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例赏鉴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例赏鉴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1 15:4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套中人”看语文人——《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例赏鉴
【设计缘由】
单元提示上明确: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在本节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小说的主题,思路明晰,环节紧凑且步步推进。再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社会,使文本具有了开拓性,也拉近了学生与经典间的距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课例描述】
一、导入
师:(课前发导学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拟写别里科夫的病历表。
简析:这一环节从学生拟写到发言更正用了20分钟,但却是不可省略的。这正体现了文本为中心的观点,任何言论都要以文本为基点,而不是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真实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创设了一个情境:学生即是医生,面对别里科夫这样的病人,能不能救?要怎么救?为主旨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第二环节
讨论探究:
师: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可以用几个“可”字来表达,请同学们想一想。并说明理由。
生1:可笑:。他的打扮很可笑。
师:具体有哪些句子呢?
生1:(读描写别里科夫外貌打扮的句子)
师: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打扮的人吗?
生1:(笑)应该没有吧。
师:所以这里作者应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1:夸张。
师:(点头)很好。(板书:可笑)哪位同学还有新的观点?
生2:可悲。他用政府的公告制度来约束自己,让自己一直活在恐惧与害怕之中。
生3:他还一直用这种套子式的言论去约束和管制他人。所以可恨。
生4:可怜。他最终因为这些套子死了,而且死了以后大家觉得大快人心。
简析:学生回答得很快。老师抓住时机追问为什么,让学生的理解站在文本基础上,更深入的感受契诃夫细节描写的深刻性。答得快,意味着学生预习到位,也可能意味着问题思考的难度不大。
三、第三环节
主题探究:
师:别里科夫的套子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表面的,有思想深层次的。那你觉得这个套子具体指什么?
生:旧思想、旧生活、旧制度
师:那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套子吗?
生:各种规章制度,各种礼法观念,世俗观念。
简析:这个环节从情节,形象的分析上升到主题的探究,学生的理解基本没有问题,表达也很精彩。我也在思考,学生很容易就解决的问题能使课堂趋于热烈,但思维的深度就欠缺了些,孙绍振就提出很重要的两个值得研讨的地方:一个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以及他周围的人对他这样一个荒谬的,没头脑的人的不断让步。有头脑的、正派的人屈服于没有头脑的人,而这个没有头脑的人并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强制性的手段,却使恐惧弥漫全城,事情严重到这种程度就不仅仅是轻松的幽默,而是尖锐的讽刺了。第二个是课文编者将结尾部分删去,包括别里科夫在棺材里的那些反讽性的话语和兽医伊凡和中学教师布尔金的对话,伊凡最终有句结论“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加入这两个内容,教学时也就不再局限于别里科夫身上,学生也就不止于泛泛而谈生活中的套子,甚至还有学生将套子等同与规则、制度,规则制度又是社会必须的,套子也应该合理存在?降低了批判的力度。这就是思维深度没有达到的表现。
师:所以我们要勇于冲破各种套子,还自己以自由。
简析:其实这儿是有一点问题的,脱离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单纯地将套子等同于各种规章制度、礼法观念,岂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有两种处理方式:可以将文章写作背景插入,更正学生对文中套子的理解;也可以补充被课文编者删改了的小说的结尾。通过讲故事的两个人的语言将小说的内核探究深入一些。
【评价与反思】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种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有语文味的标志之一,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是思维的碰撞。从这节课堂教学来看,要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思考教学。
一、从文本走向生活,充分利用类比性思维。在教学中充分设置各种情境,在第一环节的填写病历过程中,就预示了别里科夫是个病人,而这个病人无药可救,在后续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顺向展开思维和讨论。如何救治像别里科夫那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以及不同文本之间的类比与贯通,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新课标语文四大素养其中一条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是语文课堂的目的之一,真正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灵光乍现,而应该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的既定教学内容,并且所有的思维都应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语言。离开语言的思维,不仅是文本的迷失,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迷失。
三、注重知识积累,形成深度阅读,探究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适时适量的补充扩展文本背景知识,开阔阅读视野和质疑的能力。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语言品味的能力,让他们在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知识体系下,去关照所学内容,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营造一种深度表达的语境,涵养语言的直觉与鉴赏能力。
【问题与讨论】
1.语文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变革,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很多闪光的地方,比如导入创设情境,考虑到整个课堂,以此贯穿始终,着眼于知识的育人价值,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建立。但语文课终究是语文课,站立的基础应该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所以政治和语文的学科界限一定要清楚。
2.作为一篇经典文本,本文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取舍,但假如不给学生设定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呢?会不会更符合“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认清事物的本质,辩明是非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这样的课堂也许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意义更深远,我们还是顾虑太多,不敢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