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15年一师一优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3《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备课综合(课件 +教学设计+专家点评+视频素材共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2015年一师一优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3《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备课综合(课件 +教学设计+专家点评+视频素材共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3-08 09:03:21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清流县城关中学 李吉平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天上来巴颜喀拉山渤海知黄河汾河渭河自主探究学习P50:
1、找一找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桃花峪在哪(用笔圈出) ?
2、找一找河口、桃花峪之间主要有哪些支流?分别位于哪个省?青 藏 高 原 内 蒙 古 高 原 黄土 高 原 华北平原 黄河流经了哪些地形区?(上游、中游,下游)请同学们阅读P49页3、4、5段
看看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贡献?自主探究学习黄 河 母 亲 像赞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灌溉、塑造平原河套平原丰富的
水能资源小浪底 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壮丽的景观
——旅游资源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专家会诊:望闻问切治黄河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3.48
1.19兰州6.67
1.67桃花峪37.7
16.0利津24.7
11.5河口化验报告专家会诊——黄河忧患 合作探究P51:
1、黄河哪个河段含沙量剧增?
(上、中、下游)
2、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问题(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3、黄河中游存在什么严重问题,如何解决?黄土高原气候
和地貌草地退化、荒漠化合作探究P53:
1、黄河上游存在什么问题?
2、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问题?
(哪些自然?哪些人为?)
3、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地 面地上河形成过程水 面当黄河进入平原后—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河水流速慢—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地 面水 面加 固 大 堤
思考:面对下游“地上河”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专家会诊——下游:地上河..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河水融化。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河水未解冻。凌 汛初春P53草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上河加固大堤,输沙清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西治疗:病历、良药 治黄关键: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同学们: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呢?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 渤 海
上中游分界: 河 口
中下游分界: 桃花峪
中游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流经地形: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赞黄河 ——黄河的奉献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中游: 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下游: 地上河——加固大堤、疏沙清淤 治黄河 知黄河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的源头____ _ _ ___,注入_____.
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线_____,
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________.
3.黄河主要忧患:
上游: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__________巴颜喀拉山脉渤海河 口桃花峪 医生资格考试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草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上河4.黄河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源头
5.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兴修大中型水库
B.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C.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6.黄河下游缺少支流是因为(  )
A.下游地区降水少  
B.下游地区位于高原,地势高   
C.下游形成“地上河”BCB谁认真
谁闪亮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 蒙 古 高 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保卫黄河谢谢光临
欢迎指导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等特色而著称,曾经做为宫廷御酒。 夏季多雨植被稀少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教 学 设 计 方 案
案例名称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科目
初中地理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授课人
李吉平
课时
1课时
课程类型
授新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河流的第三课时,承袭长江的治理,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学习黄河。其内容包括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黄河的概况主要包括黄河的源头和尽头,黄河流经的地形和省区等;黄河的奉献包括灌溉、塑造平原,蕴藏丰富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黄河的概况;
2、了解黄河给中华民族的奉献;
3、黄河各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析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1、黄河的概况(发源地,尽头、形状、流经地形区、经过省区等等);
2、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与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读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学法指导: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3.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学习。
六、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电脑课件,小浪底视频,黄河颂视频,保卫黄河歌曲等);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自制的图片、练习本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黄河颂》,让学生静心聆听
用心聆听黄河颂,感受黄河恢弘的气势
以情入课,以情感人,调动学生全部的学习热情
承转学习
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山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从诗句中分析黄河的起点和终点
以古论今,同时将地理学科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做到知识迁移
合作探究学习1
课件展示探究内容:
1.找出划分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的河口、桃花峪
2.找出黄河中游有哪些支流,分别位于哪个省?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相互研讨,一起提高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学会学习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教师根据问题提问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并且自己就在
自我剖析,印象深刻
自我阅读分析
指导学生从书本上获得黄河中华民族带来哪些贡献
学生自己阅读书本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不会漫无目的的听,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
承上启下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然而这位母亲却生病了,黄河水,那是泥沙俱下的泪水,生病了就要寻医问药,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医生,学学医生看病给黄河诊治诊治。古代中医给病人看病遵循四个步骤——望闻问切:望望黄河,第一感觉是(黄),为什么这么黄?(含沙量多)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一碗水、半碗泥”,这些沙从哪里来?
