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临考冲刺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长度分别为2,7,x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值可以是( )
A.4 B.5 C.6 D.9
3.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A.1,2,3 B. , , C.5,7,11 D.6,8,10
4.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该作法的依据是( )
A.SSS B.SAS C.ASA D.AAS
5.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B.若a=b,则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作∠AOB的平分线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5,-2)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为( )
A.(﹣5,﹣2) B.(5,2)
C.(﹣5,2) D.(﹣2,5)
7.如图,在中,,,直角的顶点P是中点,、分别交、于点E、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②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④.上述结论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甲、乙两人登山,登山过程中,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y(米)与登山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乙提速后,乙的登山速度是甲登山速度的3倍,并先到达山顶.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甲登山的速度是每分钟10米;②乙在A地时距地面的高度b为30米;③乙登山分钟时追上甲;④登山时间为4分钟、9分钟、13分钟时,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差为50米.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不等式 的整数解是1,2,3,4.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0.如图,C为线段BE上一动点 不与点B,E重合 ,在BE同侧分别作等边ABC和等边CDE、BD与AE交于点P,BD与AC交于点M,AE与CD交于点N,连结MN.以下四个结论:①CM=CN;②∠APB=60°;③PA+PC=PB;④PC平分∠BPE;恒成立的结论有(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若点A的坐标是,则它到y轴的距离是 .
12.教室里,从前面数第8行第3位的学生位置记作,则坐在第3行第8位的学生位置可表示为 .
13.如果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的取值范围是 .
14.已知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则m的值为 .
15.在R△ABC中,∠C = 90°,BC = 8 cm,AC = 6 cm,在射线BC上有一动点D从点B出发,以2 cm/s的速度匀速运动,若点D运动(S)时,以点A,D,B为顶点的三角形恰为等腰三角形,则所用时间t为 s.
16.在Rt△ABC中,∠C=90°,AC=15cm,BC=8cm,AX⊥AC于A,P、Q两点分别在边AC和射线AX上移动.当PQ=AB,AP= 时,△ABC和△APQ全等.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66分)
17.如图,AB=DC,AC=DB,AC和BD相交于点O.
(1)求证:△ABC≌△DCB;
(2)求证:∠ABD=∠DCA.
18.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格点三角形(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的三角形)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4,7),(﹣1,5).
⑴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平面内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⑵请画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A1B1C1;
⑶直接写出点B1的坐标.
19.小东从 地出发以某一速度向 地走去,同时小明从 地出发以另一速度向 地走去, , 分别表示小东、小明离 地的距离 与所用时间 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试用文字说明交点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求 与 的函数关系式;
(3)求小明到达 地所需的时间.
20.如图,地面上放着一个小凳子,点 距离墙面 ,在图①中,一根细长的木杆一端与墙角重合,木杆靠在点 处, .在图②中,木杆的一端与点 重合,另一端靠在墙上点 处.
(1)求小凳子的高度;
(2)若 ,木杆的长度比 长 ,求木杆的长度和小凳子坐板的宽 .
21.如图,△ABC中,∠C=90°,AB=10cm,BC=6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问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2)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C→B→A→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22.如图,在Rt△ABC中,AB=8,BC=6,点D从B点出发,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射线MP⊥射线CB且BM=10,点Q从M点出发,沿射线MP方向以每秒a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已知D、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2时,△DMQ是等腰三角形,求a的值.
(2)求t为何值时,△DCA为等腰三角形.
(3)是否存在a,使得△DMQ与△ABC全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由.
23.如图,在下列带有坐标系的网格中,△ABC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3,3),B(﹣4,﹣2),C(0,﹣1).
(1)直接写出△ABC的面积为 ;
(2)画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的△DEC(点D与点A对应,点E与点B对应),点E的坐标为 ;
(3)用无刻度的直尺,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①作出△ABC的高线AF
②在边BC上确定一点P,使得∠CAP=4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临考冲刺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B、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D、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据此逐一判断即可.
2.长度分别为2,7,x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值可以是( )
A.4 B.5 C.6 D.9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7-2<x<7+2,即5<x<9.
因此,本题的第三边应满足5<x<9,把各项代入不等式符合的即为答案.
4,5,9都不符合不等式5<x<9,只有6符合不等式,
故答案为:C.
【分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据此求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即可一一判断得出答案.
