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
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项 脊 轩 志
归 有 光 小轩大爱难言的伤痛 不老的亲情1506年 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丧母
1528年 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丧妻
1540年 35岁)9岁能文,但35岁才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20余年
1565年 60岁)八试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颇不得志
1568年 63岁)因不同流合污,明升暗降,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在他人保荐下,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上任仅一年后病逝
悲 惨 人 生相关评论——明文第一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姚鼐(清代诗人)
题指“内容”,语指“语言”,不要紧指“平常”“质朴”,也就是说作者擅长用日常生活琐事,平淡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
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黄宗羲
(黄宗羲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
归有光擅长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学 习 目 标 2、 体味作品细节见大爱、琐事见真情的技巧,学会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提升自我阅读和写作能力。 1、走进作者内心,体味至爱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整 体 感 知
一间书房二种情感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多个细节以轩贯穿,完整严谨。志修葺一新景色幽美自得其乐诸父分家母亲离世祖母去世四次遭火妻子亡故优美淡雅真挚动人项脊轩对比反衬,悲叹基调。(详)(略)悲 请从这篇散文写三个女人的部分,找一处自己感触最深的细节或琐事,说说这“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是如何打动你的,说出理由。
要求:
1、找到最难忘的细节或琐事,有感情地品读相关内容,说出其中表达了怎样丰富的情感内涵,体味那份难言的深情与悲情。
(事物的变化、人的动作、语言······)
2、可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来谈谈
自己的感触。 体味“至爱悲情”——细节传情 琐事寄情小组讨论: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慈爱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恩爱细节传情 琐事寄情怀念 愧疚怜爱
期望是什么组成了我们的生命?
答案也许很多,
但有一种答案很温暖——
生命由你与亲人之间的小事组成,
它们小到只是一句话
一个眼神、一个举手投足
可是,恰因其小而真,
恰因其小而感人肺腑……
细节传情 以小见大小结写作启示: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借鉴之处
1、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清?林纾)
2、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清?黄宗羲)质朴语言书写挚情美文
琐事细节凸显真情实感 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平平淡淡是最真
细微之处显真情2.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难!难!难!语言不优美,生活太平淡。1.“清水芙蓉”胜过“浓妆牡丹”写作启示归有光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生活细节中,事虽小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是细小无声的感动。学以致用 归有光用“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也分享一下各自心底那份亲情的感动吧,请抓住生活中最打动自己的那些细微瞬间,用真情的笔触写一段细节传情或琐事寄情的由小见大的文字吧。
注意: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感人细节。
150字左右,文体不限。 原来幸福就是这样的简单,温暖就是这样的朴素。只要亲情在,温情就在,幸福就在;只要亲人在,关爱就在,温暖就在。
生命也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珍惜的过程。趁着父母还健在,让我们点亮心灯,学会感恩,用心珍视身边的亲情与幸福吧!请耐心聆听心的声音点亮心灯姓名
李立春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章丘市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小轩大爱
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志》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本单元“至爱亲情”里边的一篇,也是心理情感上与读者走的最近的一篇文章。它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最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引起对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对亲人的怀念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多方位情感体验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文言文只不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把文言文仅仅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阅读,因而忽视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高一学生感情丰富,却不能把自我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高一学生虽已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一定深度的情感体验,但对那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父爱、母爱)却体验得较为肤浅,感情相对淡漠,感恩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
1、品味真切动人的感情,学习借鉴细节传情、以小见大的写法。
2、学会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3、唤醒爱的感触,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预习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自主疏通文意,利用师生QQ群进行疑难点收集汇总;范读文本环节:借助已剪辑好的名家朗读Flash,帮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插入背景音乐,助读文本,引导情感;细节探究环节:借助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引领学生思考感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归有光 “平淡中的真情”与“泪光中的书生情怀“,学习体悟“细节传大爱,琐事见真情“的以小见大的写法;跟踪训练环节:链接相关类型的现代文阅读题、古典诗词鉴赏,对课堂所得进行再巩固、再落实;课堂总结提升环节:利用录制好的微课对课堂重难点进行播放展示,使学生对整堂课既有宏观感知,又有重难点的把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预习
在线汇总学生疑难点,传授思维导图制作技巧,布置预习任务
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与网络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及文章重心,按要求绘制思维导图。
师生QQ群互动,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体味至爱亲情 思维导图.jpeg。
导入:是什么组成了我们的生命?答案也许很多,但有一种答案很温暖——生命由你与亲人之间的小事组成,它们小到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手投足。可是,恰因其小而真,恰因其小而感人肺腑……
创设情境,导出《项脊轩志》是小轩传大爱,琐事寄真情。与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引领学生初读感悟那份难言的伤痛与不老的亲情。
初读文本,探讨感受
背景音乐《感恩的心》播放,烘托气氛。
整体感知
播放名家朗诵、设置问题并引导
先细听朗诵,然后自读品味,小组合作,畅谈感受,整体感知泪光中的书生情怀
名家朗读MP3
细节品读
问题探究:归有光特别擅长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传递感情。请从描写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部分找出自己感触最深、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并予以分析,说说那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是如何打动你的。引领学生学会把握细节,体味细节传情
自主品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情感、深化认知
李立春 项脊轩志.ppt
练笔展示
写作启示:?《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五分钟练笔展示:归有光用“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打动了我们每个人,他运用典型的细节,用素净语,说家常事,抒真性情。让我们也尝试一下这方面的写作,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细小感动吧。请抓住琐事细节写一段表现“亲情”的文字,150字左右。适时点拨引领
当堂限时训练,学以致用,学会以小见大,细节传深情的写法,引领学生感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命感悟。
小组选优推荐展示,自评互评相结合,提出优缺点与修改意见
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总结提升(点亮心灯)
原来幸福就是这样的简单,温暖就是这样的朴素。只要亲情在,温情就在,幸福就在;只要亲人在,关爱就在,温暖就在。
???生命也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珍惜的过程。趁着父母还健在,让我们点亮心灯,学会感恩,用心珍视身边的亲情与幸福吧!请耐心聆听心的声音。播放微视频,感悟生命,提升自我,引领学生体味至爱亲情,学会感恩
观看微视频,体味至爱亲情,感悟升华不老的亲情感触,懂得感恩,学会报恩, 真正懂得珍惜拥有
微视频《感恩父母》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堂课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有效的营造出煽情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官感受,深刻体会了“至爱亲情”,从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杜绝了满堂灌,变“教室“为”学堂“,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教学过程开始前的查阅资料到教学过程中的自评、互评、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依学定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得课堂向”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靠拢。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课堂不离语文味。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而非取代对文本的赏读。由文到人,由古到今,建立不同时空的多向对话,使学生受到强烈震撼与情感共鸣,从而真正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