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实录
一、读题生疑,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河中石兽》。我们齐读课题——
生:《河中石兽》。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疑问?
生:“河中的石兽”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我知道这个故事就是众人要打捞一个石兽,我就是很奇怪结果会怎样。
师:这是不是一个打捞石兽的故事,结果到底会怎样呢?请大家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快速走进课文,在自由朗读中理解故事,在理解故事中读准字音、停顿和节奏。(生朗读)
师:阅读全文、弄懂大意后,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句子的补写(PPT):
《河中石兽》讲述了一个_______故事。
二、展示自读,回答问题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一生较为流畅地读完了全文)
师:对这位同学的朗读,大家有何建议?
生:第三自然段的“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这一句应该这样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这句话是说,反激的水必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把那个沙子冲出一个洞。
师:讲得非常清楚,“啮”的意思是——
生(齐答):冲刷。
师:注意字的结构,动口,要用牙齿,本义是——
生(齐答):咬。
师:我们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应该这样读:“众服/为/确论。”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师:你的建议有理有据,很好。现在看看,刚刚的问题能解决吗?
生:这个寺庙在河边,可能发大水把山门给冲倒了,连带石兽一起冲到河里了。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文开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师:很好,河干(ɡān)读得非常准确,这里的意思是——
生:河岸。
师:现在的“干”是什么意思?生:做。
师:对,干活。网上还说“干饭”,那就是“吃”的意思,多半是动词。“圮”的意思是——
生:倒塌。
师:注意这个字的右边是“己”,不是“已”和“巳”。还要注意,倒塌一定是被冲倒的吗?
(生恍然有悟)
师:不要忘记,大家要回答的问题是——(同时,示意学生看PPT)
《河中石兽》讲述了一个______故事?
生:一群人到河里打捞石兽的故事。结果在上游的数里外找到了。
师:你把开始两个同学的问题都回答了。自读效果不错。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投影上这句话补充完整,写在课本“预习”二字后面,提醒自己。这个任务,应该是我们课前预习完成的,以后可不能像今天,占用了课堂上快十分钟的时间了。
三、浏览课文,故事接龙
师:截至现在,我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概括,或许还不够具体、到位,我们可以借助浏览的阅读方法,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对重点、难点的字句如果没有把握的,应该结合注释和上下文,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互相帮助,尽可能准确翻译。然后请大家来复述课文,讲述故事。
师:故事接龙开始,是接龙,不是独自包干。
比如,第一个同学,你应该讲到哪里,自己做决定。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看看大家能不能齐心协力把故事讲精彩。
生(三组):从前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庙。(全班同学笑)这座寺庙就靠近河岸。有一年发大水,寺庙的门倒塌到了河里,还有两头石狮子一起沉到河里。过了十来年,有个和尚筹集资金重修寺庙,想从河底把石狮子打捞上来。在原地却没有找到,以为这两个石狮子顺着河流被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就划着好几只小船,拖着大铁耙,往下游打捞了十多里都没有找到。
生(四组):后来,有个讲学家正好在寺里讲学,听到这件事觉得很好笑,就说:“你们这些人啊,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那么重,沙子那么轻,石兽埋在沙子里面,只会越沉越深。你们这些人却顺着河流去寻找,不是很可笑的事吗?”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很佩服。
生(一组):有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就笑着说:“所有掉进河里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很重,沙子轻,水冲不动石头,河水一定冲出一个大坑,越来越深,然后石头就倒在大坑里了。于是就逆流而上。到下游去寻找太可笑了,在原地寻找,不更可笑吗?”就像老河兵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狮子。
师:三个小组代表的故事接龙完成了,不约而同地以课文的自然段落为接龙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接龙故事。不过,老师有一个疑问,有同学说是打捞,有同学说是寻找,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意思,对应在原文中是哪个词呢?
生:“求”,寻找。
师:“求”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书下注释非常明确。虽然打捞里也包括寻找,但毕竟不等同于寻找。同学们,对三个小组的故事接龙有没有什么补充意见?
生(二组):老师,我们组觉得一组同学,对为什么石兽会被冲到上游的过程没有讲清楚。
师: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
生:我也不太清楚,有些地方读不懂。
师:我们一起来读,边读边想:石兽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冲到上游的?五组、六组、七组和二组,各推荐一位同学,也用接力的方式,完成石兽逆流而上四句话的过程接龙。“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哪组来?
生(六组):因为石头的性质硬而重,沙子的性质松而轻浮。水不能把石头冲走,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师:老河兵和讲学家都注意到了石兽和沙子的属性。你的复述把“坚重”和“松浮”做了准确翻译。
生(二组):“其反激之力”,这个地方我还没读懂:反激之力是从哪里来的?
生:我理解是:水不能把石头冲走,水冲击石头会有一个反作用力,这就是反激之力。
师:请你把这句和上句之间加上一对关联词语,把逻辑关系表示出来。
生:因为石头的性质硬而重,沙子的性质松而轻浮,所以水不能把石头冲走,水冲击石头会有一个反作用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师:请继续:“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生(七组):越激越深,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倾倒在坑洞中。
师:请看黑板,能不能将“水”“石头”和“坑洞”这三个事物填在括号里。
板书:( )越激( )越深,( )到( )的一半时,( )一定会倒在( )中。
生:水越激坑洞越深,坑洞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洞中。
师:文言文有语言简约的美,往往有省略。复述课文或者翻译时,需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进来,否则,无法把故事表达清楚。请继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生(五组):像这样,当水再冲刷沙子形成坑洞,又到了一半,石兽又会再次转动。
师:结果就是:“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请继续——
生:石兽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师:“已”是什么意思?生:停止。
师:现在的意思是——生:已经。
四、思考探究,读出意义
师:借助表格,整个故事一目了然。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齐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懂得作者的意思吗?
生:做事不但要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全面地分析,不能主观臆断。
师:不能仅仅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老师提醒你,这句话中的“但”不能搞错啊!
生:是《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中的“但”。师:还有《孙权劝学》中的“但当涉猎”。
现代汉语里的“但”是转折连词,“但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除了作者的感慨,你们还有哪些感悟?
生:我觉得人要有见识。老河兵肯定不如僧人和讲学家读的书多,他能判断准确在于他见多识广,他是老河兵,这么多年肯定见到过类似的事情,积累了经验。否则沙子里会有坎穴他也不一定就知道。
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
生: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就是多年实践经验才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师: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老师,我觉得读书不能死读书。就像讲学家,他都是设馆教书,肯定有很多学生,满腹经纶,他说要究物理,但是他自己都没很好地去探究这个规律或者是道理,那就是读死书。
师:你的视角很独特,也给我们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启示。
生: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会探求更深的原理。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那个老河兵就是因为经验足够多才会有这样的判断。如果在现在,我们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况且现在还有很多的先进仪器。
师:与时俱进!这里也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黄河铁牛”的事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教师出示课件)“黄河铁牛”这件事推翻了老河兵的论断。为什么?
生:石兽和铁牛相比太轻了,水的冲击力可能很小,根本不会有什么坎穴。
师: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对象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同样的道理,随着事物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事物、新原理、新科技等,所以正如纪昀所说,不可据理臆断,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敢于质疑,学会更全面地去思考分析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