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口第一中学B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雨巷》课件(12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龙口第一中学B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雨巷》课件(12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8 11:31:18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雨 巷戴 望 舒 1.初读全诗走近雨巷1、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视频:杨柳朗诵《雨巷》2. 熟读顿悟 走进雨巷
诵读体会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领略诗歌的第一美
——形式的音乐美
统一的韵脚,重叠句子,
重复的词语,回环相扣,强化内心孤独忧伤惆怅的情感。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雨巷: 悠长、寂寥、荒芜(颓圮的篱墙)。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chán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xué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yín yín地狂吠。 《巷》 柯灵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2、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象征)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 兰花 : 常青、独秀、幽香、素雅
——清逸 菊花: 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2、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
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2、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李 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 赠 李商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戴望舒(1905——1950),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
“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至此我们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走出雨巷 总结拓展 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雨蒙蒙 情深深
——《雨巷》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王祺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巷
一、教材分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本课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关注学生多方位个性化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新诗单元的第二篇,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诵读的技巧有所研习,学习起来并不吃力,但高一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体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点拨引导——拓展训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自读体悟,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对作家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第一,初读感知环节,用以下两个问题引领学生的自读体悟
1、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此处插入FLV格式的视频文件——央视主播杨柳在2005年的新年新诗会上的朗诵视频给学生的自读朗诵以示范。)
第二,熟读感受诗歌三美环节
本诗的意境美由意象来体现,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对雨巷这个意象进行两个动作链接——柯灵的散文《巷》和朱自清散文《春》的关于雨的段落。
分析丁香这个意象时出示丁香的图片—颜色为白色或紫色,未开时形状像结。补充有关丁香的古诗并插入唐磊的歌曲音频《丁香花》
第三,悟读提升环节
要求学生自由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插入mp3格式的音频文件《雨巷》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初读感知环节
用以下两个问题引领学生的自读思考:1、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
自读体悟
播放FLV格式的视频文件——央视主播杨柳在2005年新年新诗会上的朗诵视频
二、熟读
感受诗歌三美环节
1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体悟诗歌的意象美
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对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进行体悟感受
自由诵读
合作探究
对雨巷这个意象进行两个动作链接——柯灵的散文《巷》和朱自清散文《春》的关于雨的段落(见课件)
分析丁香意象
补充古典诗词中具有固定意蕴的意象——梅兰竹菊及相关诗句
补充有关丁香的古诗
自读体悟
1播放梅兰竹菊的相关图片
2出示丁香的图片
2播放唐磊的歌曲音频《丁香花》
3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补充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含蓄美
自由诵读
链接文本文档——《雨巷诗人戴望舒》
三、悟读提升环节
总结点拨 
选取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文字
播放mp3格式的音频文件《雨巷》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按照“走进雨巷?诵读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渐次推进,关注学生的自读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用杨柳的朗诵视频,叶圣陶对新诗音乐美的论述,丁香花及梅兰竹菊的图片,柯灵及朱自清的散文链接予以支持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设计学生写赏析性文字的环节,并播放歌曲《雨巷》来启发学生思维。
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这个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妹妹施绛年。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第二年,戴守约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193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一起的,两个人本应该有很好的婚后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书写字,很少与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离开他时,他才后悔,再次以死相逼,然而这回也没能把妻子逼回来1940年冬,戴望舒无奈离婚协议上签字。戴望舒无奈的再次陷入爱情的悲剧之中。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出了种种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杨静心意已决无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杨静无奈之下与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
  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施蛰存讲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讲的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总是会发出可怜兮兮的叹息:“我只恨无钱,不然当寄你三四百元给买大批新书来看看也。珍秘书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继续物色,虽无书寄来,目录也好。
  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题背后的死亡意识则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萤火》等诗篇,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最后,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乡愁与牧歌情怀是一种传统的人间情怀的流露,深具东方诗的神韵,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不仅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羁旅者形象的影响,同时寻梦者与夜行人形象又明显地带有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构成了一个带有现代性意味的创作母题。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文化影响的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戴望舒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启示现当代作家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中国新诗的创作,应该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机制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来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建构具有现代这一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学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