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课堂实录
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名篇佳作都有原型。比如《红楼梦》,它的生活原型是曹氏家族;《西游记》的原型是《玄奘西域行》;《三国演义》的原型是《三国志》里面的故事及历史人物……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白居易的《卖炭翁》,这篇流传千古的诗歌,它同样有其完整的生活原型,并且被记载在由韩愈编著而成的《顺宗实录》一书里面。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顺宗实录》里面的对“卖炭翁”原型的描写文字和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
生:(齐读《顺宗实录》节选文字与课文《卖炭翁》)
师:大家要注意,“系”字在这里读作“xì”,是“绑”的意思。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分别概括或者复述一下这两则故事。
生:我来复述一下《顺宗实录》(节选)里所写的故事。这篇文章讲的是:曾经有一个农夫在去卖柴的路上遇到一个假称宫市的宦官向他索取柴木,然而在农夫给了宦官柴之后,他还要继续剥削农夫。最后,农夫被逼无奈,殴打了宦官。皇帝听闻这个消息后,罢免了宦官并赏赐了农夫,但却依然没有罢免赋税。
师:说得非常完整。这里面的“宫市”一词,大家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在唐代德宗统治时期,皇宫的采买工作由宦官来负责。“宫”就是皇宫,“市”就是采买。“宫市”,就是太监以皇家的名义到集市进行采买。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可是在封建统治之下,这个宫市发展到最后就成为了“白望”,也就是在集市东张西望,白白索取百姓的东西。不仅如此,被宫市的那个人还要缴纳一定的门户钱,以表示与皇家做生意的荣幸。在这里我帮大家破解了“宫市”“门户”两个词,大家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的,那么《卖炭翁》又讲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卖炭翁》讲述的是一个平民在卖炭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宦官,他们拿着文书模样的东西要把他的炭带走,但却只给他很少的纱。
师:很好。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原型,一个是文学作品,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背景和故事情节大致相同,都叙述了太监借宫市的名义抢夺民财的故事。
师:对,这个概括就十分简练。还有吗?
生:情感态度相同。
师:这种情感态度又可以称为?
生:主旨。
师:对,那它表达了什么主旨呢?
生:对宫市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
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也相似?一个卖柴,一个卖炭。因此,这两则文言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旨上都是相同的。既然这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这一篇成为传世佳作,而《顺宗实录》(节选)这篇却知之寥寥呢?是什么原因使其出现了这样的差异?这其实和你们进行同一个主题的记叙文写作,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人物、素材都很接近,最后得分却相差悬殊是一样的道理。而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卖炭翁》的文学笔法。当你掌握并学会运用这种笔法之时,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是锦绣文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梳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大致情节。注意故事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要素哦。
生:第一段描写的是卖炭翁的样貌、生存境况,第二段是在讲述以绢换炭的事情。
师:好的,《卖炭翁》主要可以分为这两个层次的内容。那么《顺宗实录》(节选)按照这个感觉往下走,它的第一个层次是什么?
生:以绢换柴。
师:之后又是什么呢?
生:索要门户。
师:那农夫当然不肯咯,之后呢?
生:殴打宦者。
师:最后呢?
生:皇家裁决。
师:我们现在理顺了这两篇文章,大家通过这样的梳理发现了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卖炭翁》突出了最重要的故事情节,也着力描写了卖炭翁这个人。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而吸引人。
师:这个回答是我们答题时常用的套话。那么我们来看看《卖炭翁》到底描写了卖炭翁的什么?
生:生活的贫苦和烧炭的艰辛。
师:从哪句可以看出?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这是什么描写手法?
生:外貌描写。
师: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苍老。
师:“十指黑”呢?
生:辛劳。
师:“满面尘灰”呢?
生:条件恶劣。
师:好。那么除了外貌描写,后面还写了别的吗?
生:还描写了他卖炭的原因。
师:是什么呢?
生:为了自己的衣食。“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非常好。他卖炭仅仅是为了解决衣食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卑微的愿望。还有别的什么吗?
生:他的心理。“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这种心理是矛盾的。他身上明明“衣正单”可为什么还希望天寒?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为了能多卖些炭。这是底层小人物一种卑微的生存境态。
师:除了这几句还有别的吗?
生:环境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这是在写环境的寒冷和人的辛劳。
师:雪有一尺深,这说明天气很冷。可是卖炭翁的心里又是什么状态的呢?
