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2 20: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一次出使 第二次出使
时间
目的
结果
1.张骞通西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见表格】
2.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意义
3.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时间、最高长官、职责、意义;东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
复习旧知
韦编三绝
孔子研读《易》时翻阅了许多遍,甚至连编简牍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
简牍
情景设置:假如你穿越回东汉,
请想办法帮一旁的小人解决难题吧!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准确说出两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感悟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重要意义。(家国观念)
2.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流畅讲述秦汉时期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完成表格,准确说出《史记》的相关内容,感悟司马迁的精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阅读课本,识读地图,完成表格,准确说出道教和佛教的相关信息,了解佛教传入的影响。(时空观念)
第 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发明
难题一:书写材料太贵,我读不起书了!
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准确说出两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体会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活动1:阅读课本,找出东汉及之前书写材料的变化。
甲骨文
龟甲、兽骨
文字
书写
材料
金文
青铜器
小篆
简牍、帛书
汉隶
简牍、帛书
西汉发明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
造纸
太重,不方便携带
价格昂贵
人物介绍
蔡伦(?-121),桂阳人,年少时入皇官做了宦官。由于他聪明伶俐,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委任主管皇室的手工作坊。由他监造的宝剑和军械,坚实锋利又非常精巧。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出既轻便又经济适用的纸。他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用蔡伦造纸法制成的纸称为“蔡侯纸”。
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准确说出两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体会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活动1:阅读课本,找出东汉及之前书写材料的变化。
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准确说出两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体会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活动2:观看视频,自学课本,分析材料,了解造纸的工艺,知道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准确说出两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体会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活动2:观看视频,自学课本,分析材料,了解造纸的工艺,知道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1.改进造纸术的人物、时间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2.原料
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3.结果及特点
结果: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这样我就能够用上便宜好用的纸张了!
材料一:西汉末年或更早,人们开始尝试用植物纤维造纸。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集中了前人的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价格低廉。人们就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造纸技术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渐趋完善,到东晋末年,成为通常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从考古可知,在西汉已有植物纤维(麻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造纸术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7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丝绸之路是造纸术西传的桥梁,3世纪纸已传到西域地区,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
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准确说出两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体会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活动2:观看视频,自学课本,分析材料,了解造纸的工艺,知道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造纸术流传到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堂评价:背诵所学并填写表格
造纸术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1.时间/人物
2.原料
3.特点
4.意义
二、医林双杰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难题二:身体太弱,时常生病,家里农活也帮不上忙!
任务二: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流畅讲述秦汉时期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活动1:阅读课本p85-86,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张仲景 华佗
时期
成就
地位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
1.著作《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2.“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
1.外科手术——麻沸散
2.五禽戏,强身健体
医圣
西汉经穴小人
任务二: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流畅讲述秦汉时期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活动1:阅读课本p85-86,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虎形
鹿形
熊形
猿形
鸟形
每日练习五禽戏,这样我就可以身体强健!
任务二: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流畅讲述秦汉时期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活动2:阅读课本p86,同位互说,完成表格。
数学 特点
著作 名称/时间
内容
地位
农学 著作 名称
内容
注重实际运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东汉时期;《九章算术》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有今天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西汉时期;《氾(fan)胜之书》
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任务二: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流畅讲述秦汉时期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活动2:阅读课本p86,同位互说,完成表格。
虽然我不懂生产,但是有了农书就可以更好的耕种了!
秦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汉时期,人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时间,颁布了更加完备的历法。在前人基础上,东汉张衡改进的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他还发明制作了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验地震方位。
相关事实
浑天仪
候风地动仪
课堂评价:背诵所学并完成题目
1.《后汉书 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
A.善治伤寒杂病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仲景之学“自宋以来,医家奉为典型,与《素问》、《难经》并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文中被“医家奉为典型”的“仲景之学”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D
B
三、史学巨擘
司马迁与《史记》
难题三:想要学习上古先秦的历史,但是记录书籍杂乱,包含大量传说,我该怎么办呢!
任务三: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完成表格,准确说出《史记》的相关内容,感悟司马迁的精神。
《史记》 人物
内容
地位
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何司马迁能写出流芳千古的《史记》?
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
任务三: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完成表格,准确说出《史记》的相关内容,感悟司马迁的精神。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文字优美,内容详实,我终于能更全面的了解上古先秦的历史了!
学史崇德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和屈辱,继续撰写《史记》。在给朋友的回信中,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令后人敬仰。
不屈不挠
持之以恒
忍辱负重
秉笔直书
……
相关事实
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撰写了《汉书》。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高祖至王莽统治时期的历史,为东汉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官方史书的编撰有很大影响。
一般以朝代为界限
通史——断代史
纪传体——编年体
以时间为顺序编撰
知识拓展——汉赋和乐府诗
两汉文学成就的代表是汉赋和乐府诗。赋起源于战国,深受“楚辞”和诸子散文影响。西汉的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多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有时也加以讽谏。东汉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赋增多。两汉设有乐府机构,作为掌管音乐事务的官署。乐府创制的乐章歌辞和搜集整理的民间诗歌,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有的歌颂祖先神灵,有的描写劳动人民生活,有的反映征战之苦,有的揭露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有的展现人生的悲欢离合等。汉乐府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课堂评价:背诵所学并完成题目
1.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①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②《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④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B
四、道佛并存
道教和佛教
难题四:社会混乱,我读书无望,农活也不需要我,我的人生还有价值吗?
任务四:阅读课本,识读地图,完成表格,准确说出道教和佛教的相关信息,了解佛教传入的影响。
创立时间 创立者 发源地 产生/传入背景 传入时间 教义 信奉者
道教
佛教
东汉末年
张角:
太平道;
张陵:
五斗米道
中国
东汉末年,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急需精神上慰藉
尊道贵德、重生贵和、见素抱朴、抱元守一、清静无为和慈俭不争
下层民众
约公元前6世纪
释迦牟尼
印度
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东汉明帝时,逐渐传播开
两汉之际
众生平等
穷苦民众
任务四:阅读课本,识读地图,完成表格,准确说出道教和佛教的相关信息,了解佛教传入的影响。
青城山
白马寺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黑暗,食不果腹,生活如此艰难,只能从宗教中获取些许精神慰藉。
两汉时期,君权天授、神仙方术思想盛行。东汉思想家王充批判这些虚妄之说,写成《论衡》一书。他反对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否定天能有意识地创造万物的思想。他主张独立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强调为了探求真知,即使是批评孔子,也不“伤于义”“逆于理”。《论衡》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被后人称为“奇书”。
相关事实
课堂评价:背诵所学并完成题目
1.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是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的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2.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C
D
本课小结
素养提升
1.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随后的几百年里,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袄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各种域外宗教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增进文化交流 B.政府奉行开明民族政策
C.儒家思想失去主导地位 D.政权分立导致思想混乱
2.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与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了(  )
A.司马迁史学修养极高 B.《史记》的文学艺术性极高
C.《史记》的体裁新颖科学 D.司马迁史德高尚,秉笔直书
A
D
材料1: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东汉王朝的各级地方官不断接到大量的病例报告。有的村庄甚至几乎全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赶紧将这些情况上报朝廷,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这时期的朝廷却陷入腐败和混乱之中,对老百姓的生死根本无暇顾及,结果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瘟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根据材料1,概括东汉末年瘟疫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材料2: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终于写成了16卷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2)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结合前人经验与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的医学著作是?后世怎样尊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