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有太多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让我们震聋发聩痛心不已。曾经日本惨绝人寰的暴行,让我们感到窒息。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忘图篡改历史,对过去的杀戮、辱没进行抵赖,这种毫无羞耻心的行为,中国人民会永远明记于心。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篡改(zuàn) B.杀戮(lù)
C.辱没(méi) D.抵赖(lǎn)
2.上面语段中画线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聋发聩 B.惨绝人寰 C.忘图 D.明记于心
3.(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将“无时无刻”改成“时时刻刻”
B.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打开观察社会、眺望世界。
在句末加“的窗口”
C.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删掉“第一趟”或“首飞”
D.广大科研人员以强烈使命感,发挥艰苦奋斗、时不我待的精神,夜以继日研制疫苗。
将“艰苦奋斗”与“时不我待”调换位置。
4.(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下列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英国人,埃德加.斯诺.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5.(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红的妈妈在商场买了一件衣服,回家仔细一看发现衣服背面有点脱线,她因为没有时间更换所以让小红代去。第二天,小红来到商场,对导购阿姨说:
A.“阿姨,我妈妈昨天在这儿买了一件衣服,没有仔细检查,回家后发现背面有一点脱线,想请您帮忙换一件,可以吗?”
B.“你们这么大的商场怎么卖的衣服还脱线呢?害我不得不再跑一趟。”
C.“阿姨,我妈妈也真是的,买的时候也没好好检查一下,你也是,也不提醒她。”
D.“你快点儿给我换了,要是不换以后我就不在你家买了。”
6.(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
②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
③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
④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
⑤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A.⑤①③②④ B.⑤①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⑤④②③
7.(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按教材原文填空。
(1) ,长歌怀采薇。(《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
(3)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4)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5) ,终为土灰。(《龟虽寿》)
(6)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7)最爱湖东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西陵峡》(节选),回答小题。
西陵峡(节选)
郦道元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②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③,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①践跻:登临。②崿(è):山崖。③离离蔚蔚: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常闻峡中水疾:
②及余来践跻此境:
③山水有灵: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②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10.本文写了西陵峡山的什么特点?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回答小题。
【文本1】
榫(sǔn)卯(mǎo)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点改变,就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以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如现存的岳阳楼就采用了这种榫卯结构。
【文本2】
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接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变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抻(chēn,拉;扯),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壹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文本3】
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他整体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相互结合,相互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结合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如浑然天成时,你就会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可是,部分榫卯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模具来成型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成本上升。而且榫卯对材料的硬度或者价值很有很高要求,要么硬如红木,要么好如金丝楠,因此,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
1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解说榫卯的构造。
B.阐述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的原因。
C.解释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的原因。
D.解说榫卯结构的精巧,功用及缺憾。
12.在横线上用数字写下榫卯连接的顺序。(第①项已经写好了)
不断连接构件,完成大型的结构,整体
找出木构件卯
①找出木构件榫
将榫头插入卯眼,完成一个小型的结构整体
13.【文本2】画线句举“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4.根据文本资料,并想象一下说明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健康“双刃剑”——抗生素》,回答小题。
健康“双刃剑”——抗生素
①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杀菌或者抑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其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偶然发现的。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陆续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②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均有抗生素滥用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5%、住院患者的使用率为80%,外科手术中使用率高达95%,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导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变化,致使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1961年,英国发现耐甲氧西林的超级金色葡萄球菌MRSA.1986年法国和英国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超级肠球菌VRE.2009年,印度出现了一种几乎可以对所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NDM-1超级耐药肠杆菌……各种新型多重耐药菌,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让细菌学家不得不接受一个可怕的现实: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
