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手册
一、高考语文成语使用的八项注意
项目 内容
注意感彩防范褒贬误用 (1)具有褒奖、赞扬色彩的成语,不能用于反面、消极的人或物,如“一言九鼎”“凤毛麟角”等。 (2)具有贬抑、批评色彩的成语,不能用于正面、积极的人或物,如“陈陈相因”“上下其手”等。 (3)没有明显褒扬、贬抑的中性词,适用范围较广,如“成年累月”“承上启下”等。
注意用语得体 防范谦敬错位 (1)敬辞用于对方,不能用于自己。如“不情之请”是客套话,指不合情理的请求,多用于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2)谦辞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对方。如“姑妄言之”指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
注意准确简洁 防范重复累赘 (1)弄清成语的真正含义,其已含的意思不能在句中再有阐述。如“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了”。 (2)借助代入法。所谓“代入法”,就是用成语的准确解释取代成语放入句子里,结合上下文,阅读几遍,就可以发现问题,从而避免赘余的毛病。
注意词语程度防范轻重不分 (1)有些成语词义较轻,要避免小词大用。如“无可厚非”指没有什么可过分指摘的,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词义较轻。 (2)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要避免大词小用。如“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词义较重。
注意语法功能防范搭配不当 (1)有的只能作谓语,如“摧枯拉朽”等。 (2)有的只能作修饰语,如“大名鼎鼎”“津津有味”等。 (3)有的不能带宾语,如“出奇制胜”“求全责备”“漠不关心”等。 (4)有的只能与否定词搭配,如“等量齐观”“望其项背”等。
注意关键字词防范望文生义 (1)吃透关键词。如“不刊之论”的“刊”易误解为“刊载”。 (2)整体把握词义。如“差强人意”易误解为“让人不满意”。 (3)了解词源典故。成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来源大都有典故,不能只凭字面意思作想当然的理解。
注意使用对象 防范张冠李戴 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如“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2)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如“学子”只能指群体,不能用于形容个体。 (3)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如“相敬如宾”“琴瑟之好”。 (4)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如“美轮美奂”用于形容房屋高大美观或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注意审查语境 防范惯性思维 (1)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如“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但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如果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其本义不能算错。 (2)成语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命题者有时故意使成语的含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产生矛盾,如果考生未能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就会分辨不清。如“春意阑珊”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如果出现在“初春”的语境中就会矛盾。
二、高考语文实词辨析八种方法
项目 内容
看词义轻重 有些近义词的意义虽然是相近的,但是在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程度上有轻重之分: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
看词义侧重点 词义的侧重点主要指不同语素意义上的差异。这也是近义词看词义的一个主要差异,只有把握各自的侧重点,才不会用错。
看范围大小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有大有小。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一部分;有的是事物的集体,有的是事物的个体。
看感彩 有些词在指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语的感彩。从感彩的角度来讲,词语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
看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语的语体倾向性,也就是说有些词语尽管它们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适用的场合不同,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通俗、朴实、生动,多用于对话、日常交际;书面语文雅、庄重,多用于郑重场合。
看搭配习惯 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则,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情理,二要合乎习惯。
看适用对象 词语的适用对象主要看它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特定对象,是用于自己的谦辞,还是用于他人的敬辞。
看语法功能 一些近义词的语法功能是不同的,如有的可带宾语,有的则不能;有的只能用于否定句中;有的不能带补语。
三、高考语文虚词辨析八种方法
项目 内容
看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时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看清它们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例如,“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有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例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看是假设情况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情况,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看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 关联词语大多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以致”。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看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区别辨析时就不会出错。比如,“又……又……”通常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而“既……又……”一般连接并列的句子。
看语气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反问的句子中,如“何曾、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常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如……”;有些常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也不……”。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看标点符号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用标点符号将其与分句隔开,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等。这一特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看位置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关联词语。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前。
看语体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反之亦然。例如,“或者”一般用于书面语,口语中一般用“要么”。
看虚词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虚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词语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例如,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动词)、未免(副词)—难免(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