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
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
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白居
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通俗
平易,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
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行》。”作者简介 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
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可叙
事,可抒情、议论。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
是歌行体。文体知识江头送客闻琵琶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江头送客闻琵琶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江上聆听琵琶曲江头送客闻琵琶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 江头送客闻琵琶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江头送客闻琵琶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听众反应。第二段:◆弹奏琵琶:
调弦——指法——弹奏内容——旋律。第二段:◆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听众反应。 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
了什么样的乐声。 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通感)来
刻画不同的乐调,化无形为有形,还恰当
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
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
境的感觉。 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
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
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通过
写听者的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
而强化了表达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
寂静,渲染了气氛,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
染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上两句都是侧面烘托(渲染气氛),且以
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
的效果。描绘了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如同篆刻
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
运用,绘画的“留白”,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
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李白——岑参——柳宗元《渔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者:根情”。——《与元九书》对比阅读:刘鹗《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
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
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
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
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
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
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
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
三四叠,节节高起。”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
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
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
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
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
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
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
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
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
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
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
醒。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第三段:第四段: 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一句内涵。 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一句内涵。 既表现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
诗人对自己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感慨。在中国文学
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草美人以喻
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
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诗中刻画的琵琶女
形象和作者的遭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
一定的社会意义,表达了那个时代带有普遍性的
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伤,隐含当时社会
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且因写出了
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
代人的共鸣。 明线:暗线:明线秋江夜送客暗线月夜弹琵琶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移船邀相见更坐弹一曲翻作《琵琶行》明线:暗线:明线秋江夜送客暗线月夜弹琵琶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移船邀相见更坐弹一曲翻作《琵琶行》明线:歌女身世暗线:诗人的感受一词多义自言本是京城女1.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2.数: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一词多义自言本是京城女1.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2.数: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话,名词字,名词说,动词自言本是京城女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几 ,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数量,名词2.数: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话,名词字,名词说,动词3.语: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4.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3.语: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4.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说话,回答,动词曲,名词3.语: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写,创作,动词wéi替、给,介词wèi4.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说话,回答,动词曲,名词5.轻:轻拢慢捻商人重利轻别离6.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5.轻:轻拢慢捻商人重利轻别离6.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轻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5.轻:轻拢慢捻哭泣,动词眼泪,名词6.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轻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商人重利轻别离7.暗8.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寻声暗问弹者谁
别有幽愁暗恨生7.暗8.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寻声暗问弹者谁
别有幽愁暗恨生悄悄地隐藏的7.暗8.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寻声暗问弹者谁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暂时忽然悄悄地古今异义词因为:阑干:向前:老大:颜色:因为:古今异义词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颜色:古:容颜。今:色彩。文言句式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2.转徙于江湖间。3.本(是)长安倡女4.使(之)快弹数曲文言句式介宾短语后置;于,向介宾短语后置;于,在省略句,省略谓语省略句,之,琵琶女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2.转徙于江湖间。3.本(是)长安倡女4.使(之)快弹数曲5.送客(于)湓浦口6.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5.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6.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于,被翻译句子1.醉不成欢惨将别 翻译句子1.醉不成欢惨将别
2.弦弦掩抑声声思 翻译句子1.醉不成欢惨将别
2.弦弦掩抑声声思
3.低眉信手续续弹 翻译句子1.醉不成欢惨将别
2.弦弦掩抑声声思
3.低眉信手续续弹
4.嘈嘈切切错杂弹 翻译句子1.醉不成欢惨将别
2.弦弦掩抑声声思
3.低眉信手续续弹
4.嘈嘈切切错杂弹
5.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难。翻译句子6.别有幽愁暗恨生 翻译句子6.别有幽愁暗恨生
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翻译句子6.别有幽愁暗恨生
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秋月春风等闲度翻译句子6.别有幽愁暗恨生
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秋月春风等闲度
9.呕哑嘲哳难为听 翻译句子6.别有幽愁暗恨生
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秋月春风等闲度
9.呕哑嘲哳难为听
10.却坐促弦弦转急翻译句子6.别有幽愁暗恨生
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秋月春风等闲度
9.呕哑嘲哳难为听
10.却坐促弦弦转急
11.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姓名
周培忠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三年级
邮件
?
单位
济南市长清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琵琶行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 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 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学 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 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 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播放器《高山流水》,从网络上下载,课文导入阶段,进入音乐的氛围,体会音乐流露出来的情感。
2、投影展示。Ppt贯穿课堂始终,展示教学内容,了解教学的环节。
3、博客,课后延伸,分享《明湖居听书》与本课音乐描写比较,真正的高手艺术到来的震撼力。
4、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5、网络查询白居易的生平、思想,进一步感知课文,了解其情感,小组评价量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和视频?,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欣赏音乐
《高山流水》.wma
课堂环节
?1、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
?3、文章朗读伴随《春江花月夜》琵琶曲
?4、合作与探究: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朗读感悟讨论
琵琶行(并序).wma
整合评价
总结文本情感:
1、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2、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讨论、查询网络
琵琶行课件.ppt
文本的建构?探究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段
形成博文分享
明湖居听书.doc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现 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 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提供与所学课文、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图片、音乐等,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有机结合,活跃课堂气 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琵琶行》最大的艺术特 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 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明湖居听书
第一回
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觉得身体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了。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饭厅上饭已摆好多时了。”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老残略道一声“谢谢”,也就收入箱笼,告辞动身上车去了。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
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亭子旁边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思。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沸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他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蓝呢轿子的。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头跑。街上五六岁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轿夫无意踢倒一个,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亲赶忙跑来问:“谁碰倒你的?谁碰倒你的?”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问了半天,才带哭说了一句道:“抬矫子的!”他母亲抬头看时,轿子早已跑的有二里多远了。那妇人牵了孩子,嘴里不住咭咭咕咕的骂着,就回去了。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一一说过,就顺便问道:“你们此他说鼓书是个甚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么许多的人?”茶房说:“客人,你不知道。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同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妹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他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现在已有招子,明儿就唱。你不信,去听一听就知道了。只是要听还要早去,他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坐位的。”老残听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点钟起,先到南门内看了舜井。又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看相传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及至回店,已有九点钟的光景,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寓谈阔论,说笑自如。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因为人大多了,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第二回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鏦鏦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棰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好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说着,那黑妞又上来说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场。这一段,闻旁边人说,叫做“黑驴段”。听了去,不过是一个士子见一惊人,骑了一个黑驴走过去的故事。将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驴怎样怎样好法,待铺叙到美人的好处,不过数语,这段书也就完了。其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尽之。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赶不上听,他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人耳轮深处。这是他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了一筹了。
这时不过五点钟光景,算计王小玉应该还有一段。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样好法,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