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2 17: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 )
A.缉拿烟贩 B.没收鸦片 C.虎门销烟 D.对英作战
2.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英《虎门条约》规定:“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各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该管事官亦即藉(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英国通过该条款获得了( )
A.协定关税权 B.军舰在长江自由航行的特权
C.领事裁判权 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4.2023年10月18日到29日,“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在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铜像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兽首流失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对下图圆明园遗址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期间
B.是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史料
C.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见证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6.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7.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体现这一“情愫”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公正 D.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1851年,一场规模空前、震撼中外的农民起义爆发。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英鸦片战争的进程 B.火烧圆明园的影响
C.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D.义和团运动的结果
10.《复兴之路》解说词提到:“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新的气象”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1.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发起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和经济技术的运动。这场运动( )
A.挽救了清王朝统治 B.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
C.推动了早期近代化 D.改变了封建政治制度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洋务运动在“自强”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下列属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织布局
13.吴玉章老人在自己时候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对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一豪言壮语践行于( )
A.鸦片战争 B.黄海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5.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列强的侵略由沿海向腹地推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学习西方逐步推动沿海的发展
16.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 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二、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明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1)以上材料表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该运动前期和后期的口号分别是什么?
(3)请列举出该运动中创办的两个军事工业。
(4)该运动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18.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他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摘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战争”的入侵国家。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它”体现了中国哪一阶级的反抗斗争?结合所学,请举一例说明“它”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材料三中“责难朝鲜”发生于哪一年?“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
(4)请简要说明材料四中其中一位英雄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19.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西方列强肆意侵略留下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书写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包藏祸心英吉利,七万里外轮船至。互市高楼鬼岛连,挟山奇货通天智。洋烟流毒剧堪哀,茶药曷换洋米来。
——林昌彝《广州采风杂感》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包藏祸心英吉利,七万里外轮船至”指的是哪一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爆发于哪一年?这场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材料二: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雨果称它为“世界奇迹”,两个历史的“罪人”把它焚毁,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2)材料二中的两个“罪人”指的是哪两个国家?圆明园焚毁于哪次战争?
材料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3)材料三出自什么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的颁布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场运动密切相关?该运动后期又写出了哪一文件?
三、论述题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带领庞大的船队遍历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东海岸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沿途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清朝前期,实行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交交流,导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权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客观上促使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开放与交流”角度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及所学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使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北京条约》,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清王朝签订了《马关条约》,排除C项;1901年清王朝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各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该管事官亦即藉(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C项正确;
协定关税权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
军舰在长江自由航行的特权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B项;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是《虎门条约》规定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排除D项;
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A.鸦片战争时间为1840年6月-1842年8月,与题干无关,排除。
B.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一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可知这些文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劫掠出国的,符合题意,
C.中法战争战争时间为1883-1885年,与题干无关,排除,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1901年,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群众自发反抗外来侵略,说明当时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于9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强调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不是官军的抵抗,排除C项;1842年《南京条约》已经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大同社会,这显然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与“洪秀全”不符,排除C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据题干的“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和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粮食外,其余的所有收获物都要上交给国库,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际上限制了农民对剩余农产品的支配权,降低了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的可能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分配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对西方侵略的抵制措施或政策,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在理论上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社会的复杂性,这种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实践中很难实现,更谈不上实现社会公正,排除C项;从题干中可看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分配方式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对剩余农产品的所有权,这与农民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的愿望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1851年,一场规模空前、震撼中外的农民起义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英鸦片战争的进程,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火烧圆明园,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可见,“新的气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发起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项正确;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并未挽救了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说法错误,洋务运动以引进器物为主,并未唤醒民众救亡意识,排除B项;改变了封建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C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均为民用企业,排除ABD项;
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A.《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B.《北京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符合题意。D.《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排除。故选:C。
14.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B项正确;
鸦片战争由英国发动,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D项。
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B正确;
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表述错误,排除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排除D。
故选:B。
16.答案:D
解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在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平等条约中都有体现,只是程度不同,不是最本质的区别。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这也是《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原因所在。故选:D。
17.答案:(1)洋务运动;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2)自强、求富
(3)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解析:
18.答案:(1)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农民阶级;抗击华尔洋枪队
(3)1894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4)事迹: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精神: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19.答案:(1)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南京条约》
(2)英国、法国(只要答出英法两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解析:
20.答案:示例: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中国历史,开放与交流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便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一个辉煌篇章。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然而,到了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的稳定,但却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与闭塞。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中国错失了学习先进文化和科技的机会,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鸦片战争后,中国虽然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但也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但它也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摆脱封闭状态,重新走向开放与交流的道路。
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解析: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开放与交流”角度拟定观点为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如下:纵观中国历史,开放与交流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便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一个辉煌篇章。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的繁荣与进步。然而,到了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的稳定,但却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与闭塞。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中国错失了学习先进文化和科技的机会,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后,中国虽然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但也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但它也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摆脱封闭状态,重新走向开放与交流的道路。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