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课件:16.南京大屠杀(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课件:16.南京大屠杀(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9 13: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16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义务教育教科书(YW)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新课导入请不要忘记——1937年的那个令全中国人最寒冷的冬天! A、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长达6个星期
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B、日军采用了枪杀、刀砍、割腹、肢解、水溺、火烧等屠杀手
段,其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
遭遇到了空前的劫难!
C、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摘自《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D、历史不容抹杀,历史不容篡改,历史不容重演!万人坑内挖掘的尸骸万人坑内挖掘的尸骸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70年前,30多万南京人民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
不要忘了1937年12月13日,不要忘了惨死在日军手下的30多万中国同胞,不要忘了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杀戮……历史,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二、认识作者温书林,男,1961年10月5日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大学本科,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90年9月先后任大学教师、北京通利公司经理,1990年至1992年9月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也是《南京大屠杀》一文的作者 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当时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当局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南京暴行发生之后,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在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廷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 三、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词步履lǚ蹒pán跚shān 蹂躏róu lìn
侥幸jiǎo 燕子矶jī
尸骸hái 褴褛lán lǚ
凶神恶煞shà 绑缚fù
汩汩 gǔ 俘虏 fú lǔ
刺戳 chuō 古惑huò
杀戮 lù 寻觅mì
惨绝人寰huán
关于新闻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 告 文 学它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定义特点1、新闻性——以事实说话,基本事实不能虚构。 2、文学性——人物、事件典型,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3、政论性——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实背景: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的反华立场,否认南京大屠杀。他们认为:日军在“南京事件”中没有对平民实施有组织
的屠杀行为。认为死难者为阵亡的中国士兵
或中国军民退时自相践踏造成,还有甚者认
为那些死者为“文革”中的死者,把南京的死
难者归结为中国故意嫁祸给日军的谎言。—— ? 事实真的如此吗? ?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使学生了解了新闻体裁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在新闻体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和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记实性,同时本文在内容上涉及历史、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南京大屠杀思考:文中所列举的以上种种罪状来源于何处?是否都言之有据?
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什么特点?五、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五个自然段,思考:
1、从旧中国的角度看,当时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合作探究 : 2、课文最后说:“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 远离野蛮,远离战争,呼唤文明,呼唤和平,加紧建设祖国,铸就钢铁长城——
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告慰,这是生者对后来者的承诺:国耻不能忘记!
我们纪念三十万冤魂,是为了铭记他们的不幸;
我们祭奠三十万亡灵,是为了整个人类永久的安宁。
3、如何反驳日本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
4、报告文学具有怎样的特点?A、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线属无稽之谈。有铁的事实史料为证:日寇暴行集体大屠杀12、13、燕子矶大屠杀
12、15、下关大屠杀
12、18、草鞋峡大屠杀零散屠杀两恶魔杀人竟赛
“助广”剑连杀无辜中国人军事法庭统计:屠杀34万人静缘老太太等:活着的受害者
(活的见证人)思考:文中所列举的以上种种罪状来源于何处?是否都言之有据?明确:文中所列举的以上种种罪状都言之有据。证据来源外国护士的日记日军随军记者的报道日本老军人的回忆中国幸存军人的控诉日本报刊的公开报道《黄兵》一书的记载军事法庭查证外国观察家的分析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在占领南京的最初6周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遭屠城后的南门前尸横遍野,血迹斑斑。 村濑守保拍摄的下关江边尸体堆积如山的情景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经常用中国军俘虏和平民进行刺杀训练。
图为南京兵站医院伍长板本多喜二拍摄的照片。 连幼小的孩子也不放过引用资料的作用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特别是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有力地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者的弥天大谎。六、精读品析2、在燕子矶大屠杀中,描写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和孩子的惨痛经历。——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写出了百姓遭受的巨大不幸,控诉了日寇的残忍和惨无人道。找出文中记叙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说说这些记叙性文字的作用。1、文章开头描写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景象中,一位老太太见到当年的老槐树时又一次发疯。——形成强烈对比,给人强烈的冲击与震撼,证明了法西斯的暴行是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七、拓展延伸  历史循环的车轮声仿佛在我耳畔响起,提醒着我们:
中国历经千年的兴衰荣辱,朝代更替,最早是从人们
的意识中开识的。刚刚走出温饱的中国人,请不要忘记
68年前那悲痛的一幕,不要让这一幕再在我们的孩子
身上重演!
  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1937年的今天,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 30多万同胞
惨遭杀戮。 日本,我们要原谅他干什么??
我们原谅了,怎么对得起这些死去的中国人!
对待日本,我们永远不会心平气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钓鱼岛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