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手册
一、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整理
1.比喻
项目 内容
定义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特征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三个基本要素 (1)本体:被比喻物。 (2)喻体:比喻物。 (3)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分类 (1)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3)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
注意问题 (1)要准确贴切。一方面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 (2)要合理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使比喻不伦不类,弄巧成拙。 (3)要通俗、形象。一般来说,总是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2.比拟
项目 内容
定义 比拟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特征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分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作用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注意问题 (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2)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3)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作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主—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借代
项目 内容
定义 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特征 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分类 (1)特征代本体。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4)人名代著作。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 (6)专名代泛称。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注意问题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4.夸张
项目 内容
定义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方式。
特征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作者进行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分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与先出现的事同时出现的。
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注意问题 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2)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4)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5.对偶
项目 内容
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特征 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一般来说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分类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2)反对:上下句表示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3)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4)工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5)宽对: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形式要求相对宽松。 (6)成分对偶: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排比
项目 内容
定义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特征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个,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词组或句子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分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3)单句排比:由几个单句构成的排比。 (4)复句排比:由几个复句构成的排比。
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2)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7.反复
项目 内容
定义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
特征 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 (1)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
作用 (1)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 (2)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3)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4)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注意问题 反复不是某些语句的简单重复,必须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抓住关键性词语,突出表达其中心或感情。层次要清晰,节奏感要强。
8.设问
项目 内容
定义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特征 设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作用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修辞手法。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这种标题能够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索,使读者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设问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种修辞手法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于在长一点的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见,引起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设问的突出作用。
注意问题 设问要用在必要的地方、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用得恰到好处。误用或滥用设问,非但不能增加文采,相反,还会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
9.反问
项目 内容
定义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特征 问而不答。
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注意问题 不是任何句子都可以使用反问,一般在表达强烈感情时用,其表达的感情必须浓烈,观点必须鲜明。
二、常见的易混修辞手法整理
1.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项目 比喻句 非比喻句
相同点 语句中常用“像”“好像”“好似”等比喻词。
不同点 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类事物的比较、词的比喻义、表示想象和猜测。
例析 “他的脸红得像苹果”中的本体为“脸”,喻体为“苹果”,“脸”和“苹果”为两类不同的事物,相似性为“红”。 “他长得像父亲”为同类事物的比较,“他好像来过”表示猜测,“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学习”为词的比喻义。
2.借代与借喻
项目 借代 借喻
相同点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x像x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变成了借代)。
不同点 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 “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例析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为借代,用“雷锋”代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人物”。 “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中借“幼苗”比喻儿童,故为借喻。
3.对偶与对比
项目 对比 对偶
基本特点 是“对立”。 是“对称”。
结构形式 从意义上来说,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从结构形式上来说,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例析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的“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与“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进行了对比。 “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就”为对偶句,其中“华彩翰章”与“鸿篇巨制”相对,“乃”与“是”,“思想映现”与“情感铸就”相对。
4.比喻与比拟
项目 比喻 比拟
侧重点 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标志 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词性 “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 “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
例析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将“儿童”比喻成“花朵”符合比喻的条件,故为比喻句。 “海啸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个太平洋岛国淹没在汪洋之中”中的“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模拟了人具有的动作——“发出怒吼”“掀起巨浪”,故为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