③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基因突变是完全随机的,自然界施与基因进化过程压力,从而改变该过程的前进方向,使得适应自然环境者得以存活和繁衍。在漫长的进化中,基因每次随机突变的结果逐渐累积,最终使细菌的基因库中出现了各种耐药基因,这就是细菌的天然耐药。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相似的抗生素,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不占主要地位。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获得性耐药:指细菌在选择压力下,通过接合型质粒、转化、转导或基因重组的方式获得外来基因片段而产生的耐药性。在这种情况下,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很容易形成多重耐药。号称能抵抗大部分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然而获得性耐药并不稳定,细菌也有可能因丢失耐药基因片段而失去耐药性。
④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清醒、理性地看待抗生素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普通感冒或腹泻都需使用。抗生素也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患者必须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使用。凭经验自我用药、预防性用药、家庭常备抗生素等观念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15.选文介绍了抗生素是健康的“双刃剑”,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抗生素的作用及由来(1段)→ →细菌的耐药性(或抗药性)产生原因及分类(3段)→
16.下面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5%、住院患者的使用率为80%,外科手术中使用率高达95%,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17.阅读选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
B.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抗生素,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不占主要地位。
C.超级细菌也可以对抗所有抗生素从而产生永久抗药性。
D.我国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普遍。清醒理性地看待抗生素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
18.如何理解抗生素是健康的“双刃剑”?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永恒的母亲》,回答小题。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淡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有次放学回家,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⑤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⑥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那时,在场的人全都湿着眼睛,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⑦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的,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⑧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⑨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⑩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9.下列对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说法有误的是( )
A.交代了母亲和父亲相识、结婚的年龄。
B.明确了母亲不曾上大学的原因。
C.体现了母亲当初结婚时的无奈。
D.引出下文“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内容。
20.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语言描写,联系该段内容,说说其表达作用?
21.第③段和第⑦段中的加点词“呆望”,其传递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2.第⑥段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辞为什么会流泪?
23.联系全文,请说说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24.(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挑战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你曾经接受过哪些挑战呢?
请以“我的挑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1.A.有误,“篡改”的“篡”应读作“cuàn”;
B.正确;
C.有误,“辱没”的“辱”应读作“rǔ”;
D.有误,“抵赖”的“赖”应读作“lài”。
故答案为:B
2.A.有误,“震聋发聩”应写作“振聋发聩”;
B.正确;
C.有误,“忘图”应写作“妄图”;
D.有误,“明记于心”应写作“铭记于心”。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发挥”改成“发扬”。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5.【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得体。
B.不得体,说话太直接,没有注意场合。
C.不得体,说话虽然委婉,但最后一句有指责之嫌。
D.不得体,说话有恐吓之意,没有注意场合和方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6.【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通读五个句子,讲述的是读书与精神的关系。故首先是①句,作为中心句提出“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的论点。然后是⑤句直接诠释,“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接下来是③,深入说明阅读和思考的独特意义。接着是②,进一步说明读书与思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意义极大。最后是④,进一步深化说明,人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7.【答案】(1)相顾无相识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仍怜故乡水
(4)绿叶发华滋
(5)腾蛇乘雾
(6)长河落日圆
(7)绿杨荫里白沙堤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萋、鹦、鹉、堤
故答案为: 相顾无相识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仍怜故乡水 ; 绿叶发华滋 ;腾蛇乘雾; 长河落日圆 ; 绿杨荫里白沙堤。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8.快,湍急;到,等到;灵性
9.①一到(这里)就感到欣喜,才相信听说不如亲眼所见。
