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语文课件: 9、 谈生命(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语文课件: 9、 谈生命(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8 20: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9、谈生命冰 心义务教育教科书(RJ)九年级语文下册一、新课导入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谈生命冰心 二、认识作者冰心(1923年于美国)。 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 冰心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时合影 三、预习检测挟卷 芳馨 怡悦 云翳惊骇 休憩
枭鸟 荫庇xié yí yìxīn hàiyìn bìxiāoqì骄奢 绯红
朔方 一泻千里这些词语你会吗?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浏览全文,感知结构
全文只有一段,但思路清晰,根据你的理解把本文分为四层,并说明理由。第一层:(第一句话)这是文章的领起句。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应该独立成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颗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最后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五、合作探究
1、本文都把生命比做什么?
2、“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
3、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树,比做水?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
思考题:谈生命最能表达课文主题的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
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
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
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
相伴相随。六、精读品析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主题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 意志和豁达乐观的 精神。七、拓展延伸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你相信有来生吗? 那么,我 们该如何 面对生 活?特别是面对痛苦? 想像和联想1、作者把生命比做水和树,你呢?2、是否能联想到某些名 句 来加深感悟吗?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 爱因斯坦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