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语文课件:1.诗两首(2份打包)(我爱这土地27张PPT)(乡愁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语文课件:1.诗两首(2份打包)(我爱这土地27张PPT)(乡愁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8 19:16:14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1.我爱这土地艾 青义务教育教科书(RJ)九年级语文下册一、新课导入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我爱这土地艾青二、认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我爱这土地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预习检测我爱这土地背景材料: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又称“七·七”事变。自1937年4月开始,侵华日军军经常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军队挑衅,蓄谋制造大规模侵华战争寻找借口。同年7月7日,日军以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弹演习,深夜11时许,日军借口宛平县城发枪数响,使演习部队“混乱”。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宛平县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当即遭到中中国守军拒绝,正交涉间,日军突然向宛平县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我驻军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部)吉星文团,忍无可忍,奋起自卫,此即为卢沟桥事变。我爱这土地背景材料: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在“和平解决”无望情况下,蒋蒋介石于7月17日发表庐山讲话,宣布中国政府和军队准备自己抗战,7月20日日本撒去“不扩大方针”面纱,发动向中国全面战争。“七·七”事变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守军自卫反击,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我爱这土地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公元1937年12月13日,南京,这座已经“无抵抗的都市”沉没于血海之中。   13日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南京这座历史名都陷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初析全诗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五、合作探究我爱这土地 结构: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1.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战斗争。
“温柔的黎明”象征光明的斗争前景。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我爱这土地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4.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5.“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六、精读品析我爱这土地意象象征鸟土地河流黎明诗人自己祖国大地抗争精神解放区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明确诗中的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风满腔悲愤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七、拓展延伸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课 堂 小 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通过学习,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尽的主题.课件28张PPT。1.乡愁余光中义务教育教科书(RJ)九年级语文下册一、新课导入
有关乡愁的古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余光中乡 愁二、认识作者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 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 玉苦瓜》 、《灵河》、《石室之死》等。 三、预习检测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乡 愁 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  ●●  ●●  ●●  ●●  ●●  ●●  ●●  ●乡 愁 余光中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  ●●  ●●  ●●  ●●  ●●  ●●  ●●  ●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后来 ——-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现在 ——-国土分裂忧思绵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母子离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生离之愁家 愁死别之愁国 愁五、合作探究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里?
托物寄情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意象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六、精读品析《乡愁》这首诗的 结构美和 音乐美体现在 哪里呢?
(1)从整体结构上,美在整齐划一的结
构上。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美在从小到老的
时间顺序上。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
上。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构思特点七、拓展延伸深情朗读:
席慕蓉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