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材分析
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讲述了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渐落。诸葛亮死后,蜀国朝政混乱,魏国乘机灭掉蜀国。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蜀汉”,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
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王,并让封王在各地掌握实权,他们昏庸贪婪,奢侈腐化堕落。晋惠帝统治期间,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混战十几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经历这场战乱,西晋逐渐衰落。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汉族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将他们掠卖为奴婢,长期实行奴役和剥削政策,西北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生存,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走的局潮。
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前后的联系,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学好本课对第18课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核心素养
通过史料分析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目标
(1)制作历史时间轴,梳理两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更迭情况,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结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方向、规模和民族;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北方民族内迁带来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西晋的短暂统—。
难点
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西晋的短暂统一,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西晋时期的历史,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八王之乱”是导致了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通过出示图片和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让学生认识到各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讲了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北方各族的内迁3个部分的内容。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然后布置自学任务,设置疑问,让学生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感受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在教学“北方各族的内迁”时,设置合作探究的学习问题:北游牧民族为什么会迁移 迁移后带来了哪些影响 让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进行汇报,教师适时出示内迁形势图,给予学生重点拨和引导。最后让学生总结本学知识,归概括本课的内容,锻炼学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魏、蜀、吴经过发展,到了后期,谁更具备统一的实力呢
生:司马氏掌权的魏国。
师:期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魏晋时期除汉族外,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这又是为什么 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分析史料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授新课
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出示材料。
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人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他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嚏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明确西晋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
学生学习后汇报,教师加以总结并绘制关系图和政权更替时间轴。
生:263牛,魏国灭蜀。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都城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过渡;西晋建立后是怎样统治的,这一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为何西晋会迅速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这一时期的夺权故事和三国结束西晋建立的时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2.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结合相关史事思考:西晋为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结果怎样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朝廷格外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给土地、给官职。
生2:世家大族缺乏治国的才于,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家族权势,生活上豪华奢侈,追求享乐。
(2)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晋惠帝昏庸无能。发生了“八王之乱”。请你结合教材讲一讲八王之乱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出示相应的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师出示材料。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次动乱历时16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颐、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西晋亡国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师;结合故事和资料,说一说八王之乱历经多少年 西晋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八王之乱后的社会表现如何
以下为学生交流预设。
生1: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衰落。
生2:316年西晋灭亡。
生3;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死亡或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
(3)师:除了“八王之乱”,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西晋灭亡
生:八王之乱进入尾声之际,成都出现了一个与西晋并立的成汉割据政权,标志着统一王朝开始分裂。北方民族在这一时期内迁,匈奴最终攻陷西晋都城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视频给予其直观感受,并利用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感受西晋统一的昙花一现。
3.北方各族的内迁
(1)出示几组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图片,感受其生活的状态。
同学背诵《敕勒歌》。
学生自由说说当时的生活情境。
(2)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内容,组内交流: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会迁移 迁移的路线是怎样的 迁移后带来哪些影响
以下为学生交流预设。
生1:西北的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生2: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生3:部分鲜卑人迁到辽河流域南部,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生4: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激起人民的反抗。
生5: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
……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教材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参考答案】迁移原因:西汉后期至南北朝时期,由于自然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引发巨大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北方游牧地区的游牧社会经济基础,加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在生活于此的人们连简单的社会再生产都难以为继的时候,就只能离开故土而迁徙他方,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迁移路线:略
迁移后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逐渐交融奠定了基础。
(3)师:从上述史实中,你有哪些认识
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表达。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的向往。
生2: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3:历史上各朝代前期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后期都处于动乱之中,并最终导致本朝灭亡。
……
教师总结: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建立王朝需要智慧,巩固王朝也需要智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自由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总结本课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八王之乱的史实以及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
