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莱州市珍珠中学???宋启梅
教学分析:
《社戏》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鲁迅笔下为数不多饱含温情的作品之一。看过原作的人都知道,《社戏》是原作描述的第三次看戏的经历,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活泼的农村孩子和热情厚道的乡民六一公公,他们的美好品质是本篇课文的看点之一。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鲁迅高妙的写作技法,增加了景物描写的魅力。感受《社戏》,景物描写必不可少。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吃看那夜似的好戏了。”末尾一句,勾起了读者对美好童年的追忆,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结尾,是诱导人们温馨地回忆这种“永远失落的美”。
教学目标:1?欣赏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
2?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刻画方法
3?回忆美好童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伴随音乐---虫儿飞)
师:同学们,有一段岁月,保留着躲猫猫的天真;有一段岁月,记载着纸飞机的快乐;有一段时光,虽然简单但想起它,便会暖到人的心窝,这段岁月叫童年。
我们的童年是多彩的,梦幻的。鲁迅记忆中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先生来到江南水乡,听一听回味悠长的社戏,探访浸着麦香的童年吧。?师板书《社戏》
幻灯片出示课题《社戏》
二??学习目标我定夺
课前老师了解了一部分同学,对于《社戏》这篇小说,同学们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人物,佩服鲁迅的出色文笔,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结合小说三要素,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屏幕出示目标)
三?预习资源共分享
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哪些内容你已经自己解决了。
这些信息你注意了吗?(屏幕出示:我了解的鲁迅)
这些字词你积累下来了吗?(屏幕出示字词)
学文如堆沙,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快乐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
1有人说,《社戏》是鲁迅笔下一幅画,一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
这幅长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儿时的记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社戏》中描绘了儿时哪些记忆?
将你读到的情节或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课文内容我感知
在《社戏》这幅画卷中描绘了儿时哪些记忆?将你读到的情节或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概括:
戏前风波???月下美景???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戏后送豆
教师评价:如画的文字加上同学灵动的思维,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了这幅江南水乡风俗图。
五?阅读探究
(一)假如让你执笔将《社戏》这幅长长的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一番,你认为应该着重表现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到人物与景物)
(二)课文篇幅很长,老师建议同学分小组研读(人物组、景物组)
我探究我快乐
人物组:结合相关的句子,将你最欣赏的人物形象描述出来。
(温馨提示:体会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方法)
景物组:品读景物描写段落,多角度地将你感受到的美传达出来。
(温馨提示:可从修辞、感官、技法、用词等角度揣摩)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
个性人物组:(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
我读到了一个———的——,我的依据是————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思维敏捷、考虑周全、有组织能力与号召力、自信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爱惜劳动成果
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教师总结:
机灵的双喜、热情的六一、憨厚的阿发和勤快的桂生。鲁迅三言两语就能描摹出一个人物。你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充满个性的秘诀在哪里?
学生思考: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教师总结:
是啊,人物的塑造离不开描写方法,鲁迅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和动作展现了美好的心灵。
优美景物组:(11、12、22、23段)
(一)朗读感悟
需要什么风格的音乐?(舒缓、轻快)(一生读)
同学认为他读的怎样?(学生评价)
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11、12)段文字的?(轻松、急切)
22段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留恋不舍)
想不想体验一下?(学生读)
教师启发:景美吗?作者是怎样将美表现出来的?
(二)赏析品评
11段从视觉(淡黑)、嗅觉(清香)、听觉(笛声)、触觉(扑面)等方面写出了月夜水乡的静美与芬芳。----------------感官
踊跃是跳跃的意思,连山跳跃,写出了山的动态,化静为动,说明行船快,表现了我急于看戏的急切的心情?????-----------------??技法
朦胧,也做动词用,月色朦胧,写出了静谧祥和的月夜---------用词
将连山比作铁的兽脊,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夜中群山在孩子眼中的形态。????????????????????????-------------------修辞
教师补充:老师有几个词语有疑问,想请教同学
怎样理解“自失”这个词语??-------沉浸在优美旋律中忘了自己。
教师总结:鲁迅这个景物描写的行家里手,从修辞、感官及写作技法、用词等方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船图,我们在赏析景物时,都可以从这些角度赏析,描写景物时也要从这些角度下笔。
(三)景物与人物的关系
同学们,《社戏》这幅风俗画,只描绘人物,去掉景物,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总结:
个性鲜明的人物,满口余香的景物,缺一不可。鲁迅这个冷峻犀利的斗士,用生动的画笔记下了童年的多彩与温馨。在《朝花夕拾》中,他曾这样回忆童年。
六?拓展延伸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人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这段文字与《社戏》中哪句话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40段)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怀念。对童年远逝的失落与惆怅。
那夜的戏好看吗?豆好吃吗?“不过如此”的戏,“不过如此”的豆,让鲁迅这个成年人时时反顾的、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
慷慨好客的平桥村人,热情友好的小伙伴,和谐淳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由的空气,自然美好的农村风光。
教师总结:
然而,美好的童年,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就像那个相传有赤练蛇的百草园,就像那最成片段的《西游记》的绣像,就像阿长买的《三哼经》这最为心爱的宝书”,?就像《社戏》的那夜好豆与好戏。这种种的美好,印着成年鲁迅的心里。
也点燃了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
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童年的怀念,齐读40段。
七?作业布置?????旋律:《童年》
同学们,让我们暂时告别《社戏》,告别平桥村那群活泼可爱的伙伴,听,童年的歌谣在耳边轻轻响起。这美好的旋律是否又激起了你许多美好的记忆呢?
美丽的童年,总有那么多想起来轻抿嘴角或开怀大笑的往事,这些往事不愿意被我们尘封起来,老师提议,用的笔记录下来。
1?说说我的童年?(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恰当穿插景物描写)
或者将我们这节课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充实进你的积累。
2?摘抄优美片段。
教学反思:
一??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能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作品美之所在,语言的精妙、人物的个性、景物的优美都会在反复诵读中浮出水面。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吟诵品味。没有诵读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本节课,在景物描写方面,引导学生读出景物的美,赏出景物的美,穿插诵读技巧的指导,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诵读的方式上稍显单一。
二??优化设计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富有层次感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搭起通向作品精神的桥梁。本节课从对文章的感知入手,力求传达出《社戏》是一幅风俗画的理念,对人物的理解,和对景物的赏析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在对末尾一段的感悟上,唤起对童年留恋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对作品的解读很传统。
在备课过程中,曾有这样的设想:让学生推荐作品中的小伙伴担任班干部,并陈述推荐理由。上完这节课,感觉在人物解读上,采用这种方式,或许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一些。由此看来,创新的设计是“阳光课堂”的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徜徉在美文与经典之间是一种幸福。期望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让课堂这门有缺憾的艺术发挥更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