合作探究学习2
课件展示探究内容:
1、黄河哪个河段含沙量剧增?(上、中、下游)
2、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问题(自然、人为原因)?
3、黄河上、中、下游存在什么严重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相互研讨,一起提高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学会学习,激发他们的思维
“授之以渔”。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根据问题提问,并且做好评价
学生踊跃回答得出结论
锻炼胆量,思维能力
望闻问切得出治病良方
上 游:
草地退化、荒漠化 ——合理放牧、种草
中 游:
水土流失严重 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下 游:地上河 ——加固大堤、疏沙清淤
学生根据板书快速巩固
知识整合,形成对比分析,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记忆
知识应用
教师出示精选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情感提升
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边听边唱
放松自己,让自己身心愉悦,同时使自己情感升华
八、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由学生根据板书从概况、奉献、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错等各方面进行小结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河 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 渤 海
2、上中游分界: 河 口 中下游分界: 桃花峪
3、中游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流经地形: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二、黄河的奉献: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河 段 问题 具体措施
上 游: 草地退化、荒漠化 合理放牧、种草
中 游: 水土流失严重 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下 游: 地上河 加固大堤、疏沙清淤
专家点评:本节课李吉平老师讲授《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个点评:
一、教学设计方面。采用表格式的教学设计,过程清晰,一目了然。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做分析,设计新颖直观。三维目标明确、具体能够体现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业设计符合考点要求,难度适中,形式活泼。
二、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充分使用,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针对性和目的性强,有的放矢。教学资源组织恰当,内容丰富、有实效体现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的融合。课件中共使用26张PPT,每张PPT上下连贯,从《黄河颂》、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课堂,以及黄河的治理中采用中医模式——“望闻问切”,视频的超链接等,设计得当,都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眼球。
三、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教材钻研透彻、学习明白。
教师思路清晰,授课时条理清楚,课件切实结合教材内容,使得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不会出现脱节现象。教师教的轻松,学生才学的轻松。这节课中李吉平老师从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黄河的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逐步下来,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
四、重视学生艺术、人文修养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科之间交流。
在引入新课时时选择《黄河颂》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结尾阶段使用歌曲《保卫黄河》。同时,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山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引入课堂中,诗歌导入,歌曲结束的艺术方法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对祖国的山河更加关注、热爱。赋予地理课的新意。
五、问题设置巧妙,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
李吉平老师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如:黄河中游存在什么问题(学生说水土流失严重),教师随即就问为什么,学生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剖析后,教师又问该怎么办;流出的泥沙又跑哪里去;风暴式的提问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又很自然地将课程转入到学习黄河下游的问题——“地上河”。
六、视听相结合,效果显著。
除了前面提到的诗歌,本节课当中,教师还亲自制作了“地上河”成因的动画。该动画演示直观,让人感觉黄河好像马上就要决堤了,教师一下子就把握了问题的核心,如何解决黄河地上河的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这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小浪底调水调沙的视频)更直观展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七、教师幽默风趣,能够结合时尚元素,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语言诙谐而幽默,保持良好的语调和语色。在讲述黄河上游为什么荒漠化的原因时,教师能够引入故事(卖牛),让学生明白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每次回答问题或者小组合作后,教师能够积极给学生以评价:语言的鼓励、眼神鼓励、掌声的评价等等,评价方式多样化。在课堂练习中还结合当时时尚字眼“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来说明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是有吸引力的一节课。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课堂效果都体现教师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知识储备量大、专业功底扎实。整堂课学生时而聚精会神,时而发出热烈掌声,时而又哈哈大笑,课堂活力十足,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当然学习的效果也很好,可以用七个字来形容这节课:好听、好看、好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