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22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也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内容要求〗“1.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了解西安事变重要历史意义。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及南京大屠杀史实及历史意义,树立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民族观念。知道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日精神。知道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了解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争的配合对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优良传统。
①准确识记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
②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的创建、遵义会议及长征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地位,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革命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共产党革命方针政策的转变,理解共产党始终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唯物史观)
④通过感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共五课。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本课为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它对于促进民族觉醒、推动民族团结、激发民族抗争都有着重要作用。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东北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中国开始了十四年抗日;华北危急,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促进了民族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本课分为四个子目: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而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南京大屠杀则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痊愈的民族伤痛。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的教学:本课主要内容有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重要会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有着重大意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的教学:本课主要包含了平型关大捷、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百团大战。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在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中,敌后战场的中国军民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教材地位,本课承接了本单元中前四课的内容,全民族坚持抗战是前面四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一个总结,中国七大则是在胜利前夜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的准备,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则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结果。同时,本课还是下一个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开端,抗战胜利后,针对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又开启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新阶段。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音乐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单元大概念架构
1).政治:日本侵略加剧,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2).经济:长期的战乱和日本侵略,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3).思想: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中外联系:经济大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转嫁危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5)、专题线索:
一条主线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次会议 中共七大。
两大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
两个阶段 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
三次胜利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五次事变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皖南事变。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基本概况及重要历史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及南京大屠杀重要史实及历史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正面战争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基本情况,了解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情况,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对抗战的重要历史意义。
5.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日本对华政策调整和汪精卫叛变及皖南事变的基本史实,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6.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争的抗战;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1课时)第六单元第1课《抗日烽火渐燃神州--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素养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2.了解华北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理解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难点)4.理解、分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提升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时空观念)(难点)5.以七七事变为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家国情怀)(重点)
教材分析 本课整合教材第18课全部内容和第19课部分内容,主要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本课有三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力量对日本侵略的抗争;一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渐形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部分国民党将领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斡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本课关键词:局部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整合为五部分:1、九一八事变--蓄谋侵华局部抗战2、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国难当头匹夫有责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扭转时局4、七七事变--卢沟烽火全面抗战5、第二次国共合作--摒弃前嫌统一战线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比较关注战争,以抗日为主题的影视剧比较多,对于抗日战争这段史实很多同学有一定的了解;当代中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当今社会的自媒体、短视频等网络信息发达,学生可以较为方便获取时政信息。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知识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所以能够完成自学任务,整理历史事件梳理历史大事年表。但是学生思维能力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尚缺乏理性思考,要渗透史料教学。初二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对学生引领。