3.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A.1,2,3 B. , , C.5,7,11 D.6,8,10
【答案】D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解答】解:A.12+22=5≠32,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52+72≠112,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62+82=102,符合题意,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即可。
4.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该作法的依据是( )
A.SSS B.SAS C.ASA D.AAS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解析】【解答】解:如图
解:连接BC,AC,
由作图知:在△OAC和△OBC中,
∴△OAC≌△OBC(SSS),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易知:OB=OA,BC=AC,OC=OC,因此符合SSS的条件.
5.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B.若a=b,则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作∠AOB的平分线
【答案】D
【知识点】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概念
【解析】【解答】A.语句完整,判断出只有一个交点,故该选项是命题,不符合题意,
B.语句完整,判断出a2=b2,故该选项是命题,不符合题意,
C.语句完整,判断出两个角不相等,故该选项是命题,不符合题意,
D. 没有做出任何判断,不是命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命题的概念逐一判断即可.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5,-2)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为( )
A.(﹣5,﹣2) B.(5,2)
C.(﹣5,2) D.(﹣2,5)
【答案】A
【知识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解析】【解答】解:点A(5,-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5,-2).
故答案为:A
【分析】直接利用“若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则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得出答案即可.
7.如图,在中,,,直角的顶点P是中点,、分别交、于点E、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②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④.上述结论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P是的中点,,
∴,,
∴,,
∵,
∴,
∴,
在和中,
,
∴,
∴,故①符合题意;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②符合题意;
∵,
∴,
∴,故③符合题意;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随着点E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当点E为的中点时,,
在其它位置时,故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③
故选:C.
【分析】
在和中,根据,,,推出,所以①符合题意;根据①得出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②符合题意;③根据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得:,利用割补法得出:,所以③符合题意;④随着点E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当点E为的中点时,,在其它位置时,所以④不符合题意.
8.甲、乙两人登山,登山过程中,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y(米)与登山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乙提速后,乙的登山速度是甲登山速度的3倍,并先到达山顶.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甲登山的速度是每分钟10米;②乙在A地时距地面的高度b为30米;③乙登山分钟时追上甲;④登山时间为4分钟、9分钟、13分钟时,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差为50米.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解:甲登山上升的速度是 (米/分钟),
乙提速后的速度为: (米/分钟),
,
,
故①②符合题意;
设甲登山全程中,距地面的高度y(米)与登山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 ,解得 ,
∴函数关系式为 .
同理求得 段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 ,
当 时,解得: ,
∴乙登山 分钟时追上甲,故③不符合题意;
当 时,解得: ;
当 时,解得: ;
当 时,解得: .
故登山4分钟、9分钟或15分钟时,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差为50米.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速度等于高度除以时间可得出甲登山上升的速度,根据高度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得出乙提速后的速度,根据函数图象和题意得出甲、乙登山全程中,距地面的高度y(米)与登山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图象和题意得出登山多长时间时,甲、乙在距地面的高度差。
9.不等式 的整数解是1,2,3,4.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解析】【解答】解:
显然:
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
不等式没有正整数解,不符合题意,
当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不等式 的整数解是1,2,3,4,
由①得:
由②得: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故答案为:A.
【分析】当a>0时,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此时不等式组没有正整数解;当a<0时,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结合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可得0<≤1、4≤<5,联立可得a的范围.