你有何想表达的 这段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师生明确: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加强了联系。但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板书设计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原因:统治腐败,晋惠帝无力治理国家。
性质: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影响: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结果:西晋灭亡。
3.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氐、羌、匈奴、羯、鲜卑人等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灭亡的原因,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北方民族的内迁”时可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给予其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不要走过场,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补充资料
西晋的兴亡和各族内迁
西晋(266---31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于266年正式取代曹魏,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历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
317年3月,移镇江东的丞相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中原的西晋王朝宣告结束,东晋就此开始。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一个名为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丞相,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而在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为“晋”。西晋代魏后于279年发动晋灭吴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全国重新统一。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西晋乃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处于统一的时期。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远超帝王(如司马氏篡曹魏),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局面。晋武帝时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制、荫客制,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但当晋武帝一死,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再一次分裂。
西晋时期另一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东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以各种方式迁入中原地区,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五胡十六国时君主之一的石勒为例子)。由于迁人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混乱时期。
在人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个。
东汉时胡人偶有内附,魏晋时期胡人则大量内迁。由于晋廷的虚弱腐败和胡汉矛盾,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
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苻坚一度统一北方,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中惨败。
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璀、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北方,进人南北朝时期。
西晋灭亡的原因
司马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成功地篡夺了魏朝的政权。
在消灭了蜀国之后不久,司马昭也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晋朝。之后又出兵灭吴,三国归晋,天下重新一统。然而在司马炎死后不久,天下大乱,西晋灭亡,重新进入长达几百年的混战时期——南北朝。关于西晋灭亡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继承人太差、辅国大臣昏庸、八王之乱。历代王朝的灭亡首先是政治上出现问题,西晋也不例外:让一个白痴做了皇帝,王朝中央政府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了紊乱,这个国家想不完蛋也难。
西晋初期.由于平息了长期战乱,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出现了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晋武帝司马炎就以为天下大治了,于是朝野上下无不歌舞升平,出现了诸如石崇、王恺斗富的怪剧,就连武帝都参与其中,拿出皇宫的宝物支持王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很快,西晋初年的繁华变成了昙花一现。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武帝更是糊涂至极,不听诸位大臣的苦谏,选了个白痴儿子当太子。白痴儿子根本就驾驭不了各地分封的诸侯。到晋惠帝当政的时候,诸侯皇室成员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晋惠帝一方面重用外戚,一方面又分封皇室成员为独立性很强的诸侯。他死后,八王之乱接踵而来,天下刚刚恢复的一点元气就这样又在大战乱中损失殆尽。八王中最后所谓胜利者东海王司马越根本就没有能力抵御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特别是匈奴人刘渊,他参加过八王之乱,目睹晋朝的综合国力丧失殆尽,于是回去建立了汉国,轻松俘虏了西晋的两个皇帝,灭亡了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除了纵情声色贪图享乐,对国家没有责任心,品格还是比较宽容厚道的。如前代三国亡国之君刘禅、孙皓、曹奂,退位之后都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对直言敢谏的臣子,武帝虽不能采纳其言,却也不因对方当众驳自已的面子而恼羞成怒。太康三年,司马炎在南郊祭祀之后,随口问身边陪同的大臣刘毅:“朕可以与哪个汉朝皇帝相比 ”刘毅说:“可以和汉灵帝、桓帝相比。”众所周知,桓、灵二帝就是昏愦无能断送大汉江山的昏君。就连诸葛亮这样忠心的汉朝臣子也在出师表中提到:“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刘毅把一统天下、自诩英雄盖世的开国英主比成这两个昏君,司马炎自然非常震惊和诧异;但他也仅仅是震惊而已,没有像别的暴君大发雷霆杀掉刘毅,而是接着问:“怎么把朕与这两个昏君相比 ”刘毅回答说“桓灵二帝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人私门,以此言之,还不如桓、灵二帝。”司马炎闻言大笑:“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显然比两人强些。”由此可见司马炎的宽容。一个宽容的皇帝按理应该能成为守成毛主,但贪图享受和没有责任心这两个缺点抵消了他的优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昏愦荒唐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给自己的继承者留下一笔极难消化的政治遗产_—分封诸侯王。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27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诸侯王在王国里可以任免文武官员。他原以为这样有许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却忘记了当年汉高祖刘邦分封诸王,以后造成“七国之乱”的经验教训,从此种下了“八王之乱”祸根。
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之后,给外戚诸侯专权遥控朝廷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八王之乱”和皇后专权是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认为西晋灭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待数民族的策略失误,不应该让他们进人内地,人口繁衍太多难以控制。自汉魏以来,归降的羌人、胡人、鲜卑人多数分在塞内诸郡,深入内地,逐渐成为当地汉族百姓的祸患。御史郭钦曾经上建议晋武帝应讠趁平定吴国的余威,集结谋臣猛将把异族迁徙出塞内。这可是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可惜司马炎没有听从,在晋朝王室争斗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五胡乘机乱灭掉了西晋。二是因为西晋鉴于曹魏皇室孤立而灭亡的教训,大量分封同姓王,并且让他们拥有很大实权,原以为可以巩固中央政权,没想到反而造成国家权力分散。成为国家实力内斗内耗的主要力量,在内斗的过程中消耗了西晋王朝的国家元气。一个耗尽元气的国家貌似庞然大物,但就像腐朽的老树,受到外来的打击力量,一阵微风就轰然倒下了。
西晋时期,地主阶级势力庞大,他们有着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尤其他们一旦和某种政权势力取得密切联合,也就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到西晋时期,上层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权,其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取得了大地主阶级支持。当然,这种支持力量有时也意味着分裂,因为人们的政治利益往往是矛盾的。这也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缘起。
当然,综合以上所论,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即使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佐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也是能够控制政局的,也就是说西晋王朝肯定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直到统治阶级进一步腐朽和变质。然而,正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终于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迅速暴露和尖锐起来,这也就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步伐。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