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林语堂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学习目标:1、掌握吟诵诗词的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能抓住关键词,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3、感悟、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蓑 suō 料峭qiào 萧瑟sè 根据你对本词的理解,诵读此词,尝试读出情感。
1、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情感。
2、揣摩,自读——组内试读——组内点评指正。
3、你们觉得哪些字的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初步感知:请大家对你的初步理解进行再加工,自由诵读,读出情感。
——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牛毛细雨还是倾盆大雨?你理解的雨势如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探究文本: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苏轼喝没喝酒,为何喝酒?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苏轼的人生态度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生命的事一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
——林语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姓名
林燕忠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
单位
文登南海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一篇代表作。苏轼,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虽生活坎坷,但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定风波》一词正是他这种独特思想的最好诠释,这种思想,正值得我们研究,使起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让我们分明看到了残酷的生活中傲然挺立的苏轼,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苏轼,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健康的信息,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本词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本节课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设置具有导向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入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通过高一的积累和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自主学习方面,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关键句,关键字来主动体验、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自主地充满热情地获得知识,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对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产生积极的认知,达到陶冶情操的情感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也实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吟诵诗词的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能抓住关键词,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3、感悟、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PPT投影。
一、课前氛围营造及课堂导入
课间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营造氛围。
二、鉴赏品味,探究情感
(一)【课件投影】鉴赏词的上阙,抒情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将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件投影】苏轼路途遇雨,由这么一件小事情,而写出了有如此深意的诗作,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四)【课件投影】带上你的情感再次吟诵词作。上阙——风雨中,踏雨吟啸,一怀坦然从容。?下阙——风雨后,蓦然回首,一片云淡风清
三、拓展探究,品文悟人
【课件投影】让我们走近苏轼与其对话,去感受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课间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营造氛围。
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无意的受到古曲意境的感染
PPT播放定风波.ppt
教师富有感情地导入
学生跟着老师、随着音乐默读、小声读
配乐——古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mp3
反复诵读,入情入境
老师范读
学生读出情感,完全是自己所悟,通过组内试读和小组点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意识得意加强,体会合作中的成长。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mp3
男女生各选择了一名代表读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自主探究,把握形象
教师提问:抒情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课件投影】定风波.ppt
教师提问:请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阙的内容
学生自己总结上阙内容,完成知识的整合
【课件投影】定风波.ppt
体悟情感,探究主旨
请同学们将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看谁描述富有文采,表达富有情感。
学生将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课件投影】定风波.ppt
提问: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学生举手表达交流
提问:“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再次品读,深化感悟
与学生一起诵读。
随着配乐再次诵读。
播放配乐高山流水.mp3
拓展探究,品文悟人
布置探究思考题
课后写随笔
【课件投影】定风波.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设置探究情境,挖掘探究点,是本节课的关键,本节课摒弃了传统的“肢解式”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避免将诗歌的情感弄得支离破碎,而是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设置具有导向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入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本节课以“诵读”作为体验的“红线”,贯穿整个课堂学习:由读创境、因读入境、由读生情、因读悟情,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思索,通过诵读,完成有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