②(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10.山崖重叠,山峰秀美,山岩山峰形状奇特,(树木茂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到我来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怪异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自从高兴地看到这个奇特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性,也应当一定会像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8.本题考查词语含义。①句意: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疾: 快,湍急 ;②句意:到我来登临这地方;及: 到,等到 ;③句意:山水如果有灵性;灵: 灵性 。
故答案为:快,湍急;到,等到;灵性
9.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既,已经;欣然,高兴地样子,始,才。②重点词:尝,曾经。句意:(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故答案为: ①一到(这里)就感到欣喜,才相信听说不如亲眼所见。②(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本文写出了西陵峡山的以下特点:①奇特秀丽:“其叠鳄秀峰,奇构异形”,重重叠叠的山崖和秀丽的山峰,有着奇特的结构和奇异的形状。②林木茂盛:“林木萧森,离离蔚蔚”,山上的林木阴森,草木繁茂,生机勃勃。③令人陶醉:作者“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无论是抬头仰望还是低头映照,都越看越觉得好,流连忘返,住了两夜还不想回去,可见西陵峡山的景色令人陶醉。
故答案为: 山崖重叠,山峰秀美,山岩山峰形状奇特,(树木茂盛)
【答案】11.D
12.④;②;③
13.表明榫卯结合,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可以抵御地震来袭。
14.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掠夺的拉神;缺点是:成本过高,人们的经济条件跟不上。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主旨分析。文本I介绍了榫卯的构造及连接方式,体现其精巧;文本2阐述了榫卯的功用,如连接、平衡、耗能抗震等;文本3提到榫卯结构应用于建筑和家具,同时也指出其成本上升、对材料要求高的缺憾,故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是解说榫卯结构的精巧,功用及缺憾。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査根据材料内容对句子进行排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文本1对榫卯结构的介绍,然后排序。根据文本1“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可知,首先需要“找出木构件榫”,因为榫是凸出的部分,是连接的起始点。接着,根据同样的内容可知,要“找出木构件卯”,因为卯是凹进部分,与榫相对应,为榫的嵌入提供位置。然后,“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将榫头插入卯眼,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小型的结构整体”。最后,文本1中提到“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以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所以不断连接构件,就能完成大型的结构整体。
故答案为:④②③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作用分析,根据文本2第二段“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可知,举“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榫卯结合刚柔相济,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
故答案为: 表明榫卯结合,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可以抵御地震来袭。
14.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根据文本2第一段“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抻。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可以得出答案;根据文本3第三段“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成本上升”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掠夺的拉神;缺点是:成本过高,人们的经济条件跟不上
【答案】15.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或社会各行各为均有滥用抗生素行为)(2段);合理使用抗生素(4段)
1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7.D
18.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把病原体杀灭,治疗疾病;滥用抗生素使疾病对抗素敏感性发生变化,治疗难以奏效。(1、2段)
【知识点】事物性说明文;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15.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抗生素的利与弊。文章先介绍什么是抗生素及其作用、由来,接着介绍现在社会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细菌的耐药性产生原因及分类,最后指出普通患者应清醒、理性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找到对应段落,然后简洁概括段落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或社会各行各为均有滥用抗生素行为) ; 合理使用抗生素(4段)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要求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阅读句子,“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表明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门诊、住院、外科手术中都使用抗生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我国存在着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句子中给出的“75%、80%、95%、30%”,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各行各业均有抗生素滥用行为”;“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将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率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再次说明“各行各业均有抗生素滥用行为”。选择其中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7.A.有误,由第②段“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可知,选项将句中的“可能”删去,表述过于绝对;
B.有误,由第③段“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相似的抗生素”可知,选项表述删了“相似的”,意思发生变化;
C.有误,由第③段“号称能抵抗大部分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然而获得性耐药并不稳定,细菌也有可能因丢失耐药基因片段而失去耐药性”可知,选项中“产生永久抗药性”的表述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阅读全文可知,“抗生素是健康的'双刃剑 ”,指的就是抗生素对人体健康既有好处又有伤害,找出文中对应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根据第①段其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第②段“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导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变化,致使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可提炼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把病原体杀灭,治疗疾病;滥用抗生素使疾病对抗素敏感性发生变化,治疗难以奏效。
【答案】19.C