10.如图,C为线段BE上一动点 不与点B,E重合 ,在BE同侧分别作等边ABC和等边CDE、BD与AE交于点P,BD与AC交于点M,AE与CD交于点N,连结MN.以下四个结论:①CM=CN;②∠APB=60°;③PA+PC=PB;④PC平分∠BPE;恒成立的结论有(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和△CDE是等边三角形
∴AC=BC,CD=CE,∠BCA=∠ACD=∠DCE
∴∠BCD=∠ACE
∴△ACE≌△BCD
∴∠MBC=∠NAC
∵AC=BC,∠BCM=∠CAN
∴△MBC≌△MBC
∴CM=CN,故①符合题意
△MBC和△AMP中
∵∠MBC=∠PAM,∠BMC=∠PMA
∴∠BCM=∠APM即∠APB=60°,故②符合题意
如图,在BP上截取PG=PC
∵BC=BA,PC=PG,∠CBM=∠CAN
∴△BGC≌△APC
∴BG=AP,∠BCG=∠ACP
∵∠BCG+∠GCM=60°,∠ACP+∠PCN=60°
∴∠GCM=∠PCN
∴∠GCM+∠ACP=60°
∴△PGC是等边三角形
∴PC=PG
∴PA+PC=PB,故③符合题意
由②有∠APB=60°,
∴∠BPE=120°,
∴∠DPE=∠DCE=60°
∴D,P,C,E四点共圆,
∴∠PCD=∠PED,∠PDC=∠PEC,
∵∠PED+∠PEC=60°,
∴∠PCD+∠PDC=60°,
∴∠APC=60°,
∴∠CPE=∠AOC=60°,
∴PC平分∠BPE,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可证△ACE≌△BCD,可得∠MBC=∠NAC,然后证明△MBC≌△MBC,可得CM=CN,据此判断①;在△MBC和△AMP中由于∠MBC=∠PAM,∠BMC=∠PMA,可得∠BCM=∠APM,据此判断②;如图,在BP上截取PG=PC,连接GC,先求证△BGC≌△APC,然后证明△PGC是等边三角形,可得PC=PG,从而得出PA+PC=PB,据此判断③;利用已知结合已证,可得D,P,C,E四点共圆,可得∠PCD=∠PED,∠PDC=∠PEC,可求出∠CPE=∠AOC=60°,据此判断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若点A的坐标是,则它到y轴的距离是 .
【答案】2
【知识点】点的坐标
【解析】【解答】解:若点A的坐标是,则它到y轴的距离是,
故答案为:2.
【分析】根据点A的坐标是,求解即可。
12.教室里,从前面数第8行第3位的学生位置记作,则坐在第3行第8位的学生位置可表示为 .
【答案】(3,8)
【知识点】有序数对
【解析】【解答】解:∵从前面数第8行第3位的学生位置记作,
∴坐在第3行第8位的学生位置可表示为(3,8).
故答案为(3,8).
【分析】根据从前面数第8行第3位的学生位置记作,求解即可。
13.如果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知识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解析】【解答】解:∵正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 ,
解得 ,
故答案为: .
【分析】根据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可得,即可求出k的取值范围。
14.已知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则m的值为 .
【答案】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交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如图,
对于直线,
当时,,解得,即,,
当时,,即,
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
,即,
解得,
故答案为:.
【分析】先求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y轴的交点坐标,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再求出m的值即可。
15.在R△ABC中,∠C = 90°,BC = 8 cm,AC = 6 cm,在射线BC上有一动点D从点B出发,以2 cm/s的速度匀速运动,若点D运动(S)时,以点A,D,B为顶点的三角形恰为等腰三角形,则所用时间t为 s.
【答案】 ,5或8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①如图1,当AD=BD时,
在Rt△ACD中,
∵AD2=AC2+CD2,即BD2=(8-BD)2+62,
解得BD=(cm),
(秒);
②如图2,当AB=AD时,
在Rt△ABC中,
AB==10 ,
则t==2(秒);
③如图3,当AD=AB时,
当AD=AB时,BD=2BC=16,
∴t==8(秒);
故答案为: ,5或8 .
【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当AD=BD时,当AB=AD时,当AD=AB时,分别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BD的长,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时间即可.
16.在Rt△ABC中,∠C=90°,AC=15cm,BC=8cm,AX⊥AC于A,P、Q两点分别在边AC和射线AX上移动.当PQ=AB,AP= 时,△ABC和△APQ全等.
【答案】8cm或15cm
【知识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
【解析】【解答】解:①当P运动到AP=BC时,如图1所示:
在Rt△ABC和Rt△QPA中, ,
∴Rt△ABC≌Rt△QPA(HL),
即AP=BC=8cm;
②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如图2所示:
在Rt△ABC和Rt△PQA中,
,
∴Rt△ABC≌Rt△PQA(HL),
即AP=AC=15cm.
综上所述,AP的长度是8cm或15cm.
故答案为:8cm或15cm.
【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P运动到AP=BC时,如图1所示:②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如图2所示:利用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别解答即可.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66分)
17.如图,AB=DC,AC=DB,AC和BD相交于点O.
(1)求证:△ABC≌△DCB;
(2)求证:∠ABD=∠DCA.
