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上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历史七上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2 14: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三国时期是中国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官渡之战实现北方的基本统一,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以及其中的启示是本课需要重点关注的。因此,本课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核心素养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文艺作品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补充相关史料,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对比历史中和文学艺术中的曹操,认识到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不是真实历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突破
本课的重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上通过创设情境、史实辨析、讲故事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战争胜败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组内交流三国鼎立形|的原因,加深其对重难点的理解。这种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想
三国时期因为文学作品被大众熟知,学生兴趣浓厚,但学生对文学故事和历史史实并不能做好区分,本课力求在形势图问题链、连环画、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述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创设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刻解,初步认识文学作品和历史史实的差异,培养其史料实证意识。学完本课,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总体趋于统一的历史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分裂战乱,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伤害,我们一起来观察这组数据(展示东汉中期到东汉末年人口变化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战争带来死亡,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
师:分裂战乱带来死亡,此时的人们渴望什么
生:统一。
师;统一的路是漫长的,谁来完成统一,能否完成统一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理性分析柱状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点出本课核心——人们渴望统一,导入课堂。
二、教授新课
1.官渡之战
师:渐渐的,曹操,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同学们对曹操有什么印象呢
学生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并不等于他在历史上的真相,要通过本课对曹操有更全面的认识。
展示史料。
少机警,有权数。
——《三国志》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异同杂语》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荚雄。
——《后汉书》
师;曹操出身官宦世家,有条件参与政治。他机灵警醒,比较擅长权术制衡,并且特别喜欢读兵书。那么,面对分裂割据,看到民间疾苦,他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展示史料。
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生:统一天下。
师:战乱纷飞的年代,什么方式才能统一天下
生:战争一般只能用战争来结束。
(1)师: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为了统一天下,曹操会怎样发展自身实力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边读书边批注,然后交流、汇报。
生1: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生2: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方式发展生产,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曹操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
师:但是要统一北方,曹操有一个大敌。一山不容二虎,袁曹必有一战。
(2)教师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
师:阅读官渡之战形势图,找一找曹操军队主要有哪几次军事行动 结果如何 同学们在读历史军事地图的时候要注意读图例,注意箭头的走向。
学生交流后一起归纳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故事、战争特点和结果。
生: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结束了战乱的局面,为统一北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在官渡之战的基础上,曹操继续征伐,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是曹操的梦想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
教师展示史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师:208年曹操写下《龟虽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曹操怎样的雄心壮志呢
生:南下,统一天下。
师:重点要对付谁
生:孙权、刘备。他要代表东汉王朝拿下南方,这个愿望又能不能实现呢 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到“官渡之战曹操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赤壁之战
(1)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故事见“补充资料”)
(2)分析隆中对。
用出示材料。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师: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
生:尽量避免与曹操正面交锋,但危急时刻可以与孙权联合。
(3)展示赤壁之战连环画。
师: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刘表去世后,荆州就交给了他的儿子刘琮。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追刘备于长坂坡,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如果你是孙权,面对曹操大军的到来,刘备的求救,你会怎么办
学生交流。
(4)师生一起归纳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和结果。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边读边批注,然后交流、汇报。
生1:这次战争的时间是208年,地点是赤壁。
生2:交战的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
生3:战争特点是以少胜多。
生4:结果是曹操败。
生5:孙刘联军在战争中采用了火攻、诈降等策略。
……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小说和史实内容的差异。
(5)师: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曹操,为什么在赤壁之战却以强输弱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曹操对士兵的生活习性不熟悉,北方的士兵不习水战。
生2:士兵远道奔走,疲惫,初战遭失利。
生3:曹操刚愎自用,不任用贤人。
生4:曹操对当时的军事形势掉以轻心。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师: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虽然曹操统一南方之路折戟沉沙,但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教学,连环画说故事和学生自学等方式,辅以教师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原因,在趣味中突破重难点。
3.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三国建立,边读边批注重难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以下为学生同答预设。
生1:我明白了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统一北方;刘备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孙权在扩大统治范围到福建的同时,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生2: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生3: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生4: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由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师小结: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天下虽没有完全统一,但众多诸侯分裂割据已变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局部统一得以实现。在局部统一的背景之下,为了生存和发展,魏蜀吴都在努力经营己的地盘。你能找出相关史实吗
生: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总结:三国的统治者都努力发展自身,伺机而动,想一统天下。他们都想把分裂变成统一,把乱世变成治世,求得社会的和谐、天下的太平。我们不知道其中有几分是对统一的大爱,是对苍生黎民的怜悯,几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欲望。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车轮已经在他们的推动下,向着统一迈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归纳总结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三、总结本课
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 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2.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尼
3.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220年曹丕建魏,都城·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城:成都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建吴,都城:建业
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教学探讨与反思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前搜集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等)运用在本课的学习中,对重难点的理解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历史知识的印象很多,但多数是没有历史依据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学生的知识性错误,让学生区分真实的历史和小说中的历史的不同。
补充资料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  突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的。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以来,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后,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是进步的。
- 1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