20.联系内容(略)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21.不相同。第③段中的“呆望”是指“我”上大学时对母亲不知道那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自己却不以为然的讶异和失望;第⑦段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每次看到母亲虽操持劳碌了一辈子却毫无怨言的内心的震动
22.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23.①强调母亲一生不求回报、无怨和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家人
②强调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
③强调母亲给我们的影响深远。
(自编答案供参考: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用平静淡然的处事态度,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爱着家人,让生命更加厚重,她给予我们的影响比任何一本书籍都深远)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9.ABD.正确;
C.有误,第①段主要介绍了母亲在19岁时通过相亲认识父亲,并在20岁时结婚的情况。这一段并没有体现出母亲结婚时的无奈,相反,母亲是自愿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选择结婚,成为一个妇人。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描写作用。第③段画线句“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 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那你去读呀”运用了语言描写,突显了“我”的年少轻狂与无知;通过“我对母亲知识水平的质疑,反映出“我”在年轻时对母亲的误解和轻视。表现了母亲的包容与无私:母亲平静地回答“没有”,并且继续做菜,展示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子女的爱。体现母亲的伟大:母亲在被问及时并未生气反而继续做饭,体现了母亲的无私与包容,同时也与“我”的年少无知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 联系内容(略)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不相同。第③段中的“呆望”: 这里的“呆望”是“我”在大学时期对母亲不了解哲学家感到惊讶和失望,体现了“我”当时对母亲知识水平的不满和轻视。第⑦段中的“呆望”:这里的“呆望”是“我”成年后看到母亲长期操持家务、无私奉献后的感慨和敬佩,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敬重之情。
故答案为: 不相同。第③段中的“呆望”是指“我”上大学时对母亲不知道那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自己却不以为然的讶异和失望;第⑦段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每次看到母亲虽操持劳碌了一辈子却毫无怨言的内心的震动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母亲之所以流泪,是因为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辞肯定了她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父亲的话让母亲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内心感到极大的欣慰和感动。这是母亲多年来默默奉献后终于得到家人肯定的时刻,因此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原文中写道:“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
故答案为: 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2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这句话强调了:母亲的深刻影响:母亲用实际行动教会了子女许多人生的道理,她的生活经验和处世态度比任何哲学书籍都要深刻和全面。母亲的无私奉献: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爱的真谛,这种爱比任何理论都要真实和感人。母亲的智慧:母亲的生活智慧和处事态度,比任何哲学书籍都要周全和深刻,她的人生经验为子女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文中写道:“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这句话是对母亲一生的高度概括,突显了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故答案为: ①强调母亲一生不求回报、无怨和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家人②强调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③强调母亲给我们的影响深远。(自编答案供参考: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用平静淡然的处事态度,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爱着家人,让生命更加厚重,她给予我们的影响比任何一本书籍都深远)
24.【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挑战” 这一中心话题展开,强调每个人都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题目 “我的挑战” 明确要求以个人经历的挑战为内容进行写作。
【题干分析】①“挑战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 这句话强调了挑战的普遍性。“挑战来自方方面面” 进一步说明挑战的多样性,可以是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中的困境、个人成长中的突破等。“我的挑战” 中的 “我” 限定了写作的主体,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挑战。②写作思路:开头可以通过描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场景或引用一句关于挑战的名言来引出主题,如 “生活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而我,也在不断地迎接属于自己的挑战。” 中间详细叙述自己所经历的一次具体挑战,可以包括挑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重点突出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和行动。例如写学习上挑战一道难题,描述自己从最初的困惑到努力思考、尝试各种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尾总结这次挑战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启示,如 “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写作时要注意避免平铺直叙,重点阐述挑战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略写挑战的背景等。
【立意提取】
1.勇敢挑战,超越自我:讲述自己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2.挑战中成长,磨砺中前行:通过描述不同的挑战经历,阐述挑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例文:
我的挑战
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记得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当老师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我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讲过,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但是,我又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我想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于是,我决定参加这次演讲比赛。我开始认真地准备演讲稿,查阅各种资料,反复修改演讲稿的内容。我还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演讲,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我会忘记演讲稿的内容;有时候,我的语气会显得很平淡;有时候,我的动作会显得很僵硬。但是,我没有放弃,我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改进。
