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9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4七上·墨玉月考)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图片中烧骨和朴树籽灰烬,说明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C符合题意;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A;
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B;
山顶洞人已经会使用火,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七上·墨玉月考)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六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
器和木制的来耜、骨器,种植栗,过着定居生活,B符合题意;
ACD 项都是河姆渡居民生活状况的反映,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墨玉月考)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晚期墓葬中,墓葬大小不同,随葬品的数量不同,品质不同,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地位上的差别大,表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故选C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不能印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排除A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没有体现“阶级国家开始建立”,排除B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无法说明“原始社会已经解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汶口文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2024七上·墨玉月考)“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华夏族的发祥地是在黄河流域 B.华夏族是由多部族交融而成
C.华夏族是单一民族发展而来 D.当时各地间交通非常的便利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形成的,B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华夏族的发祥地,排除A;
华夏族并非由单一民族发展而来,排除C;
材料未涉及当时的交通状况,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七上·墨玉月考)“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唐尧 C.虞舜 D.夏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符合题意;
唐尧、虞舜、夏禹都是黄帝之后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上·墨玉月考) 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文献典籍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现 D.影视资料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现,如发现的陶器残片、化石、遗迹等属于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是研究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的最主要最可靠依据。
A项文献典籍理解错误,距今一万年前并没有留下可考的历史文献典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而且后人所写的文献典籍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是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B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也带有夸大或迷信成分,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考古发现是得出题干结论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D项影视资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加入了虚构成分和主观色彩,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考古学主要依据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历史常识。
7.(2024七上·墨玉月考)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与右图画中的故事有关的传说是( )
A.仓颉造字 B.大禹治水 C.后羿射日 D.精卫填海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的图片是大禹,尧在位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鲧没有能够成功治理,舜继位后,鲧的儿子禹一改父亲
的做法,采用疏通河道,引洪入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B符合题意;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排除A;
后羿射日指的是远古的时候,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排除C;
精卫填海指的是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头和草木,投入东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禹治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七上·墨玉月考)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①朝代的是( )
A.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 B.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
C.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项正确;
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的是商朝,与夏朝无关,排除A项;
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与夏朝无关,排除B项;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与夏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9.(2024七上·墨玉月考)“明君兴国,暴君亡国。”下列有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实行分封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过于集权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政治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导致国家灭亡;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 T 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因此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政治腐败,C符合题意;
夏朝和商朝并未实行分封制,排除A;
世袭制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
西周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夏朝和商朝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世袭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七上·墨玉月考)“周王朝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定严格,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王朝青铜制造繁荣 B.周王朝社会等级严格
C.周王朝社会生活腐败 D.周王朝经济发展落后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周代列鼎列簋制度是一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与周代礼制有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通过分封制等,周朝确立了界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B符合题意;
青铜礼器的本质是周王朝社会的等级森严,不是青铜铸造繁荣,排除A;
列鼎列簋制度没有反映社会生活腐败、经济发展落后,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七上·墨玉月考)《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楚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壤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C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史实不符,排除A;
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B;
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七上·墨玉月考)春秋后期,农业上深耕细作,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D.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选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并不是导致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
“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七上·墨玉月考)《史记·商君(商鞅)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发吏捕商君……秦惠文车裂商君以徇”。而商鞅死后,商鞅创立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地主阶级势力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而商鞅死后,商鞅创立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可知,商鞅变法虽然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最后被处死;商鞅虽然死了,但商鞅所创立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这表明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的不是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A;
商鞅变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的表述错误,排除C;
商鞅变法遏制的是旧贵族的利益,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七上·墨玉月考)“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描述了战国时期战事连绵的情景。下列战争发生在该时期的是( )
①涿鹿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涿鹿之战发生在距今大约4700年前,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不属于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是战国时期战役,②符合题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3年,是战国时期战役,③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是战国时期战役,④符合题意。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
