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2节 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1. 认识弹力及产生条件。
2.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知道不同类别的弹簧测力计。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并准确读数 。
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撑杆起跳靠的是什么力,你知道吗?
知识点一:弹力
用力分别压弹簧、压海绵、揉面团、捏面包;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
恢复到原来形状
没有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
这种形变称范性形变。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弹力的定义:
2.产生的条件:
3.弹力的方向:
a.接触 b.弹性形变
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方向相反。
4.弹力的种类:
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
辨析:下图中哪些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
可见:压力、推力、拉力都属于弹力,弹力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
练习:如图所示,物体放置在竖直的弹簧上,画出物体所受弹力F的示意图。
F支
探究活动: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物体形变的大小与所受的外力有关,受到的外力越大,产生的形变越大。
现象:
结论:
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弹簧
指针
挂钩
刻度盘
3.基本构造:
转换法——力的大小看不见,转换为弹簧长度的变化。
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
2.测量原理:
1.思想方法:
4.作用:
测量力的大小
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握力计
弹簧秤
托盘称
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力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右侧弹簧测力计的
量 程: ;
分度值: ;
测量值: 。
0~5 N
0.2 N
2.4 N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了解量程
明确分度值
调零
测量
读数
待测力的大小在量程之内
指针与零刻度线对齐
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所测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靠在刻度盘上
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记录时写上单位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钩码
知识点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实验步骤:
1. 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明确其量程以及分度值。
2. 认真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若未对齐,将指针调至零刻度线上。
3. 把钩码悬挂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出钩码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数值。
4.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自行设计的表格中。
5. 重复上述实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练习:
1.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① 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 。
② 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
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 。
2.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
使用时注意:看、调、测、读四个环节。
交流讨论:
1.若将钩码换成物理教科书,怎样测量书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首先,依然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确保量程足够测量书的拉力。然后,像悬挂钩码一样,将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勾住教科书,平稳提起,使教科书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书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2.怎样粗略地测量一根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准备一个逐渐增加重量的物体,比如砝码。将棉线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逐渐增加重量的物体,每次增加少量重量,直到棉线断裂前的那一刻,此时物体的重量即为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近似值。
3.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关系?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互相拉时,它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是相等的。
一、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使用时注意:看、调、测、读四个环节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构造: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
使用步骤
1.一物体挂于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该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力大小为_______。
0.2N
0~5N
3.4N
2.若要准确测量一个大小约为10N的力,下列规格的弹簧测力计中最合适的是( )
A.量程0-5N,分度值0.1N
B.量程0-10N,分度值0.2N
C.量程0-15N,分度值0.1N
D.量程0-20N,分度值0.2N
C
3.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弹簧对手的拉力
B.手对弹簧的拉力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C
4.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N
B.2N
C.4N
D.8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