终于,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很紧张。我的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双腿发抖。但是,当我看到台下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眼神时,我突然变得很自信。我开始流利地演讲,我的声音洪亮,语气坚定,动作自然。我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演讲中,让听众们感受到了我的真诚和热情。
当我演讲结束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我知道,我成功地挑战了自己。
这次演讲比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有勇气挑战自己,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点评】 本文以参加演讲比赛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开头点明挑战的主题,中间详细描述准备演讲比赛的过程和比赛时的情景,结尾总结挑战的意义和收获。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如 “我的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双腿发抖。但是,当我看到台下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眼神时,我突然变得很自信”,细腻地刻画了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这个事例,很好地诠释了挑战自我的价值。
1 /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有太多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让我们震聋发聩痛心不已。曾经日本惨绝人寰的暴行,让我们感到窒息。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忘图篡改历史,对过去的杀戮、辱没进行抵赖,这种毫无羞耻心的行为,中国人民会永远明记于心。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篡改(zuàn) B.杀戮(lù)
C.辱没(méi) D.抵赖(lǎn)
2.上面语段中画线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聋发聩 B.惨绝人寰 C.忘图 D.明记于心
【答案】1.B
2.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1.A.有误,“篡改”的“篡”应读作“cuàn”;
B.正确;
C.有误,“辱没”的“辱”应读作“rǔ”;
D.有误,“抵赖”的“赖”应读作“lài”。
故答案为:B
2.A.有误,“震聋发聩”应写作“振聋发聩”;
B.正确;
C.有误,“忘图”应写作“妄图”;
D.有误,“明记于心”应写作“铭记于心”。
故答案为:B
3.(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将“无时无刻”改成“时时刻刻”
B.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打开观察社会、眺望世界。
在句末加“的窗口”
C.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删掉“第一趟”或“首飞”
D.广大科研人员以强烈使命感,发挥艰苦奋斗、时不我待的精神,夜以继日研制疫苗。
将“艰苦奋斗”与“时不我待”调换位置。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发挥”改成“发扬”。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下列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英国人,埃德加.斯诺.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5.(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红的妈妈在商场买了一件衣服,回家仔细一看发现衣服背面有点脱线,她因为没有时间更换所以让小红代去。第二天,小红来到商场,对导购阿姨说:
A.“阿姨,我妈妈昨天在这儿买了一件衣服,没有仔细检查,回家后发现背面有一点脱线,想请您帮忙换一件,可以吗?”
B.“你们这么大的商场怎么卖的衣服还脱线呢?害我不得不再跑一趟。”
C.“阿姨,我妈妈也真是的,买的时候也没好好检查一下,你也是,也不提醒她。”
D.“你快点儿给我换了,要是不换以后我就不在你家买了。”
【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得体。
B.不得体,说话太直接,没有注意场合。
C.不得体,说话虽然委婉,但最后一句有指责之嫌。
D.不得体,说话有恐吓之意,没有注意场合和方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6.(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
②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
③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
④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
⑤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A.⑤①③②④ B.⑤①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⑤④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通读五个句子,讲述的是读书与精神的关系。故首先是①句,作为中心句提出“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的论点。然后是⑤句直接诠释,“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接下来是③,深入说明阅读和思考的独特意义。接着是②,进一步说明读书与思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意义极大。最后是④,进一步深化说明,人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7.(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按教材原文填空。
(1) ,长歌怀采薇。(《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
(3)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4)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5) ,终为土灰。(《龟虽寿》)
(6)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7)最爱湖东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
【答案】(1)相顾无相识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仍怜故乡水
(4)绿叶发华滋
(5)腾蛇乘雾
(6)长河落日圆
(7)绿杨荫里白沙堤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萋、鹦、鹉、堤
故答案为: 相顾无相识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仍怜故乡水 ; 绿叶发华滋 ;腾蛇乘雾; 长河落日圆 ; 绿杨荫里白沙堤。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西陵峡》(节选),回答小题。
西陵峡(节选)
郦道元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②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③,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①践跻:登临。②崿(è):山崖。③离离蔚蔚: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常闻峡中水疾:
②及余来践跻此境:
③山水有灵: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②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10.本文写了西陵峡山的什么特点?