①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所有包含①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七上·墨玉月考)商鞅把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社会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战 D.编制户口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的措施主要是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确立县制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A;
禁止私斗和编制户口与商鞅变法的军事措施不符,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共计55分)
16.(2024七上·墨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住在长江流域和③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② 、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图1尧皇让贤 图2大禹治水
(1)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有关中国古代史“早期农业部落居民”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①②③的内容。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图1中的“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图2中的大禹采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
(3)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答案】(1)①干栏式房屋; ②水稻; ③黄河流域
(2)舜;禅让制;疏导的方法
(3)黄帝、炎帝。特点: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①:根据材料可知①处生活的是河姆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②是干栏式房屋。②:根据材料可知②处生活的是河姆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是水稻。③:根据材料可知③处生活的是半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③是黄河流域。
(2)本题考查禅让制、大禹治水。人物:根据材料二图1“尧皇让贤”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尧将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制度:根据材料二图1“尧皇让贤”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尧通过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制。
方法:根据材料二图2大禹治水和结合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了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3)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人文初祖:根据材料“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和结合所学可知,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特点:根据材料“联合、交融、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可知,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
故答案为:
(1)①干栏式房屋; ②水稻; ③黄河流域。
(2)舜;禅让制;疏导的方法。
(3)黄帝、炎帝。特点: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禅让制、大禹治水、炎帝和皇帝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2024七上·墨玉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材料二
1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答案】(1)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2)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京人。根据材料一中“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会使用火,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可以得出,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2)本题考查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根据材料二“北京人复原头像”和"“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约10万件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以得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
故答案为:
(1)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2)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2024七上·墨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根据材料一,从图1和图2中能得出什么信息?这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该时期政治上哪一特点?请写出第一个称霸的霸主。
【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根据材料一“图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图2战国时期带鼻环的牛尊”可知信息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是齐桓公。
故答案为: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诸侯争霸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9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4七上·墨玉月考)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2.(2024七上·墨玉月考)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3.(2024七上·墨玉月考)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4.(2024七上·墨玉月考)“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华夏族的发祥地是在黄河流域 B.华夏族是由多部族交融而成
C.华夏族是单一民族发展而来 D.当时各地间交通非常的便利
5.(2024七上·墨玉月考)“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唐尧 C.虞舜 D.夏禹
6.(2024七上·墨玉月考) 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文献典籍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现 D.影视资料
7.(2024七上·墨玉月考)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与右图画中的故事有关的传说是( )
A.仓颉造字 B.大禹治水 C.后羿射日 D.精卫填海
8.(2024七上·墨玉月考)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①朝代的是( )
A.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 B.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
C.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9.(2024七上·墨玉月考)“明君兴国,暴君亡国。”下列有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实行分封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过于集权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政治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0.(2024七上·墨玉月考)“周王朝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定严格,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王朝青铜制造繁荣 B.周王朝社会等级严格
C.周王朝社会生活腐败 D.周王朝经济发展落后
11.(2024七上·墨玉月考)《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楚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12.(2024七上·墨玉月考)春秋后期,农业上深耕细作,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D.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13.(2024七上·墨玉月考)《史记·商君(商鞅)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发吏捕商君……秦惠文车裂商君以徇”。而商鞅死后,商鞅创立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地主阶级势力
14.(2024七上·墨玉月考)“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描述了战国时期战事连绵的情景。下列战争发生在该时期的是( )
①涿鹿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24七上·墨玉月考)商鞅把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社会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战 D.编制户口
二、非选择题(共计55分)
16.(2024七上·墨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住在长江流域和③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② 、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图1尧皇让贤 图2大禹治水
(1)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有关中国古代史“早期农业部落居民”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①②③的内容。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图1中的“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图2中的大禹采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
(3)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17.(2024七上·墨玉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材料二
1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18.(2024七上·墨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根据材料一,从图1和图2中能得出什么信息?这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该时期政治上哪一特点?请写出第一个称霸的霸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图片中烧骨和朴树籽灰烬,说明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C符合题意;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A;
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B;
山顶洞人已经会使用火,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六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