【答案】(1)证明:在△ABC和△DCB中,
,
∴△ABC≌△DCB(SSS)
(2)证明:∵△ABC≌△DCB,
∴∠ABC=∠DCB,∠ACB=∠DBC,
∴∠ABD=∠DC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解析】【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得AB=DC,AC=BD,BC=CB,然后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进行证明;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DCB,∠ACB=∠DBC,然后根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证明.
18.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格点三角形(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的三角形)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4,7),(﹣1,5).
⑴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平面内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⑵请画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A1B1C1;
⑶直接写出点B1的坐标.
【答案】;B1(2,3)
【知识点】作图﹣轴对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解析】【分析】(1)根据A、C两点坐标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即可;
(2)分别作出A、B、C的对应点的取值即可;
(3)根据B1的位置写出坐标即可。
19.小东从 地出发以某一速度向 地走去,同时小明从 地出发以另一速度向 地走去, , 分别表示小东、小明离 地的距离 与所用时间 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试用文字说明交点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求 与 的函数关系式;
(3)求小明到达 地所需的时间.
【答案】(1)解:交点 表示小东和小明出发2.5小时在距离 地 处相遇.
(2)解:设 与 的函数关系式为 ( , 为常数,且 ),因为函数图象经过点 , ,所以 ,① ,②解得
所以 与 的函数关系式为 .
(3)解:小明的速度为 ,小明到达 地所需的时间为 .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相遇问题可知点P表示两人相遇;
(2) 设 与 的函数关系式为 ( , 为常数,且 ), 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答即可;(3)根据点P的坐标求出小明的速度,然后根据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计算即可得解。
20.如图,地面上放着一个小凳子,点 距离墙面 ,在图①中,一根细长的木杆一端与墙角重合,木杆靠在点 处, .在图②中,木杆的一端与点 重合,另一端靠在墙上点 处.
(1)求小凳子的高度;
(2)若 ,木杆的长度比 长 ,求木杆的长度和小凳子坐板的宽 .
【答案】(1)解:如图①,过 作 垂直于墙面,垂足于点 ,
根据题意可得: ,
在 中,
,
即凳子的高度为 ;
(2)解:如图②,延长 交墙面于点 ,可得 ,
设 ,则 , , ,
在 中, ,
,
,
.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解析】【分析】(1)过 作 垂直于墙面,垂足于点 ,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2)延长BA交墙面于点N,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21.如图,△ABC中,∠C=90°,AB=10cm,BC=6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问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2)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C→B→A→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答案】(1)解:若P在边AC上时,BC=CP=6cm,
此时用的时间为6s,△BCP为等腰三角形;
若P在AB边上时,有两种情况:
①若使BP=CB=6cm,此时AP=4cm,P运动的路程为12cm,
所以用的时间为12s,故t=12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②若CP=BC=6cm,如图,过C作斜边AB的高,
∵S△ABC=AB×CH=AC×BC,
解得CH=4.8cm,
BH==3.6cm,
∴BP=2BH=7.2cm,
所以P运动的路程为18﹣7.2=10.8cm,
∴t的时间为10.8s,△BCP为等腰三角形;
③若BP=CP时,则∠PCB=∠PBC,
∵∠ACP+∠BCP=90°,∠PBC+∠CAP=90°,∴∠ACP=∠CAP,∴PA=PC
∴PA=PB=5cm
∴P的路程为13cm,所以时间为13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t=6s或13s或12s或 10.8s 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2)解:当P点在AC上,Q在AB上,则AP=8﹣t,AQ=16﹣2t,
∵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8﹣t+16﹣2t=12,∴t=4;
当P点在AB上,Q在AC上,则AP=t﹣8,AQ=2t﹣16,
∵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t﹣8+2t﹣16=12,
∴t=12,
∴当t为4或12秒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分析】(1)①当P点在AC上,可知PC=BC, 根据速度公式求时间t即可; ②当P点在AB上时,分三种情况讨论,若BP= CB,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P的长度,再求出点P运动的距离,再根据速度公式求时间;若CP= BC,此时过C作斜边AB的高,根据面积法求得高,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BH的长,则可得出BP的长,然后求出P的运动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时间; 若BP= CP,根据余角的性质求出 ∠ACP=∠CAP, 则知PA= PC,则可得到PA= PB,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时间;
(2)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当P点在AC上, Q在AB上时,先把AP和AQ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根据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建立关于t的方程求解;当P点在AB上, Q在AC上时,先把AP和AQ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根据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建立关于t的方程求解即可.