【答案】8.快,湍急;到,等到;灵性
9.①一到(这里)就感到欣喜,才相信听说不如亲眼所见。
②(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10.山崖重叠,山峰秀美,山岩山峰形状奇特,(树木茂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到我来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怪异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自从高兴地看到这个奇特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性,也应当一定会像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8.本题考查词语含义。①句意: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疾: 快,湍急 ;②句意:到我来登临这地方;及: 到,等到 ;③句意:山水如果有灵性;灵: 灵性 。
故答案为:快,湍急;到,等到;灵性
9.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既,已经;欣然,高兴地样子,始,才。②重点词:尝,曾经。句意:(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故答案为: ①一到(这里)就感到欣喜,才相信听说不如亲眼所见。②(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本文写出了西陵峡山的以下特点:①奇特秀丽:“其叠鳄秀峰,奇构异形”,重重叠叠的山崖和秀丽的山峰,有着奇特的结构和奇异的形状。②林木茂盛:“林木萧森,离离蔚蔚”,山上的林木阴森,草木繁茂,生机勃勃。③令人陶醉:作者“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无论是抬头仰望还是低头映照,都越看越觉得好,流连忘返,住了两夜还不想回去,可见西陵峡山的景色令人陶醉。
故答案为: 山崖重叠,山峰秀美,山岩山峰形状奇特,(树木茂盛)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回答小题。
【文本1】
榫(sǔn)卯(mǎo)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点改变,就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以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如现存的岳阳楼就采用了这种榫卯结构。
【文本2】
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接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变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抻(chēn,拉;扯),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壹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文本3】
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他整体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相互结合,相互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结合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如浑然天成时,你就会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可是,部分榫卯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模具来成型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成本上升。而且榫卯对材料的硬度或者价值很有很高要求,要么硬如红木,要么好如金丝楠,因此,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
1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解说榫卯的构造。
B.阐述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的原因。
C.解释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的原因。
D.解说榫卯结构的精巧,功用及缺憾。
12.在横线上用数字写下榫卯连接的顺序。(第①项已经写好了)
不断连接构件,完成大型的结构,整体
找出木构件卯
①找出木构件榫
将榫头插入卯眼,完成一个小型的结构整体
13.【文本2】画线句举“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4.根据文本资料,并想象一下说明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答案】11.D
12.④;②;③
13.表明榫卯结合,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可以抵御地震来袭。
14.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掠夺的拉神;缺点是:成本过高,人们的经济条件跟不上。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主旨分析。文本I介绍了榫卯的构造及连接方式,体现其精巧;文本2阐述了榫卯的功用,如连接、平衡、耗能抗震等;文本3提到榫卯结构应用于建筑和家具,同时也指出其成本上升、对材料要求高的缺憾,故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是解说榫卯结构的精巧,功用及缺憾。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査根据材料内容对句子进行排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文本1对榫卯结构的介绍,然后排序。根据文本1“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可知,首先需要“找出木构件榫”,因为榫是凸出的部分,是连接的起始点。接着,根据同样的内容可知,要“找出木构件卯”,因为卯是凹进部分,与榫相对应,为榫的嵌入提供位置。然后,“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将榫头插入卯眼,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小型的结构整体”。最后,文本1中提到“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以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所以不断连接构件,就能完成大型的结构整体。
故答案为:④②③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作用分析,根据文本2第二段“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可知,举“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榫卯结合刚柔相济,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
故答案为: 表明榫卯结合,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可以抵御地震来袭。
14.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根据文本2第一段“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抻。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可以得出答案;根据文本3第三段“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成本上升”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掠夺的拉神;缺点是:成本过高,人们的经济条件跟不上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健康“双刃剑”——抗生素》,回答小题。
健康“双刃剑”——抗生素
①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杀菌或者抑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其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偶然发现的。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陆续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②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均有抗生素滥用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5%、住院患者的使用率为80%,外科手术中使用率高达95%,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导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变化,致使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1961年,英国发现耐甲氧西林的超级金色葡萄球菌MRSA.1986年法国和英国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超级肠球菌VRE.2009年,印度出现了一种几乎可以对所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NDM-1超级耐药肠杆菌……各种新型多重耐药菌,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让细菌学家不得不接受一个可怕的现实: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
③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基因突变是完全随机的,自然界施与基因进化过程压力,从而改变该过程的前进方向,使得适应自然环境者得以存活和繁衍。在漫长的进化中,基因每次随机突变的结果逐渐累积,最终使细菌的基因库中出现了各种耐药基因,这就是细菌的天然耐药。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相似的抗生素,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不占主要地位。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获得性耐药:指细菌在选择压力下,通过接合型质粒、转化、转导或基因重组的方式获得外来基因片段而产生的耐药性。在这种情况下,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很容易形成多重耐药。号称能抵抗大部分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然而获得性耐药并不稳定,细菌也有可能因丢失耐药基因片段而失去耐药性。
④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清醒、理性地看待抗生素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普通感冒或腹泻都需使用。抗生素也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患者必须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使用。凭经验自我用药、预防性用药、家庭常备抗生素等观念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15.选文介绍了抗生素是健康的“双刃剑”,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抗生素的作用及由来(1段)→ →细菌的耐药性(或抗药性)产生原因及分类(3段)→
16.下面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5%、住院患者的使用率为80%,外科手术中使用率高达95%,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17.阅读选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
B.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抗生素,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不占主要地位。
C.超级细菌也可以对抗所有抗生素从而产生永久抗药性。
D.我国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普遍。清醒理性地看待抗生素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
18.如何理解抗生素是健康的“双刃剑”?