器和木制的来耜、骨器,种植栗,过着定居生活,B符合题意;
ACD 项都是河姆渡居民生活状况的反映,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晚期墓葬中,墓葬大小不同,随葬品的数量不同,品质不同,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地位上的差别大,表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故选C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不能印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排除A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没有体现“阶级国家开始建立”,排除B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无法说明“原始社会已经解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汶口文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形成的,B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华夏族的发祥地,排除A;
华夏族并非由单一民族发展而来,排除C;
材料未涉及当时的交通状况,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符合题意;
唐尧、虞舜、夏禹都是黄帝之后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现,如发现的陶器残片、化石、遗迹等属于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是研究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的最主要最可靠依据。
A项文献典籍理解错误,距今一万年前并没有留下可考的历史文献典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而且后人所写的文献典籍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是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B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也带有夸大或迷信成分,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考古发现是得出题干结论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D项影视资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加入了虚构成分和主观色彩,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考古学主要依据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历史常识。
7.【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的图片是大禹,尧在位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鲧没有能够成功治理,舜继位后,鲧的儿子禹一改父亲
的做法,采用疏通河道,引洪入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B符合题意;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排除A;
后羿射日指的是远古的时候,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排除C;
精卫填海指的是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头和草木,投入东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禹治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项正确;
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的是商朝,与夏朝无关,排除A项;
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与夏朝无关,排除B项;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与夏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9.【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导致国家灭亡;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 T 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因此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政治腐败,C符合题意;
夏朝和商朝并未实行分封制,排除A;
世袭制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
西周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夏朝和商朝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世袭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周代列鼎列簋制度是一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与周代礼制有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通过分封制等,周朝确立了界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B符合题意;
青铜礼器的本质是周王朝社会的等级森严,不是青铜铸造繁荣,排除A;
列鼎列簋制度没有反映社会生活腐败、经济发展落后,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壤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C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史实不符,排除A;
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B;
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选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并不是导致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
“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而商鞅死后,商鞅创立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可知,商鞅变法虽然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最后被处死;商鞅虽然死了,但商鞅所创立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这表明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的不是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A;
商鞅变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的表述错误,排除C;
商鞅变法遏制的是旧贵族的利益,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涿鹿之战发生在距今大约4700年前,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不属于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是战国时期战役,②符合题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3年,是战国时期战役,③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是战国时期战役,④符合题意。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
①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所有包含①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的措施主要是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确立县制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A;
禁止私斗和编制户口与商鞅变法的军事措施不符,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1)①干栏式房屋; ②水稻; ③黄河流域
(2)舜;禅让制;疏导的方法
(3)黄帝、炎帝。特点: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①:根据材料可知①处生活的是河姆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②是干栏式房屋。②:根据材料可知②处生活的是河姆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是水稻。③:根据材料可知③处生活的是半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③是黄河流域。
(2)本题考查禅让制、大禹治水。人物:根据材料二图1“尧皇让贤”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尧将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制度:根据材料二图1“尧皇让贤”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尧通过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制。
方法:根据材料二图2大禹治水和结合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了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3)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人文初祖:根据材料“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和结合所学可知,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特点:根据材料“联合、交融、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可知,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
故答案为:
(1)①干栏式房屋; ②水稻; ③黄河流域。
(2)舜;禅让制;疏导的方法。
(3)黄帝、炎帝。特点: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禅让制、大禹治水、炎帝和皇帝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答案】(1)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2)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京人。根据材料一中“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会使用火,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可以得出,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2)本题考查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根据材料二“北京人复原头像”和"“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约10万件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以得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
故答案为:
(1)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2)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根据材料一“图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图2战国时期带鼻环的牛尊”可知信息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是齐桓公。
故答案为: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诸侯争霸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