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5课《断魂枪》(32张PPT)》(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5课《断魂枪》(32张PPT)》(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8 19:0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断魂枪 老舍
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5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断魂枪》丰富的思想内涵,探讨主人公的人格品质、价值追求。
2、透视作品体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增进对历史、社会的了解,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平市立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效劝学所劝学,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山东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背景介绍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沙子龙由风云一时走向失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很清楚的,而对落后民族“历史性的沉沦”,应该振奋起来,如果像沙子龙那样止于失落,我们就要永远被时代抛弃。沙子龙的悲剧,是作者为我们敲起的警钟。近现代是中国人现代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主义时代,老舍的忧患意识,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命运的充分体现。
作品主要情节:
沙子龙的枪法决不再传。徒弟们来讨教,沙子龙用说句笑话的方法敷衍过去,甚至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孙老头与王三胜的较量,失败了的王三胜想用师傅的能力威望慑服对方.就引着孙老头来拜会沙子龙。但是不管怎么说,沙子龙就是无动于衷,决心彻底埋葬昔日的辉煌。他不想耍耍小威风,逞一时的意气。因为他非常清楚,“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并思考:
故事情节发展的典型环境
(时代背景)是什么? 典型环境:
清末
列强入侵
古老中国的传统文明受到资本主义狂风的强烈震撼
时代碰撞,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占上风
典型人物:沙子龙
试分析沙子龙的形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坚决不传五虎断魂枪的人
断魂枪:
枪之“魂”在哪?
在大漠长河荒林野店马队驼铃的江湖之中
古老中国的传统文明之中 坚决不传:
1、为何不传?
清醒的智者
无人可传
2、在理智上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在精神上他真的放弃了吗?
生不逢时
执著孤傲
敛气守节
精神失落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说明古老的文明遭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以刀枪棍棒为代表的国术,面对强大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身怀绝技的沙子龙一方面是对往昔神枪的威风把面的留恋,一方面又在痛苦与无奈中将镖局改成客栈,并执意不传“断魂枪”。小说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社会大的变革年代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点的焦灼困境,揭示出当时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一时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的孤寂与悲凉。这一丰厚而沉重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一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作者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主旨何在?
老舍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沙子龙在时代风潮面前,抱残守缺、自甘沉沦、愚钝麻木,这种劣根性,当然是一种锢疾。有鉴于此,老舍是借沙子龙“断魂枪”的悲剧,唤醒国民,由此而警醒起来:一定要抛开“旧势力的重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
问题探究2.作者没有直接表现“五虎断魂枪”的神采,却描绘了两位陪衬人物的武艺,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作者先是写王三胜耍大刀。“一跺脚,刀横起,大红樱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手起风生,忽忽直响。”
接着,写千里寻师的孙老者。“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这个貌不惊人的老者打起拳来,却是身手不凡:“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
而在文章结尾处,沙子龙夜练断魂枪作者一笔带过。 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映衬烘托、以少胜多的方法。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写作过程中依据一种冰山原理。冰山露出水面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略去主体部分,却可以使之更能唤起人们的审视欲望,这也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比如,著名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对木兰从军出征的状况只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六句轻轻带过,即使这六句也没有正面写开战,而是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来侧面渲染。这首民歌,把木兰十年转战,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情景全然舍掉了;而对她出征之前在织布机前的叹息,在还乡之后“理云鬓”、“贴花黄”的种种小儿女情态却大加渲染。《木兰诗》中这种虚实处理的方法,其写作主旨是非常明确的,即作品中歌颂的不是须眉男子,而是在国家危亡之际,豪气不让须眉的一位巾帼英雄。
《断魂枪》先写王三胜及孙老者的高超武艺,也正是为了突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也即沙子龙的武艺非凡,暗示出人生命运感与历史沧桑感。3.作者没有直接表现“五虎断魂枪”的神采,却描绘了两位陪衬人物的武艺,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作者先是写王三胜耍大刀。
接着,写千里寻师的孙老者。
而在文章结尾处,沙子龙夜练断魂枪作者一笔带过。
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映衬烘托、以少胜多的方法。
《断魂枪》先写王三胜及孙老者的高超武艺,也正是为了突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也即沙子龙的武艺非凡,暗示出人生命运感与历史沧桑感。 4.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怎样?为什么? 当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人们祈告祖先与神灵不再有任何用,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挡不住不同面色人的雷烟火炮,因为他们的“枪口”还热着。连皇帝的头都能被杀,整个国家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而他的徒弟们依然满足于温饱,热衷于炫耀,所以尽管他在生活上对王三胜们有所援助,但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并不满意的,也无可奈何,于是对他们学武的要求要么回避要么拒绝,对外也不承认他们的师徒关系。 5.沙子龙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孙老者交手?始终不传“断魂枪”? 如果说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社会变迁的结果,那么他始终不与孙老者交手则更多的体现了他在这种社会变迁中的心境和人格特征。沙子龙面对巨大而急速的社会变迁,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一方面他对过去时代无限留恋、眷念、欣赏,另一方面他对时代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与清醒。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这样的沙子龙是决不会与任何高手比试的,自然也不会传授他视为人生精魂的断魂枪。 6.断魂枪蕴含什么?不仅是一种武艺,更是沙子龙英雄人生的的折射,见到他也就见到了二十年的出生入死,闯荡厮杀,记录着沙子龙的全部辉煌,又承载着他的全部价值——奋斗与追求,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可以说,断魂枪就是沙子龙本人,如此,断魂枪焉有传与他人之理?此为其一;
其二,即便从技艺的角度而言,此时的断魂枪无人可传,也无须传承。
7.在这个情节中,我们感受到沙子龙怎样的心境?面对巨大而急速的社会变迁,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一方面他对过去时代无限留恋、眷念、欣赏,另一方面他对时代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与清醒。品味语言
老舍是一代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北京方言口语化的叙述语言和幽默风格。其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一样,一定采取通俗的北京口语。这在《断魂枪》中有鲜明的体现。
A.肖像外貌 B.语言描写C.动作(武打)描写
例如:文章结尾处的语言分析。
“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作者用精确的语言,描写这些细节,然后以“不传!不传!”这样简炼传神的语言作结,体现出沙子龙斩钉截铁的态度。
?
人物的典型性:
理智地认清时代的发展,但精神上又对自己挚爱的东西有着无限的眷念。他的失落代表了那类在时代的碰撞中曾被历史赋予了极大价值的人的内心的失落。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白描
肖像:1、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眼睛,看看四围2、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没有筷子没有那么直顺。
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
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火香头3、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1、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 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动作: ——争强好胜、自视甚高 2、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 ——武艺高强,不甘示弱3、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
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决意告别武艺,但又恋恋不舍课堂拓展:
有人认为本文是对沙子龙保守心态的批判,其实在当今时代,许多传统的民族工艺、技艺濒临失传,其中可能存在诸多因素,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开一堂辩论课。)
课下作业
1、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品味沙子龙的内心世界。
2、对“课堂拓展”内容整理,补充,完成片断写作。
3、有人说这不是一篇武侠小说,你认为呢?(思考之后最好能成文)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