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2 17: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赋》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王建《送薛蔓应举》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明《琵琶记》
科举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科举呢?
考取功名后,他们拥有哪些权利?最低一级的功名是秀才,除了享有免除自己的徭役赋税之外,见了地方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跪,只要对地方官拱手作揖即可,也可自称学生,称地方官为老师。秀才还可以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长靴,犯罪也不能直接对其用刑,必须上报州府批准。
举人那就更不得了,地位远高于秀才,个别优秀的可以直接当官,没有当官的也受人尊敬,成为一方名流,见到地方官不仅不用下跪,地方官还得给其赐座,与一县之县太爷平起平坐,一家人的赋税都可以被免除,除此之外,地方官府还需承担举人进京参加考试的一部分费用。
至于进士,那就已经是双脚踏入了官场,不仅不用交税,还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禄,他们一般都会被委派到各地主政,幸运的还可以留在京城做一个京官,正所谓“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考中进士之后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初读文本·了解内容
①腆(tiǎn) ②作揖(zuò yī) ③见教(jiàn jiào)④盘缠(pán chan) ⑤心窍(xīn qiào) ⑥星宿(xīng xiù)⑦桑梓(sāng zǐ) ⑧侥幸(jiǎo xìng)
⑨不省人事(bù xǐng rén shì)指昏迷过去,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⑩不由分说(bù yóu fēn shuō)不容人分辩解释。
啐(cuì) 避讳(bì huì) 绾头发(wǎn tóu fa)
侥幸(jiǎo xìng) 报帖(bào tiě)
带挈(dài qiè) 体统(tǐ tǒng) 行事(háng shì)
轩敞(xuān chǎng) 报帖(bào tiě) 拙病(zhuō bìng)
谨具贺仪(jǐn jù hè yí)一般用于晚辈向长辈表示敬意或下级向上级表示祝贺,恭敬地备办贺礼。
包裹(bāo guǒ) 诧异(chà yì) 衣襟(yī jīn)
课本P125预习②
“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课文中的范进在中举之后却疯了,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通读课文。
课本P132思考探究一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范进中举》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哪些事?请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中举前
(1~2)
中举后
(3~11)
屠户贺喜(1)
范进借钱(2)
范进发疯(3~5)
屠户治疯(6~9)
乡绅贺喜(10~11)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小说情节。
再读文本·分析人物
范进中举前后,周遭人对其态度变化巨大,请细读文本找出这些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周遭人指哪些人呢?
胡屠户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亲家母称呼
离开时的动作
现世宝P125-1
老爷、贤婿老爷P130
训斥 狗血喷头P126-2
恭维奉承、 讨好、千恩万谢P130
一副大肠、一瓶酒P125-1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P128-7
倒运P125-1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P130-9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P126-2
品貌又好、张府……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P130-9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P126-2
你家老太太P130-9
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P126-1
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P131-11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任意辱骂,轻蔑,粗俗,势利,吝啬,倨傲蛮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欺贫爱富,目中无人,尖酸刻薄;认为范进好高骛远。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虚伪,圆滑,自吹自擂,厚颜无耻,阿谀奉承,卑躬屈膝,前倨后恭,敬畏权势;庸俗自私,嗜钱如命。胡屠户是嫌贫爱富、唯利是图、趋炎附势、迷信无知的小市民(市侩)的代表。
中举前 中举后 人物形象
张乡绅
众邻居
素不相识
不闻不问
平磕了头;世先生、亲切的世弟兄;送银送房;
年谊世好,如至亲骨肉一般P130-10
漠不关心
冷漠无情
送蛋、送酒、送米、送鸡
飞奔去迎
抹、锤、扶、寻
热心相助,巴结讨好P128-130
虚伪肉麻、道貌岸然、善于拉拢、结党营私、攀附权贵。张乡绅是老奸巨猾的地方乡绅、官僚的代表。
众乡邻是麻木冷漠、趋炎附势、谄媚至极、嫌贫爱富的平民百姓的代表。
范进 中举前 中举后



地位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 胡屠户:送七八斤肉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
无盘缠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殷勤送礼、搬桌椅;胡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50两
现世宝、烂忠厚没用、尖嘴猴腮、癞虾蟆;被一口啐在脸上,骂得狗血喷头;
地位卑微,无人帮助、无人理会
胡屠户:才学高、天上文曲星、品貌好、贤婿老爷;
张乡绅:世先生、世弟兄、至亲骨肉,极力拉拢;
众乡邻:帮忙办事
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卖鸡换米煮粥
茅草棚
范进
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孤立无援,甘受屈辱,逆来顺受,畏惧、恭顺,唯唯诺诺,地位低下;猥琐、麻木; 中举后逢迎自如,世故圆滑。
范进是热衷科举、醉心功名、迂腐无能、可笑可悲的读书人(腐儒)代表。
三读文本·探究主旨
清朝科举制度
1. 童试:儒生
2. 岁试:秀才(县里每年一次)
3. 科试:举人(资格)(三年一次)
1. 乡试:举人(三年一次)(做官的资格)
2. 会试:贡士(次年二月)
资格考试
正式考试
院试
是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的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
殿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 。
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科举考试内容
由主考官亲自命题,以八股文的形式撰文。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科举考试内容
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那项羽,是一个力能拔山的盖世英雄,难道连一个破轮子都不能拿起来?况且破轮子自然会被人修理而恢复,又怎么能被项羽去拿呢? 拿完整的轮子都胜不了,何况是拿着破轮呢?
课本P125预习②
“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课文中的范进在中举之后却疯了,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通读课文。
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过龙门,彻底改变现状。但是,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又因为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生计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与否成了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其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
范进的个人因素。范进整整考了三十五年时间,屡试不第。但是一旦中举,功名到手,欣喜之情就难以自控,大喜大悲之中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后主持的第三场考试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试,其中就有当时已54岁的范进。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前后考了20余次。进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破毡帽,身穿又破又烂的麻布直裰,冻得哆哆缩缩。一贫如洗、穷困潦倒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将范进的答卷看了三遍,让他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紧接着范进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故事背景
课本P132思考探究一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厌恶、鄙视和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痛恨和无情批判。
在范进发疯时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当时的科举实况吗?
在进入内帘校阅之前,还需要经过外帘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其中誊录官统一抄写封好的墨卷作为副本,供考官评阅,由于用的是红笔,故又称朱卷。糊名誊录正是为了防止徇私舞弊。
随后试卷进入内帘,经历阅卷、搜落卷、录取、发榜四大环节。同考官将优秀试卷推荐给正副主考官,只有他们同时认可,才有可能被录取。为了防止遗漏人才,发榜前,主考官还会在没有被同考官录取的“落卷”中寻找优秀的试卷。确保考试公正,选拔人才。
——《探访中国科举博物馆 原来古人这样考试阅卷》来源:央广网2022-06-09
了解作者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其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变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吴敬梓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充分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最终成就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了解作品
《儒林外史》是清代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揭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社会恶习,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的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这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可怜可悲的形象,以及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思想上、品格上的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讽刺了世态炎凉,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旨
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中举后,高人一等,衣食有着落,远交近友,都要锦上再添花!
请以《范进中举》为灵感源泉,依据你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发挥你的艺术才能,绘制考场内外的科举众生相。
要求:人物像选用A4素描纸,可涂色,可配文解释。
拓展延伸
读书是为了
提高我们的认知,
开拓我们的思维,
打破固定思维,
认识自己,而后成为自己!
当我们仅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获取功名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读书所限制。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