生:充满希望的。
师:对的。天随人愿,非常寒冷,所以这个人“晓”驾,看得出他是一个内心充满希望的卑微的百姓。经典作品就是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咀嚼、品味。那么下一句,“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是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哪一个动作最能刺痛我们?
生:“泥中歇。”
师:是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总结卖炭翁的形象了,有哪些词可以形容他的形象呢?
生:苍老、艰辛、卑微、贫困、充满希望。
师:这个时候你会有怎么样的心情呢?
生:同情他,希望他的炭卖得好一点。
师:其实还有一句描写大家是没有说到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王维有一句诗:“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从中可以看出终南山的位置很偏远,而且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他“伐薪”的动作。按照现在的工艺,五公斤的柴才能烧一公斤的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生活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顺宗实录》(节选)里面连一句关于人物的描写都没有呢?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第一点文学笔法——人物形象之铺陈。为什么要铺陈呢?
生:铺陈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对人物投入更多的感情。
师:是的。人物很饱满,情感有投入。我们越是同情卖炭翁就会越怎么样?
生:会对统治者们产生更加厌恶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凸显主题。
师:好。接下来还发现有其他的不同点吗?在以绢换炭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不同之处呢?
生:有动作描写,写出了宦官的神态。
师:非常好。《顺宗实录》(节选)里面就是一句话带过了,而在《卖炭翁》中不仅有宫市的过程,还有对宦官的描写。首先是外貌上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他们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生:黄色、白色的。
师:再看看老者穿的是什么?
生:灰的、黑的。
师:那么材质呢?
生:分别是丝绸和麻布。
师:这里用的是不是对比的写作手法?首先是衣着的对比。接下来,一个是坐在泥中的,而两个宦官是骑着高头大马翩然而至的,这里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宦官十分骄横。
师:没错。老百姓是如此卑微,宦官是如此肆意骄横。同学们很聪明,眼光很独到。还有其他对比吗?他们是如何宫市的呢?
生:“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师:是啊,卖炭者伐薪烧炭南山中,辛辛苦苦得来的一车炭,宦者轻轻松松将手中的文书一念就把人家的炭拿走了。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卖炭翁心情的沉重和宦者态度的轻——?
生:轻慢!
师: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一车炭,千余斤,如此之重,只能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轻一重之间是否形成对比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呢?
生:是的。
师:这样的两类人能够兼容吗?
生:不能。
师:对,这两个阶层是对立的。这就是第二点——人物对比之张力。这样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生:突出主题。
师:没错,这就是《顺宗实录》(节选)不能打动我们而《卖炭翁》可以的原因所在。那么我们接下来再看到前者还写了好多内容,比如农夫如何打、如何骂,而在《卖炭翁》里只有三个字,是什么?
生:“惜不得。”
师:是的。《顺宗实录》(节选)中的农夫还会说我家中有妻有女,会有殴打、抗拒的动作。而从“惜不得”这三个字中,你能看得到他的表情、动作、语言吗?
生:不能。
师:那为什么原型中有,这里却不让他说了呢?他是说还是不说更好一点呢?
生:不说更好一些。
师:为什么?
生:可以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不仅仅是这样。不动不说,没有表情,更加说明了他的卑微。然而他内心是没有怨言的吗?为什么却不敢说出口呢?
生:因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对其精神的压抑、束缚。
师:没错,这样的结果比抢一车炭更严重。这比宫市掠夺更可怕,是对人生存权的掠夺。如果这个地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写,反而没有了这种鞭挞的力量,这就是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这篇文章的深刻之处,更是我们要讲的第三点——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临死之前说了一句:“宝玉,你好……”好什么呢?她没说,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卖炭翁》中,如果不把殴打宦官和皇帝裁决的内容省略掉,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生:削弱主题。
师:没错。那么我们继续想想,当卖炭翁的炭被拿走了,就剩下一头牛和一点布,他会有什么结局呢?
生:他会被剥削直到死去。
师:对,他在那个时代是活不下去的。还有其他猜想吗?
生:他也许会再次回到南山烧炭。
师:那么当他再次烧好炭出来卖的时候可能又会遇到宫市,他还是很难活下去。所以我们设想一下会不会有第三种结局呢?比如说他卖了炭,过上了好日子?你们为什么不给他一个这样的结局呢?是什么限制了他的结局?
生:时代。
师:对,那是一个老百姓受尽磨难也无法好好活下去的时代。我们今天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了《卖炭翁》中所蕴含的三个精妙的文学写作笔法。那么,同学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做到:心中有情,眼中有事,最关键的是笔下要有法。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