22.如图,在Rt△ABC中,AB=8,BC=6,点D从B点出发,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射线MP⊥射线CB且BM=10,点Q从M点出发,沿射线MP方向以每秒a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已知D、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2时,△DMQ是等腰三角形,求a的值.
(2)求t为何值时,△DCA为等腰三角形.
(3)是否存在a,使得△DMQ与△ABC全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由.
【答案】(1)解:当t=2时,DB=6,
∵BM=10,
∴DM=4,
∵△DMQ是等腰三角形,∠DMQ=90°,
∴DM=MQ,即4=2a,
解得,a=2;
(2)解:①当AC=AD时,△DCA为等腰三角形,
∵AB⊥CD,
∴BD=BC=6,
∴t=2;
②由勾股定理得,AC= =10,
当AC=CD=10时,△DCA为等腰三角形,
∵BC=6,
∴BD=4,
∴t= ;
③当AD=CD=6+3t时,△DCA为等腰三角形,
∵∠ABD=90°,
∴AB2+BD2=AD2,即82+(3t)2=(6+3t)2,
解得,t= ,
综上所述:t=2或 或 时,△DCA为等腰三角形
(3)解:当△DMQ与△ABC全等时,a=9或1或6或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3)当△DMQ与△ABC全等,
①△DMQ≌△ABC,
∴MQ=BC=6,DM=AB=8,
∵BM=10,
∴BD=2或BD=18,
∴t= 或t=6,
∴a=9或a=1;
②△DMQ≌△CBA,
∴DM=BC=6,MQ=AB=8,
∴BD=4或16,
∴t= 或 ,
∴a=6或 ,
综上所述:当△DMQ与△ABC全等时,a=9或1或6或 .
【分析】(1)当t=2时,MQ=2a,DB=6,可得DM=BM-BD=4, 由于△DMQ是等腰三角形 ,可得DM=MQ,据此建立关于a方程,求解即可;
(2)分三种情况:①当AC=AD时 , ②当AC=CD时 , ③当AD=CD ,据此分别解答即可;
(3)分两种情况:①△DMQ≌△ABC,②△DMQ≌△CB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分别解答即可.
23.如图,在下列带有坐标系的网格中,△ABC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3,3),B(﹣4,﹣2),C(0,﹣1).
(1)直接写出△ABC的面积为 ;
(2)画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的△DEC(点D与点A对应,点E与点B对应),点E的坐标为 ;
(3)用无刻度的直尺,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①作出△ABC的高线AF
②在边BC上确定一点P,使得∠CAP=45°.
【答案】(1)
(2)(4,-2)
(3)解:①根据勾股定理AB= ,过C向左5格向上1格作CH= ,则CH⊥AB, 根据勾股定理AC= ,过B向右4格,向上3格作BI ,CH与BI交于G,则BI⊥AC,则点G为垂心,过A作射线AG交BC于F,则AF为所求,
AF为△ABC的高;
②根据AC= ,过C先下3格,向左4格,作CR= ,连结AR交BC于P,则RC⊥AC,RC=AC,
∴△ACR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RAC=∠ARC=45°,
则∠CAP=45°,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作图﹣轴对称;等腰直角三角形;尺规作图-垂线
【解析】【解答】解:(1)S△ABC=4×5- 12 ×1×5- 12 ×3×4- 12 ×1×4=20- 52 -6-2=
故答案为: ;
(2)∵A(﹣3,3),B(﹣4,﹣2),C(0,﹣1).△ABC关于y轴的对称的△DEC,
∴点D(3,3),点E(4,-2),
描点D、E,连结CD,DE,EC,
则△DEC为△ABC关于y轴对称的三角形,
故答案为:(4,-2);
【分析】(1)用△ABC外接矩形的面积分别减去周围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式进行计算;
(2)利用方格纸的特点及轴对称的性质分别找出点A、B、C关于y轴的对称点D、E、C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可得△DEC,由图形可得点E的坐标;
(3)①根据高线的作法进行作图;
②由勾股定理求出AC,过C先下3格,向左4格,作CR=5,连结AR交BC于P,则RC⊥AC,RC=AC,此时△ACR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CAP=45°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