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均填化学式)
(2)实验中不能用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3)请写出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Na2CO3,NaCl
(2)加入氯化钡中含有氯离子会影响后面硝酸银检验氯化钠的反应
(3)BaCO3+2HNO3=Ba(NO3)2+CO2↑+H2O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能够和酸反应,硝酸银能够和氯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结合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 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所以没有硫酸铜;加硝酸钡得到白色沉淀,且沉淀加稀硝酸全部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而不是硫酸钡,因此一定含有碳酸钠,没有硫酸钠;无色溶液加硝酸银及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银产生,因此说明含有氯化钠;不能用氯化钡代替硝酸钡,否则氯化钡引入氯离子会影响对氯化钠的推断,所以
(1)由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Na2CO3、NaCl;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影响对氯化钠的检验;
(3)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21.(2024九上·绍兴月考)有些酸随着浓度的改变会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毛笔蘸取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烘干,水洗,在竹片上就得到一幅精奖的星黑色或褐色的竹片画。在烘干的过程中稀硫酸变为浓硫酸,制作竹片画时就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
(2)在加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则X的化学式是   。但足量的铜和浓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少量硫酸剩余,其原因是   
【答案】(1)脱水
(2)H2O;浓硫酸反应后变稀硫酸,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进行分析;
(2) 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②根据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水,浓硫酸变成稀硫酸,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足量的铜和浓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硫酸剩余进行分析;
【解答】 (1)在烘干的过程中稀硫酸变为浓硫酸,制作竹片画时就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能把竹片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结合生成水。
(2)① 根据方程式 可知,反应物中有1个铜原子、4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8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铜原子、2个硫原子、6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是H2O;
②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水,浓硫酸变成稀硫酸,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足量的铜和浓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硫酸剩余;
22.(2024九上·绍兴月考)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氧化铜至反应完全。如图甲①和②分别表示加入氧化铜前和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1)②中“▲”表示的离子是   。
(2)图乙中的a点和b点____。
A.均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
B.对应溶液的颜色深浅不同
C.对应溶液中的离子均为图甲②中的离子
D.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同
【答案】(1)Cu2+
(2)C;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氧化铜至反应完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最终所得溶液为硫酸铜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氧化铜至反应完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由图甲①和②可知,②中“▲”表示的离子是铜离子。
(2)A.图乙中的a点,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b点,氧化铜有剩余,故说法错误。
B.a点,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b点,氧化铜有剩余,对应溶液的颜色深浅相同,故说法错误。
C.a点,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b点,氧化铜有剩余,a点和b点均为硫酸铜溶液,对应溶液中的离子均为图甲②中的离子,故说法正确。
D.a点和b点均为硫酸铜溶液,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同,故说法正确。
故选C、D。
23.(2024九上·绍兴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后,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溶质有NaCl、HCl、NaOH
乙同学猜想:溶质只有NaCl
丙同学猜想:溶质有NaCl、HCl
你的猜想:溶质有    。(填化学式)
有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设计及验证】请你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气体产生 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铜溶液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你的猜想正确
【答案】NaCl、NaOH;由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可以反应,所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解答】【作出猜想】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那么溶液的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所以猜想溶质为NaCl和NaOH;由于氢氧化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也就是甲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设计及验证】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有气体产生,那么说明丙猜想是正确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所以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铜溶液,若观察到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你的猜想正确。
故答案为:NaCl、NaOH;由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可以反应,所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24.(2024九上·绍兴月考)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如图。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的pH>7,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与Ca(OH)2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b分别为   ,则形猜想Ⅱ成立。
【答案】(1)盐酸
(2)不能
(3)有白色沉淀、溶液仍然无色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1)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2)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解答】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是Ca(OH)2溶液,a有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钙,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不能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b分别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不含有氢氧化钠,则猜想Ⅱ成立。
25.(2024九上·绍兴月考)为了探究食盐水对铁钉锈蚀速率的影响,小科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很快看到实验现象。
(1)请推测该实验一段时间后导管中红墨水的移动情况,并解释你推测的理由。   
(2)小江认为小科的实验不足以说明食盐水能加快铁钉的锈蚀速率,请在小科实验的基础上完善此实验方案。   
(3)小柯通过查阅资料知道:I.与铁制品接触的将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大;铁制品锈蚀的越严重:Ⅱ一般酸碱盐溶于水都会发生电离,氯化钠电离时会生成钠离子与氯离子,所以在食盐水中铁钉锈蚀的快。在下列给出的厨房常见液体中能加快铁制品锈蚀的有   (填序号,可多选)
①苏打水 ②蔗糖水 ③食醋 ④蒸馏水
【答案】(1)红墨水向左移动,因为瓶内氧气与铁钉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变小,大气压将液体往里压入
(2)另外再用一个相同的实验装置,同样的铁钉,将食盐水换成等体积蒸馏水,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3)①③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根据铁生锈消耗氧气造成气压减小分析;
(2)其它条件相同,只将食盐水换成蒸馏水对照即可;
(3)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能够促进铁生锈。
【解答】 (1)红墨水向左移动,是因为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导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
(2)实验方案:仍采用小科的装置做对比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30mL食盐水换成30mL蒸馏水,重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①苏打水是碳酸钠的水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能够促进铁生锈,故A正确;
②蔗糖水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促进铁生锈,故B错误;
③食醋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能够促进铁生锈,故C正确;
④蒸馏水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促进铁生锈,故D错误。
故选①③,
26.(2024九上·绍兴月考)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仪器对锁与盐酸反应进行研究。实验前先用砂纸将镁条打磨,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锥形瓶中,再将注射器中稀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通过数字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密闭容器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1)实验前先将镁条需先打磨的原因是   。
(2)将注射器刚注入盐酸时镁条表面无明显气泡,但此时压强上升迅速,原因可能是   
(3)ac段容器内压强增大,而cd段容器内压强逐渐减小;观察发现,至图中c点镁条恰好完全溶解,说明镁与盐酸反应还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用pH试纸测出ab段溶液的pH   7(选填“>”“<”或“=”)。
【答案】(1)镁条外部有氧化镁包裹,打磨是为了去掉氧化镁
(2)注入盐酸后,盐酸占用瓶内气体体积空间,压缩了瓶内气体,导致气压升高
(3)放出
(4)<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 实验前先将镁条需先打磨的原因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3)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放热。
(4)根据稀盐酸国过量分析。
【解答】 (1)实验前先将镁条需先打磨的原因是: 镁条外部有氧化镁包裹,打磨是为了去掉氧化镁 。
(2)将注射器刚注入盐酸时镁条表面无明显气泡,但此时压强上升迅速,原因可能是盐酸占据一定体积,使容器中气体收缩,气压增大。
(3)ac段容器内压强增大,而cd段容器内压强逐渐减小,观察发现,至图中c点镁条恰好完全溶解,说明镁与盐酸反应还会放出热量。
(4)用pH试纸测出ab段溶液的pH<7,是因为此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27.(2024九上·绍兴月考)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尿素【CO(NH2)2】为最常见的化肥之一。
(1)尿素属于____(填标号)。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2)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反应为。若生产120t尿素,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A
(2)46.7
(3)解:设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x。
,x=68t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1)含有钾元素的化肥是钾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是磷肥,含有氮元素的化肥是氮肥。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至少含有两种的化肥是复合肥。根据尿素的化学式CO(NH2)2可知,尿素中含有的营养元素只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答案为:A。
(2)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2024九上·绍兴月考)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它溶于水的同时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碱性的一水
合氨(NH3·H2O)溶液。魔术表演中常用氮气做“喷泉实验”:在烧瓶内收集满氮气,按如图装置密闭后,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水,再打开止水夹,即可在烧瓶内看到美丽的“红色喷泉”,请你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挤压胶头滴管后,水流入烧瓶中,大量氨气溶于水中,使烧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由于氨气溶于水显碱性,遇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看到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氨气的溶解性分析烧瓶内气压变化,从而确定水的流向,结合酸碱指示剂的知识解答。
【解答】 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喷入烧瓶,且溶于水的同时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碱性的溶液,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因此出现“红色喷泉”。
29.(2024九上·绍兴月考)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充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生成的质量   。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
(3)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8.8g
(2)1.6g
(3)解:14.7%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图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计算出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3)根据上述计算数据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答】 (1)由图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8.8g-170.0g=8.8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8.8g