【答案】15.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或社会各行各为均有滥用抗生素行为)(2段);合理使用抗生素(4段)
1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7.D
18.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把病原体杀灭,治疗疾病;滥用抗生素使疾病对抗素敏感性发生变化,治疗难以奏效。(1、2段)
【知识点】事物性说明文;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15.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抗生素的利与弊。文章先介绍什么是抗生素及其作用、由来,接着介绍现在社会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细菌的耐药性产生原因及分类,最后指出普通患者应清醒、理性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找到对应段落,然后简洁概括段落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或社会各行各为均有滥用抗生素行为) ; 合理使用抗生素(4段)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要求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阅读句子,“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表明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门诊、住院、外科手术中都使用抗生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我国存在着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句子中给出的“75%、80%、95%、30%”,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各行各业均有抗生素滥用行为”;“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将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率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再次说明“各行各业均有抗生素滥用行为”。选择其中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7.A.有误,由第②段“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可知,选项将句中的“可能”删去,表述过于绝对;
B.有误,由第③段“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相似的抗生素”可知,选项表述删了“相似的”,意思发生变化;
C.有误,由第③段“号称能抵抗大部分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然而获得性耐药并不稳定,细菌也有可能因丢失耐药基因片段而失去耐药性”可知,选项中“产生永久抗药性”的表述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阅读全文可知,“抗生素是健康的'双刃剑 ”,指的就是抗生素对人体健康既有好处又有伤害,找出文中对应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根据第①段其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第②段“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导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变化,致使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可提炼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把病原体杀灭,治疗疾病;滥用抗生素使疾病对抗素敏感性发生变化,治疗难以奏效。
(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阅读《永恒的母亲》,回答小题。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淡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有次放学回家,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⑤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⑥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那时,在场的人全都湿着眼睛,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⑦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的,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⑧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⑨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⑩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9.下列对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说法有误的是( )
A.交代了母亲和父亲相识、结婚的年龄。
B.明确了母亲不曾上大学的原因。
C.体现了母亲当初结婚时的无奈。
D.引出下文“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内容。
20.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语言描写,联系该段内容,说说其表达作用?
21.第③段和第⑦段中的加点词“呆望”,其传递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2.第⑥段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辞为什么会流泪?