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从视觉与听觉上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利用讲解、设疑、激趣的手段,真正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2、学法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阅读、探究、合作、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规律提分】(1)政治: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国共关系由对立再次走向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结束,共14年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久的。【导入新课】PPT展示: 图一 图二教师设疑: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哪一件事?为什么要在每年的这一天敲响警钟?(九一八事变;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第1课 《抗日烽火渐燃神州--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读图,思考问题。 单元整合,整体感知抗日战争的史实。图表法、大事年表法、地图法在历史学科中广泛运用,能有效地梳理线索,整合知识点。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九一八事变--蓄谋侵华局部抗战1、背景Q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呢?展示材料: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由来已久。1927年4 月,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秘密奏折”中,曾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材料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波及日本,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阶级利用侵略中国东北来摆脱国内的危机。材料三:国民政府正“围剿”红军,无暇北顾,给日本可乘之机。2.概况Q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PPT展示九一八事变相关图片)【播放视频】梳理九一八事变的概况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1)时间:(2)策动者:(3)过程:(4)结果:(5)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时间:1931年9月18日(2)策动者:日本关东军(3)过程:①借口:制造柳条湖事件;②诬陷中国军队所为③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4)结果:占领沈阳,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5)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Q3.东三省为什么会迅速沦陷?展示材料: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1931年8月18日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讲话材料三: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师:由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面对日本的侵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生: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师:日本为侵华做了长期准备。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是东北迅速沦亡的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导致了日本侵华气焰的日益嚣张,导致了东北的迅速沦陷。Q4.蒋介石为何采取不抵抗政策?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材料二: 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扩大侵华师: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者是谁?有哪些危害?材料:1932年-1945年,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1932年-1945年,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4、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5、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师: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展示图片: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情况)东北各族民众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师:课后搜集东北抗联故事。如八女投江。师:你认为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身上哪些精神最可贵、最值得你崇敬? 学生回答预设:材料一的“大陆政策”反映出日本对华侵略并非偶然,而是蓄谋已久;材料二反映日本受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要通过侵华战争转嫁危机;材料三说明国民党的“剿共”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1、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2、日军想在事件后迅速对北大营和沈阳进行攻击。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军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提示:妄自菲薄(日本国力强大,抗日会亡国);对日本国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于国联,希望国联能主持正义。攘外先安内(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提示:1932年,长春。执政者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日本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致使东北3 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提示:顽强奋战、勇于献身、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问题驱动,明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及时深入学生讨论,适时点拨,发现问题,形成聚焦点。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渗透,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通过中日视角的结合全面深入认识和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以及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突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与教师提示进行信息提取、问题分析与解答,突破难点,锻炼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强化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通过观看图片结合老师讲解,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深重伤害,引导学生形成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正确观念。通过东北抗联以及著名抗日英雄事迹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东北抗联的艰苦环境,学习以“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为主要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华北危机与一二 九运动--国难当头匹夫有责1、华北危机师:占领东北满足不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为了转移视线,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1933年,制造热河事变,攻占山海关和热河, 进犯长城,控制了从东北进入关内的咽喉。1935年1月中旬开始制造华北事变,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下半年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2、华北危机后国共反应Q1:华北事变中,国民党采取什么政策?有何危害?提示:南京国民政府态度: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危害: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Q2:华北事变中,共产党有何对策? 1935年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策1: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对策2: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二 九运动【播放视频】Q3.阅读课文P90页, 梳理一二·九运动的史实,分析一二·九运动的性质及对时局带来的影响。亲爱的全国同胞:……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师: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师: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的意义有哪些?师补充: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提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通过图片及代表学生事迹的了解,认识到当时国家危亡之格局以及随着日军的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会当时学生之爱国激情与民众抗日救国的愤慨。为详细梳理国共两党的政策变化过程,以及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间的阶级矛盾变化,补充中共抗日政策变化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过程,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完整过程呈现给学生,以此直观认识,强化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全面理解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扭转时局1.背景:Q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安事变的原因。材料: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艰,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齐心抗战?乃前方之守土战士浴血杀敌,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陈辞,累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作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2.概况教师: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又一举国震惊的事变爆发了,那就是“西安事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西安事变”这一目内容,一起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播放视频】西安事变学生:(阅读教材,整理西安事变相关知识点)(1)时间:地点:认为:目的:(2)原因:(3)性质:(4)结果: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5)意义: 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师: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角色体验】请你站在你所代表的派别的角度,作出你的选择(杀蒋或放蒋)并分析原因。展示材料: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等人,极力主张“讨伐”张、杨,炸平西安,实际上是想置蒋介石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日本也在背后打着小算盘,怂恿何应钦杀蒋,让中国人民自相残杀,好坐收渔翁之利。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等,反对“讨伐”张、杨,力主用和平方式营救蒋介石。而宋美龄背后的支持者英、美也害怕日本独占中国,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Q2.