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体会诗中的“愁”。
2. 熟读成诵,借朗读体悟情感。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康桥朗诵作品:声声慢(李清照)_视频在线观看 - 56.com一.整体感知
思考:你从这首词里 读出了什么?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愁,词眼)
二.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意象: *淡酒 *风急 *大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请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这六种意象有何象征意义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酒抒写萧瑟冷落凄迷之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小楼昨夜又东风,zxxk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结论:风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雁”是离愁的象征。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zxxk
——《西厢记》大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
——《南楼令》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黄花:喻女子容颜的憔悴zxxk黄花梧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愁淡酒浇愁?秋风劲吹?征雁南飞?黄花憔悴?雨打梧桐? 词人为何这样愁?请用原词回答。明确: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无论是什么,都己是如烟往事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冷清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本句词运用了哪种特殊手法?好处是什么?
叠词
增强感情、音乐美,一唱三叹 李清照她叹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用诗句或散文化的语言把它写下来。举
杯
消
愁
愁
更
愁北雁南飞人难归满地黄花何人赏细雨梧桐到黄昏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孙丽红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山东聊城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声声慢》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声声慢》是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模块的重点篇目。《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同样震动词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词人饱尝国破家亡之后的满腔愁绪,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学习这首词一是要重视学生的诵读,二是要带领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借此渗透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二、学生分析
学习这首诗,有利因素在于学生以前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如《如梦令》很多同学现在还能背诵,另外对作者也有所了解。学生也学过几首写“愁”的作品。所以接触这首诗不会太突然。不利因素在于,学生不喜欢诗歌,背诵还能勉强,提到赏析情感和手法,很多同学干脆放弃。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意象,体会诗中的“愁”。
2. 熟读成诵,借朗读体悟情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在课前反复播放《声声慢》的朗诵音频资料,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把握不同时期(前期和后期)作者的遭遇和作品特色、表达的情感基调。在《声声慢》的音乐氛围中,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愁”。
三、在文本的整体把握阶段,老师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探讨问题:整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你在课外还见过那些用来表达“愁”的意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
自由朗读课文
播放《声声慢》音视频
研讨交流
点拨、引导重点放在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愁”
先小组交流作业完成情况,再投影仪展示作业的补充版。
投影仪
提出问题:整首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听范读
初读,互评;
试读,互评;
找出表达情感的词语。
范读音频
探究
提出问题:作者运用哪些意象?
1.学生读文本,找意象。
2.小组合作交流。
Ppt
知识迁移,你还知道哪些意象也是用来表达愁绪的。
课外联想。系统整理常用的写愁绪的意象。
Ppt 量化评价表
总结
熟读成诵,借朗读体悟情感。
分组朗读,继续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愁绪。
作业布置
课下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上传到云平台。
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紧扣诗歌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朗读为主,带动整堂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感悟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整堂课让学生始终沉浸在音视频营造的氛围中。
课前反复播放《声声慢》的音视频资料,营造课堂学习这首词的整体氛围。
课件的使用贯穿整堂课,不仅可以给学生呈现更生动、更形象的画面资料,而且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量化评价表的使用,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说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老师能够及时获得学生的整体情况。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古诗文网
分值
要求
30分
正确找出3-5个意象,并能准确解读每个意象,又能找出合适的诗词证明自己的理解。
20分
正确找出3个以下意象,并能基本准确解读每个意象,又能找出合适的诗词证明自己的理解。
10分
正确找出1个意象,并能基本准确解读每个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