解得:x=21.2g,y=23.4g
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2.8g-21.2g=1.6g;
(3)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0.(2024九上·绍兴月考)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此时溶液中溶质是   (写化学式)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稀盐酸
(2)红;BaCl2、Ba(OH)2
(3)4.1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分析】 (1)根据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可以判断出是将盐酸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中;
(2)根据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进行解答
(3)当溶液的pH等于7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盐酸的量求出溶质的质量。
【解答】 (1)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为碱溶液,所以实验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此时说明盐酸和一部分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氢氧化钡溶液有剩余,此时溶液中溶质是Ba(OH)2和BaCl2;
(3)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为X
Ba(OH)2+2HCl ═ BaCl2+2H2O
73 208
20gX7.3% x

解得:x=4.16g。
31.(2024九上·绍兴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批次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四组同学分别取部分黄铜与稀硫酸反应(所用的稀硫酸均从同一试剂瓶倒出),进行了四次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所取样品质量(g) 25 20 20 10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0 50 75 75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18.5 13.5 13.5 a
(1)a的值为   ,第三组反应后的溶液溶质成分:   (填化学式)。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6.75;H2SO4、ZnSO4
(2)解: 第一组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25g-18.5g=6.5g;设第一组实验中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生成氢气质量为z,
Zn+H2SO4=ZnSO4+H2↑
65 98 161 2
6.5g x y z

解得:x=9.8g;

解得:y=16.1g;

解得:z=0.2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向20g黄铜样品中加入50g、75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均为13.5g,说明20g黄铜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含有13.5g铜;向75g稀硫酸中加入10g黄铜样品,10g黄铜中的锌完全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向50g稀硫酸与20g、25g黄铜样品中的锌反应,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25g-18.5g=6.5g、20g-13.5g=6.5g,说明稀硫酸已完全反应,然后根据锌与硫酸反应方程式中相关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式计算。
【解答】 (1)向20g黄铜样品中加入50g、75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均为13.5g,说明20g黄铜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含有13.5g铜;向75g稀硫酸中加入10g黄铜样品,10g黄铜中的锌完全反应,a的值为13.5g÷2=6.75g;第三组反应后的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溶质成分是H2SO4、ZnSO4。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