23.联系全文,请说说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19.C
20.联系内容(略)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21.不相同。第③段中的“呆望”是指“我”上大学时对母亲不知道那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自己却不以为然的讶异和失望;第⑦段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每次看到母亲虽操持劳碌了一辈子却毫无怨言的内心的震动
22.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23.①强调母亲一生不求回报、无怨和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家人
②强调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
③强调母亲给我们的影响深远。
(自编答案供参考: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用平静淡然的处事态度,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爱着家人,让生命更加厚重,她给予我们的影响比任何一本书籍都深远)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9.ABD.正确;
C.有误,第①段主要介绍了母亲在19岁时通过相亲认识父亲,并在20岁时结婚的情况。这一段并没有体现出母亲结婚时的无奈,相反,母亲是自愿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选择结婚,成为一个妇人。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描写作用。第③段画线句“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 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那你去读呀”运用了语言描写,突显了“我”的年少轻狂与无知;通过“我对母亲知识水平的质疑,反映出“我”在年轻时对母亲的误解和轻视。表现了母亲的包容与无私:母亲平静地回答“没有”,并且继续做菜,展示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子女的爱。体现母亲的伟大:母亲在被问及时并未生气反而继续做饭,体现了母亲的无私与包容,同时也与“我”的年少无知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 联系内容(略)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不相同。第③段中的“呆望”: 这里的“呆望”是“我”在大学时期对母亲不了解哲学家感到惊讶和失望,体现了“我”当时对母亲知识水平的不满和轻视。第⑦段中的“呆望”:这里的“呆望”是“我”成年后看到母亲长期操持家务、无私奉献后的感慨和敬佩,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敬重之情。
故答案为: 不相同。第③段中的“呆望”是指“我”上大学时对母亲不知道那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自己却不以为然的讶异和失望;第⑦段中的“呆望”是指现在的“我”每次看到母亲虽操持劳碌了一辈子却毫无怨言的内心的震动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母亲之所以流泪,是因为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辞肯定了她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父亲的话让母亲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内心感到极大的欣慰和感动。这是母亲多年来默默奉献后终于得到家人肯定的时刻,因此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原文中写道:“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
故答案为: 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2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这句话强调了:母亲的深刻影响:母亲用实际行动教会了子女许多人生的道理,她的生活经验和处世态度比任何哲学书籍都要深刻和全面。母亲的无私奉献: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爱的真谛,这种爱比任何理论都要真实和感人。母亲的智慧:母亲的生活智慧和处事态度,比任何哲学书籍都要周全和深刻,她的人生经验为子女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文中写道:“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这句话是对母亲一生的高度概括,突显了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故答案为: ①强调母亲一生不求回报、无怨和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家人②强调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处世态度的平静淡然等。③强调母亲给我们的影响深远。(自编答案供参考: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用平静淡然的处事态度,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爱着家人,让生命更加厚重,她给予我们的影响比任何一本书籍都深远)
24.(2024八上·哈尔滨开学考)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挑战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你曾经接受过哪些挑战呢?
请以“我的挑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挑战” 这一中心话题展开,强调每个人都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题目 “我的挑战” 明确要求以个人经历的挑战为内容进行写作。
【题干分析】①“挑战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 这句话强调了挑战的普遍性。“挑战来自方方面面” 进一步说明挑战的多样性,可以是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中的困境、个人成长中的突破等。“我的挑战” 中的 “我” 限定了写作的主体,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挑战。②写作思路:开头可以通过描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场景或引用一句关于挑战的名言来引出主题,如 “生活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而我,也在不断地迎接属于自己的挑战。” 中间详细叙述自己所经历的一次具体挑战,可以包括挑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重点突出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和行动。例如写学习上挑战一道难题,描述自己从最初的困惑到努力思考、尝试各种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尾总结这次挑战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启示,如 “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写作时要注意避免平铺直叙,重点阐述挑战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略写挑战的背景等。
【立意提取】
1.勇敢挑战,超越自我:讲述自己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2.挑战中成长,磨砺中前行:通过描述不同的挑战经历,阐述挑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例文:
我的挑战
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记得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当老师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我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讲过,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但是,我又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我想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于是,我决定参加这次演讲比赛。我开始认真地准备演讲稿,查阅各种资料,反复修改演讲稿的内容。我还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演讲,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我会忘记演讲稿的内容;有时候,我的语气会显得很平淡;有时候,我的动作会显得很僵硬。但是,我没有放弃,我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改进。
终于,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很紧张。我的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双腿发抖。但是,当我看到台下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眼神时,我突然变得很自信。我开始流利地演讲,我的声音洪亮,语气坚定,动作自然。我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演讲中,让听众们感受到了我的真诚和热情。
当我演讲结束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我知道,我成功地挑战了自己。
这次演讲比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有勇气挑战自己,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点评】 本文以参加演讲比赛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开头点明挑战的主题,中间详细描述准备演讲比赛的过程和比赛时的情景,结尾总结挑战的意义和收获。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如 “我的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双腿发抖。但是,当我看到台下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眼神时,我突然变得很自信”,细腻地刻画了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这个事例,很好地诠释了挑战自我的价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