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市长清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 长沙》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济南市长清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 长沙》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8 11:14:41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长沙导入新课体裁及背景介绍朗读欣赏章法结构分析 内容理解 艺术特点意境描述 审美创新巩固练习结束沁园春 雪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体裁及背景:“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词的题目。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章法结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 阕起句:铺叙:小结:章法结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 阕换头:铺叙:结句:内容理解:起句:“看”(写景)山上 鱼(俯)天空江中树(远)船(近)鹰(仰)水底“问”:谁主沉浮
(述怀)铺叙:小结:换头:铺叙:结句:“携游”所历写文章论国事蔑权贵击中流“忆”(言事)“记”:浪遏飞舟
(抒情)“独立”所见艺 术 特 点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象 征)星火燎源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意境描述 审美创新描述思路:
1、什么时间?
2、什么地点?
3、主人公看到了什么?
4、主人公联想到了什么?
5、回答了什么问题? 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联想和想象,以叙述、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 1925年深秋。
湘江橘子洲头。
英姿勃发的青年毛泽东卓然特立:远眺,近看,仰望,俯视。湘江浩漫,滚滚流去。岳麓山上,枫林似火,仿佛万千工农高擎的革命火炬!
江面,千帆竞发,激起无数浪花,也触发诗人万丈豪情,无限遐想:谁是辽阔天地的主宰呢?是他们,是那些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是那些指点江山的革命者,是那些中流击水的勇士!
只有他们,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巩固练习 4、写出这首词的韵脚:提示:
  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不押韵,故“秋”属“添叶”)。巩固练习 5、课后修改《意境描述》,定稿誊清,早读交流。再见姓名
陈涛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济南市长清中学
教学设计
?
教学主题
《沁园春. 长沙》
一、教材分析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二、学生分析
这是一节诗词鉴赏课,以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课文的艺术形象美和语言技巧美,在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他们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回顾,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再回到课本,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概念,懂得“象由心生”,培养学生借助“意象”赏析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略毛泽东高远轩昂的人生气度和磅礴豪迈的艺术境界。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以ppt为主导,加入音频视频,在诵读文本、理解文本等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以期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圆满完成学习目标的效果。
在效果方面,让学生通过意象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毛泽东作为一位诗人有着其独特的一面,这独特体现在他超凡的文学境界,他的诗词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审美魅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这独特的审美魅力及魅力背后的诗人形象。
?
?
教师点评:此词境界高远,读之心中顿生豪迈之情、磅礴之感。但同学们刚才的朗读只读出三分气势,接着让我们满怀豪迈之情、磅礴之感纵声朗读。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此诗。
1、播放视频毛泽东背景材料、诗词集锦。
2.下载朗诵视频,供学生观看
沁园春 长沙.mp3
3、学生上网广泛搜集材料。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送纵宇一郎东行》毛泽东
教师引导补充:孟子说“五百年自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诗人坚信这一点,以天下为己任,更有“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大气魄,如果说孟子是一种霸气,那么诗人则更是一种王者之风。
?
讲授:(认识意象)一
? 教师提问:这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感受是如何传达给我们并强烈感染我们的呢?
(学生回答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也有学生指出是“意象”)
?
(学生回答“万山、层林、江、舸、鹰、鱼”等)
(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广博、宏伟、雄峻”等
?
?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ppt
讲授:(认识意象)二
? ? 教师点拨:主要靠意象以及意象的特别表达方式传达给我们并感染我们。
? ?意象: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如“月”“梅”“竹”等,“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教师引导提问:此诗词中有哪些意象?
?
?
(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使用了“万、层、漫、遍、尽、透”等极致性的词语,还使用了“击”“翔”等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这样的表达由远望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壮美高远。
?
?
景物图片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
?
研讨:(由意象探究形象及表达方式)
?
?
教师引导提问:使这些意象和这样的表达方式给了我们大气磅礴之感,那么诗人为什么选取这样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呢?接下来去探寻:
?
?
(学生讨论)
提示学生讨论时关注解决三个问题:(1)“万山、层林、碧江、……鱼翔浅底”这众多物象各安其处,那么诗人在哪里呢?(2)诗人形象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是大还是小呢?
?
?
认真思考,讨论,幻灯展示答案
探究:(疑问焦点)
?
?
下阙“携来百侣曾游……”明明是群体形象,而且我们平时读到的赏析也大都是认为对上阙“谁主沉浮的”的回答是“百侣”这个群体形象。那刚才上面得出的结论不是与之矛盾吗?
“谁主沉浮的”的答案确实是一个群体,同时让我们看到群体背后有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者形象。
?
?
认真思考,讨论,幻灯展示答案
评价:“文通彼此”“入境与亲”
这节课头绪不多,是个特点。意象在境里,境在胸中,欲实现“文通彼此”“入境与亲”的交流,美读还是不应该忽略。诗词教学尤其要推重美读。
?
?
诗歌从来不单单是看的,美读和吟唱方能够显示其原本意义上的存在。不这样“读”,常常难以言懂”,懂了也难以言得其美——诗歌之美在韵味,在风采,种种情状莫不渗透于言语的安排,这些非“读”不足以体会。
?
?
听朗诵,再次诵读,感受其壮美。
实验:(比较阅读)
对毛泽东的精神气质和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意境有进一步理解。再结合对毛泽东伟大事迹的拓展介绍,最终达到德育和美育的教育。
《采桑子·重阳》的比较赏析使学生对两篇文章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多媒体的运用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堂课从意象入手,由意象的特征探究诗人内在的气质、个性、心境,懂得了象由心生,意决定象,最终成为意象,然后再品味赏析诗歌,自然境界更深一层。
? 愿同学们不做诗歌殿堂里的看客,浏览而过,也不只做诗歌术语的机械解剖者,而是要做诗歌艺术王国里真正的欣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