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师:各政治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解决方案。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成为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力量)。经过中国共产党与各方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3.意义多媒体展示图片:材料一张学良、杨虎城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材料二 西安事变是划时代的转变,是新阶段的开始! ——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后 材料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党史文汇》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Q3.从张学良、杨虎城身上你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 提示:1、日军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 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客观原因;3、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情怀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主观原因;4、蒋介石一意孤行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提示:(1)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人物:张学良、杨虎城。目的:逼蒋抗日。(2)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直接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3)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4)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5)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提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提示:他们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上应担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一手史料及当事人的采访印象为问题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完成对国共两党抗日政策变化的深究,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阶级矛盾弱化的关系,突破难点。在史料的阅读分析中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体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力量。
讲授新课(四) 任务四、七七事变--卢沟烽火全面抗战 1.背景Q1.日军进犯华北后,重新确定了什么样的侵华方针?日军的底气在哪儿?日军能如愿以偿吗?Q2.七七事变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材料一:那时候,在东京军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盛传着这样的谣言:“七夕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 ——[日]今井武夫著,《今井武夫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材料二:在演习中失踪的日本士兵叫志村菊次郎,秋田县人。据考证,事变后被送回家乡。2.概况Q3.阅读教材,梳理七七事变的概况?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播放视频】时间:地点:平概况:结果: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间——1937年7月7日;经过——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接着,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入侵中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教学过渡】七七事变的突发,平津的迅速沦陷,把残酷而又危急的现实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仅仅靠一支军队抗战行不行?仅仅依靠政府抗战行不行?我们的民族该怎么办?…… 3.七七事变后民众反应七七事变爆发后,长辛店铁路工人将大批铁轨、枕木、麻袋送往宛平前线构筑工事。阵地附近的农民出粮出工,为军队送饭、抬伤员、送情报、运送弹药物资…… 提示: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蓄意挑衅。因为:①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为转移民众视线,掠夺中国资源,并不满足于东北。②日军先举行军事演习,为调兵遣将做了准备,为士兵失踪的借口留下伏笔。③演习地点选择在卢沟桥附近,这是当时北平通往南方和京外各地的唯一门户,中日军事上必争之地。④强行入城遭拒,日军当即开炮轰击,这说明日军早已准备扩大事端。 通过展示《卢沟桥形势图》和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卢沟桥的军事地理意义。结合图片讲解更加直观生动 通过图文史料,了解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方式投身于抗战洪流的史实。
讲授新课(五) 任务五、第二次国共合作--摒弃前嫌统一战线Q1.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分别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7月17日庐山谈话 材料三: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师: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国民党决心抗日;国民政府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师: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赴抗日战场。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师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合作探究】:Q2.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教师:1. 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3. 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5. 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 提示:①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②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增强学生材料分析解题能力。通过列时间轴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学科素养。通过对两党抗战宣言相关史料的解读,为中共改编军队和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作铺垫,同时对两党在民族存亡危急关头,伸张民族大义的伟大壮举有更深刻的认识。
课堂小结 一二三四五一种局面:中国局部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两条线索:日本侵略、中国反侵略三个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四个事变:九一八、华北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五个时间:1931、1932、1935.12.9、1936.12.12、1937.7.7 老师的提示,学生自己找一、二、三、四、五非常快。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的一二三四五。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尤其是小组竞争机制下,学生非常积极。通过总结,课本重要的知识点基本涵盖。在总结的过程中还要将内在的联系讲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1.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C.“五四运动”期间,民众自发组织爱国运动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答案】D2.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事件是( )A.华北危机 B.西安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一二·九运动【答案】D3.“南京方面,何应钦调兵遣将要动武,宋美龄穿针引线欲求和,戴季陶摔椅拍桌、大哭大叫,连平日颇为持重的居正也用变调的嗓音呼喊:‘到了今日还不讨伐……,难道我们都是饭桶吗?!’”“南京方面”的表现是因为( )A.南昌起义爆发 B.西安事变爆发 C.日军全面侵华 D.九一八事变爆发【答案】B下图所示摘选自《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由此判断国民政府是针对哪一事件采取的对策?A.国共内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答案】D 课堂随练,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和梳理,强化了本课重点,很好地落实本课课标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课标为中心,创造性地整合了教材,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情感升华水到渠成,总体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图表引领、问题设计、同学讨论、分组辩论、课堂总结等设计都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也贯穿本课始终,如以人物引领问题探讨环节等。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容量大,自主学习环节的设置概括性和总结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基础掌握不是很好,从而导致后面的合作探究部分参与度不是特别高。所以自主学习环节的设置要有坡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学史崇德】
战争虽已走远,英雄精神永存!
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杨虎城与张学良
附3:【作业布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1)从反抗的角度分析,材料三涉及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2)你认为近代的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答案】答案(1)出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西安学生的救国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答对2点)。
(2)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国侵略;救亡图存等(任意1点)。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