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3 13:19:11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kuā; 孺; 副; C; 2.白露为霜;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3.傅雷家书; 傅聪;
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
4.B;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满分7分)
5.C; 礼记; 唐;
四、现代文阅读(共28分)
6.母亲; 文章主要写了对母亲保持清澈、纯真的眼睛的理解与赞美。; 清澈纯洁的象征;能够滋养明净心灵的精神。; 我的老师为学生的成长日夜操劳,无私奉献。他的心中只装着学生,却没有自己。这种精神像露珠一样纯洁无瑕,深深感染了我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7.B; 8.味美; 反思,反省; 这,这样; 跑; B; 9.(1)因为她文静、美好、善良,且劳动姿态优美(或勤劳)。(意近即可)
(2)示例一: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示例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水鸟和鸣的美好画面,诗人以此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与下文君子对淑女的爱恋和追求相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相契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五、作文(50分)
10.略;
第1页(共1页)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5分)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故事妇rú皆知,这些神话也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灵感,为他们指明攻关的方向。我们知道,解答一道难题不容易,但是命制一道好题更难。解题时只需要找到命题人设定的方向,而命题却如在荆棘丛深处拓荒,在无路处开路,然后再将开出的路巧妙隐蔽起来让我们去探索。科研方向的制定和科研课题的确立也是这样,我国科技工作者正是在嫦娥和夸父等人文之光和追梦精神的照耀下,确立了开展外太空研究的课题。航天登月探测器取名“嫦娥”,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取名“夸父计划”,可谓名fù其实,不足为奇。科技是花,人文是根,根深才能花繁;科技是体,人文是魂,体健要靠魂安。只有筑牢人文底蕴的根基,科技发展才能甚嚣尘上。
(1)给加点字注音。
夸父逐日    
(2)看拼音,写汉字。
妇rú    皆知
名fù    其实
(3)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应换作    
A.坦荡如砥
B.后来居上
C.一马平川
2.(9分)古诗文默写
(1)蒹葭苍苍,   。(《诗经》)
(2)《北冥有鱼》中庄子用一个比喻来描述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   !”
(3)《马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的句子是:“   ?   !”
(4)饱览民生疾苦,诗人感慨良多。杜甫发出“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呼喊,由己及人,兼怀天下;白居易用“   ,   ”(《卖炭翁》)描摹老翁的矛盾心理,寄寓深切同情。
3.(4分)名著阅读。
请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摘抄1: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摘抄2: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摘抄3: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1)以上摘抄出自名著《   》。这部作品父亲很关心儿子    (人名)的生活与成长,处处体现着舐犊深情。
(2)读了这部名著,请你给同学写一段关于整本书的推介词。
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
4.(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 。 。 。 。
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
②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
③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
④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⑤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A.③⑤②①④ B.②③①⑤④ C.②④①③⑤ D.④③⑤①②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满分7分)
5.(7分)下面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请协助修改。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要想得以顺利成长,其根本就是做人诚实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诚信,那必将一事无成。那些到处招摇撞骗的人,编织着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谎言,然而在真相面前终难自圆其说,必将受到法律的【甲】。我们只有言而有信,才能更好地安住身心、谋求发展。
_____。一个社会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其基石就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和谐相处。然而,现实中总有人丧失道德底线,做出令人失望的失信行为,破坏社会和谐。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早就提出社会成员之间应“讲信修睦”,至今“诚信”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可见,社会的良好发展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
让我们【乙】诚信,如宋代韩愈所说,做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的人。
(1)依次填入演讲稿【甲】【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制约 坚守
B.制裁 固守
C.制裁 坚守
D.制约 固守
(2)依据上下文,用“不但……而且……”的句式在第二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过渡句。
(3)演讲稿中引用了儒家经典和韩愈说的话,但是经典内容的出处和韩愈所属的朝代写错了,请你修改。
修改为:“五经”之一的《   》   代韩愈。
四、现代文阅读(共28分)
6.(16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______的眼睛
李汉荣
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⑦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城必窄,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⑧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她的心灵老师。
⑨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你注意到了吗?你妈妈的眼睛特别清澈,八十多岁了,还像少女的眼睛那么纯洁和深情。”他的父母去世较早,于是把我的母亲当自己的母亲对待。我的母亲是在86岁那年去世的。好朋友写了一篇短文,痛惜一位慈祥的母亲走了,人间少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摘自2020年5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标题的横线上添加一个词或短语,并说明理由。
添加的词或短语:   
理由: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这种写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
(3)阅读④⑤两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详写自己在故乡养病。
(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5)“露珠”这一意象在本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赋予它怎样的内涵?你曾被哪种具有露珠品质的事物感动过?请写下你的体验。(80个字左右)
“露珠”的内涵:   
体验:   
7.(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
黄德宽
①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今3000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今天汉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机?
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③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但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古人想到两个解决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第二个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就是形声造字法。
④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强,书写效率低下。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
⑤19世纪,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太难学的汉字。同时,共产党人程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在苏联创造了一个拉丁化的字母方案。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文字问题被搁置。新中国成立,继续推动文字改革,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3000多年来,汉字就这样突破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令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成力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
(选自2019年第6期《今日文摘》,有删改)
【材料三】
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张凡
①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并带动“典籍热潮”。
②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③《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
④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舞节目《唐宫夜宴》用秀逸的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
⑤中国人民历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文化正是内在的密码。迈步新征程,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触模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不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6日版,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请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回答问题。
①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二】第①段连续使用问句,能起到引出说明话题、激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的作用。
B.【材料二】第②段“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一句中的“困境和危机”是并列短语,可以调换位置。
C.【材料三】第④段中“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一句用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是很多“亮点”节目取材的来源。
D.【材料三】第⑤段中“触摸中华文化脉络”这句话的含义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轨迹。
②请说说【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百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
(3)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文化自信”的看法。
8.(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摒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旨:    
②然后能自反也 反:    
③诚能如是 是:    
④令心意不驰走 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必能摒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9.(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五、作文(50分)
10.(50分)大作文。
材料一: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问题长期存在。4月2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强调了保证初中生必要睡眠时间,每天9小时: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必要午休时间;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就寝。通知提出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材料二:与睡眠有关的词语,如鼾睡 沉睡 小憩 昏昏欲睡 酣睡如泥 南柯一梦 安然入睡 高枕无忧 如入梦乡 梦寐以求……
“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从下面四个话题中选择其一作文。
任务 写作对象 写作目的 文本类型 参考角度
任务一 喜欢熬夜的同学们 说服 书信 睡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助眠的方法……
任务二 《梦之蓝》文学杂志编辑 文学创作 故事 关于睡眠的故事,天马行空的梦境,梦寐以求的追寻……
任务三 老师 建议 建议书 部分老师喜欢在午休订正错题或答疑个辅,请你写建议书劝导……
任务四 教育部网站留言处 表达观点 议论文 你对当下初中生睡眠不足现象的看法
【写作提示】①围绕“睡”这一话题,选择一个任务写作。②你可借助“参考角度”进行构思,也可另选角度。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