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观舞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观舞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8 10: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舞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育英中学??李珂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感受心灵的舞蹈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的土壤的道理。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 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如何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悠久,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视频《月光》与学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年的春节晚会总少不了精彩的舞蹈,优美的旋律,婀娜的舞姿,妖媚的打扮,曾让多少人迷恋忘返啊!宋代词人晏几道就曾赞叹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冰心奶奶也曾慨叹“只能用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艺术”,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随冰心一起来用心感受舞蹈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描写卡拉玛姐妹精彩的舞蹈)
2、找出描写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语段.。(11-18节)
3、从文中找出一个精辟的词语来概括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飞动的美)
(三)、精读??品析
1、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并说说精妙在何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任意选择这些舞蹈美的句段朗读,探究如何进行“美读”?(指导朗读,读出文章中表现的飞动的美,并且化视觉形象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3、欣赏印度舞蹈,感受印度舞蹈的特点。(视频播放)
(三)、思考、探究: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1、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2、心灵的舞蹈
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小结: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
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因此,心灵的完全投入,深深扎根于悠久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3、师引: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那我们中国有没有用心灵跳舞的舞蹈家呢?(杨丽萍、黄豆豆、邰丽华等)播放《千手观音》,感受心灵的舞蹈必须扎根与民族文化的深厚的土壤的道理。
(解说词)
曼妙的舞姿,美轮美奂的舞台造型,这是春晚上的舞蹈《千手观音》带给众多观众的印象,聋哑姑娘邰丽华与20位同样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同伴结为一体,以千手观音形象立于莲花台上,在镶嵌着一千多只手的金碧辉煌的拱门下,用缤纷的手姿和斑斓的色彩,“诉说”内心世界的美丽话语。心手是相连的,聋哑人平时都是通过手语交流,手指灵活、更善于用手来表达感情。舞蹈《千手观音》通过观音菩萨丰富的手姿变幻来诉说内心的语言,手语应用在舞蹈之中变为了舞蹈语言,变幻的动作表达了她们的心声,更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
《千手观音》采用了佛教文化背景的形式和阐发语境,因此在外观上获得美感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许多复杂的中国佛家思想观念和感情的暗示与喧动。中国佛家理念对观世音形象的特殊崇拜和平民化感情,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大众心理中是十分深远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观世音形象对大多数百姓在生活层面上的感受是可亲可敬的,也是带有一种广播善缘、慈悲为怀、天下一家等感动世人的天然本性。因此,在丰富的感官美基础上,该舞蹈显然是带着一种充溢着佛家的纯精神的感性因素,带着每个沁润于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所必然会有的那种对佛(人们观念上的佛,中国文化的佛)内心深处浓郁的神圣感、神秘的尊崇感而出现。这种文化背景和它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文化符号意义,必然引发出全社会大众一致的纯净精神美的享受。
(四)、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也是一个美好的舞台,我们人生如何舞出精彩,那就应该用我们的心灵去舞蹈那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最后以一首小诗作为我们今天的结束语吧!
心灵的舞者
用一生的时间演绎奇迹,
心灵的独舞没有观众,
悠美的音乐只有舞者才懂。
没有喝采,
没有掌声,
曲终,人也散,
心烛熄灭,
黑暗包围了舞者。
其实,人生的大部份路途,是我们一个人走过来的,
我们告诉自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
心灵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们在舞台上编织一生的独舞。”
(五)、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