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故乡
--鲁迅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生平著述很多,计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背景介绍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的景象,以及家乡人、事的情况。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基础知识
阴晦(yīn huì) 萧索(xiāo suǒ) 祭祀(jì sì)
伶俐(líng lì) 愕然(è rán)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xiào) 应酬(yìng chou) 世面(shì miàn)
惘然(wǎng rán) 隔膜(gé mó) 恣睢(zì suī)
猹(chá) 獾(huān) 潮汛(cháo xùn)
瑟(sè) 廿(niàn) 黛(dài)
--基础知识
【阴晦】阴沉,昏暗。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伶俐】机灵;灵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初读感悟
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
回乡时
回家时
二十多年前
在乡时
离乡时
离乡前两天
“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
母亲和“我”聊有关搬家的事
“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
“我”遭到杨二嫂的鄙夷、奚落
“我”和闰土重逢十余年的故乡
“我们”启程,离开故乡
在乡时
杨二嫂污蔑闰土藏碗碟
--初读感悟
按照文章行文的顺序,依据地点的转换,将这篇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用一个动词以“______故乡”的形式概括大意。
回故乡(1-5)
交代了回乡的时间、回乡的原因、回乡时看到的景物及产生的心情
在故乡(6-77)
按照时间顺序,写“我”见到母亲、杨二嫂和闰土。
离故乡(78-88)
写“我”和母亲在船上的谈话及“我”的感受。
--初读感悟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初读感悟
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变
--初读感悟
二十年的时间,“我”重回故乡。故乡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故乡之变
闰土之变
杨二嫂之变
“我”之变
--再读深思
快速阅读1—5段,思考一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再读深思
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再读深思
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再读深思
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分析部分语句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括号中的词语能否替代原词?
不可以。
“横着”,指不整齐,零零落落,横七竖八的样子;“躺着”,太一般,没有凌乱的意思。
“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生气”指有生命力。这里说的荒村死气沉沉,所以用“没有一些活气”来形容。
--分析部分语句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赶忙)出来了,接着便飞出(跑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括号中的词语能否替代原词?
不可以。
“迎着”形象地表达了母盼子归的急切心情,子未到,母已出来等候了;“赶忙”的意思是,子到,母才赶紧出来迎候。
“飞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天真活泼;“跑出”的感彩一般,没能表达出儿童急于知道“发生什么事”的心理。
--故乡之变
“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景色有什么不同?
儿时
现在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现在的故乡景色,引起了作者哪些情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起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故乡的环境,也反映了故乡人的生活是压抑的,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的,蕴含对“故乡”为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也为后文的其他变化营造了环境。面对故乡现在的景色,我的情感激荡起来,直接抒发情感“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起的故乡”,但是通过“我”的自我安慰,将之前激荡的情感平息下来,还引出下文“我这次是专为别的而来的”推动情节发展。可谓将议论、抒情与叙事融合为一体。
--故乡之变
--再读深思
再次阅读第6-77段,我再次见到的故人与记忆中的有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杨二嫂之变
“我”记忆中的杨二嫂与现在的杨二嫂有什么不同?
记忆中
现在
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老丑而瘦、势利、尖酸、尖刻、贪婪、自私、搬弄是非
--杨二嫂之变
思考:导致杨二嫂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作者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闰土之变
“我”记忆中的闰土与现在的闰土有什么不同?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闰土之变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把幸福的希望寄托给神灵
--闰土之变
思考:导致闰土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表面上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上
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
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闰土之变
闰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造成人民沉重的苦难,启发人们不能像闰土那样辛苦麻木地生活,要走新的希望之路。
--闰土之变
--合作探究
想一想:小说塑造主要人物“闰土”和次要人物“杨二嫂”有何作用?
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也披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毒害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纯真人性扭曲的总根源。
--再读深思
阅读78-88段,思考: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再读深思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再读深思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再读深思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 再读深思
曾经一对亲密无间的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么“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悲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是精神上伦理上都难以打破的。
--再读深思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我”之变
二十年过去了,“我”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小时候
现在
地主家的少爷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知识分子、异地谋生、辗转奔波
--再读深思
结合全文以及以上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整体感悟
整篇小说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我”的希望?说说你的理解。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展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整体感悟
整篇小说中最能体现“我”反思的语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整体感悟
从全文来看,小说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全文是顺叙的叙事手法:按时间顺序写“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
中间有插叙:插入少年闰土的内容、杨二嫂还是豆腐西施时的样子;
结尾有补叙:补写杨二嫂拿“狗气杀”的事情。
--知识补充
小说知识点:
定义: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社会环境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知识补充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知识补充
插叙的作用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式。
(1)对主要情节其补充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让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4)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
--归纳总结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