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雨巷》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雨巷》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8 12:21:26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授课人:梁芳教学目标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
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理解“姑娘”的意象及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听配乐朗诵初读诗歌 感音韵之美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②一韵到底③使用排比音乐美再读语言 品情感之美 情感美寂寥、愁怨、忧愁
哀怨、彷徨、冷漠
凄清、惆怅、太息
凄婉、迷茫、颓圮 幽怨 低沉 三读意象 品意境之美 意境美雨 巷: 悠长、寂寥、迷茫
油纸伞: 怀旧、思念、伤感
丁 香: 神秘、高洁、愁怨
姑 娘: 凄美、哀怨、惆怅
我 : 寂寞、彷徨、惆怅意 象: 丁 香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 璟 四读内涵 品思想之美 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诗人的理想姑娘:爱慕的女子姑娘:诗人自己戴望舒:中国现代派 诗人。
《雨巷》是他的成名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7年夏,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革命斗争转入低谷。参加革命宣传工作的戴望舒也在此时被捕入狱。原先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依然渴求着新的希望,在阴霾里盼望着飘起绚丽的彩虹。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说课人:梁芳姓名
梁芳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济宁市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巷》
一、教材分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学生分析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学生对新诗这一文体了解不多,再加上《雨巷》本身朦胧诗的特点,学生透过表面理解内涵难度较大,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来帮助学生走进诗境、体会诗情、领会诗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雨巷》是一首朦胧诗,感情不好把握,诗歌不易读懂。而“意象”正是把握诗歌感情的关键所在,所以讲授环节的重点内容,一是朗读,一是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结。在这两个环节中,尤其要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走入诗境。
在朗读阶段的最后,插入音频朗诵,因为开头插入往往会干扰学生自己的理解。学生读后再播放名家朗诵,形成对比,既能提高朗诵水平,又能加深理解。初读进入佳境后,在学生朗诵展示阶段,播放背景音乐,辅助朗诵,帮助学生在绝美的曲调中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在品味意蕴这个环节,展示意象图片,能让学生真切认识各种意象的外形特点,以便更好把握他们的寓意。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自由朗诵课文
PPT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
整体感知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
聆听丁建华配乐朗诵《雨巷》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
?
再次听配乐朗诵,提出问题: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点拨音韵、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朗读,评价,交流,回答问题。
PPT展示问题提示及学生答案总结。
?
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提出问题: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自由朗读,两位学生配乐对比朗读,与配乐朗诵对比感知。
多媒体配乐,丁建华配乐朗诵。
品读想象
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学生绘出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描述出来。小组互评。
投影仪展示学生画作,请学生描述诗歌中的你最感兴趣的一种意象。小组互评,师生互评,展示意象图片及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
雨巷.ppt
?
深入探究
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姑娘 —少女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 、?梦—雾”等意象的比较分析。
①课件展示各类意象对比的图片。②课件展示运用这些意象的古代诗句。③播放电视散文朗诵《雨巷》
?
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自由朗读。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展示“多家之言”。
比较朗诵
在诵读中实现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把握,提高朗诵能力。
在充分揣摩诗境,聆听了经典朗诵之后,学生配乐朗诵诗歌,小组间比赛,展示学生朗诵成果。
学生诵读成果展示,师生互评。朗诵评价量规。
名家朗诵对比评价。
丁建华朗诵.MP3
背景音乐?江涛《雨巷》.mp3
?
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学生写作,展示。
配乐。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特色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诗歌教学,诗画不分,融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方为真正的欣赏。
特色2: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角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善用启发,以学生绘画的方式测评他们的理解,化虚为实。既牵引着学生的一颗好奇心去求索,又培养了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
特色3:善于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特色4:以“读”贯穿整堂课,在“读”中完成对音乐美、情感美、意蕴美、思想美的感知和理解,层次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