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人类遗址( )
A.研究内容基本相同 B.元谋人是最早的人类
C.地域分布非常广泛 D.具有相同的血缘传统
2.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中,不属于黄河流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陕西蓝田人 D.山顶洞人
3.旧石器时代,华南和中原地区均为热带、亚热带植被繁茂的森林。在此环境中,需用砍砸器进行劈砍,故这里流行粗大的砾石工具。这说明影响工具制作的因素是( )
A.思想观念 B.智力水平 C.自然环境 D.生产技术
4.下表内容是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群体)
A.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B.北京人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人类在不断地进化和进步 D.化石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依据
5.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中代表“文化”的“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开始于( )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旧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
6.下表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间 地点 内容
距今约8000年 河南舞阳 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
距今约1万年 湖南道县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距今约1万年 浙江浦江 上山遗址出土炭化稻米
A.源远流长、多地发祥 B.南稻北粟、自然生长
C.起源单一、出自中原 D.磨制农具、技术先进
7.下图所示为河姆渡房屋的梁、柱等木质构件,都经过了榫、卯、销钉等加工,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压、受拉的作用。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B.黄河流域文化领先
C.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8.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多数村落的农作物种类为粟和黍,只有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中发现有水稻。仰韶文化中晚期,水稻种植向北扩展,中原不少地方的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稻作遗存。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 B.奠定了南稻北粟格局
C.催生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推动了农耕文明进程
9.距今5000年左右,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其居民的墓葬里面,有些人的陪葬品很多,有些人的陪葬品很少甚至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私有制的出现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生产力的发展
10.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这表明,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11.《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
12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等的出现,就绝非偶然。作者重在说明
( )
A.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D.农业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3.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14.下表是关于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相关信息。从三个遗址的共同点中,可以推断出当时的中国( )
遗址 信息
半坡遗址 遗址里有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还有彩陶
良渚遗址 遗址里贵族墓地发现大量精美玉器,其他墓地很少
陶寺遗址 遗址里有石制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大量陶器
A.原始手工业得到发展 B.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C.已经进入到青铜时代 D.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15.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16.根据考古发现,陶寺遗址的建筑中既有大型宫殿,又有简易的半地穴式房屋,高等贵族、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居住区各自分开。这表明,陶寺文化时期( )
A.建筑设计注重地理环境 B.尊卑等级初见端倪
C.城市规划水平已有进步 D.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17.距今四五千年的山西陶寺遗址的大墓中有成套陶礼器与成套乐器等陪葬品,其主要文化因素如彩绘纹、三足器与燕山以北和河曲地带有关,也有大汶口文化的背壶、良渚文化的刀俎。据此可知,当时( )
A.多种文化交流与交融 B.陪葬物品成为流行
C.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D.区域发展相对平衡
18据下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 )
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典型文物 玉器、竹器编织、陶器 黑陶、玉器、骨刻文字 彩陶、玉器、冶钢坩埚片
A.领先世界 B.贫富分化 C.多元一体 D.农耕产生
19.《史记·五帝本纪》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 )
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为禅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C.说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D.说明私有制度的历史渊源
20.相传在黄帝之后,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联盟首领由贤德之人担任,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下列描述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符的是( )
A.天下为公,任人唯亲 B.天下为家,选贤与能
C.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D.天下为家,世代相袭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北京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北京人制作工具想象图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松土工具来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1》
材料三 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果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
(1)请根据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想“北京人一天的生活”。(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农业有所发展的表现。(2分)
(3)我们能从尧舜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3分)
(4)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描述了我国大约什么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到材料三,我国人类文明取得了怎样的进步?(6分)
22.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围绕着“原始农耕生活”这个主题,同学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22分)
任务一 【文物·体会先民智慧】
(1)文物记载历史。任选两件文物简述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4分)
图1半坡出土的陶纺轮 图2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3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图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任务二【建筑·解读房屋特色】
(2)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建造下面房屋的原因。(8分)
图5 图6
任务三【词汇·阐释原始农业】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请以“工具·作物·文明”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10分。提示:可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
新石器时代 粟、稻 家畜饲养 聚落 原始农业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发现的众多考古学文化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丰富可信的地下材料。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辽河流域文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和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等地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和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等地区的长江流域文明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分布格局。据考古学证实,曾经的中华大地上,确实存在过很多高度发展、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
——摘编自张念征《浅析中华文明的早期起源》
材料二 中国早期文明是世界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家在距今7000—6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粟的痕迹,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有水稻的遗存。此外,大约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出现过不少以城为主的政治中心,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等。商朝时已用甲骨文书写典籍和历史文献,比甲骨文还早的中国文字是陶文,它早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和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就已经出现了。
——摘编自刘英伟《论中国早期文明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遗存,并概述你对“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这一观点的理解。(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早期中华文明成就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5 CACCD 6-10 ACDDA 11-15 DBDAA 16-20 BACAC
21【答案示例】(1)北京人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白天,一部分青壮年男子出发去附近打猎,一部分男子去附近河滩打制石器,留下的妇女和老人照顾孩子、采摘野果。傍晚,人们围坐火堆,烤制食物、取暖,共同分享一天的劳动成果。(4分)
(2)①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②有了粮食储备。(2分)
(3)克己奉公、品德高尚、严于律已等。(3分)
(4)材料二七八千年前(或原始农耕时期新石器时代)。(1分)材料三:五六千年前(部落联盟时期)。(1分)进步:①由采集狩猎走向农耕和定居;②出现了早期国家;③出现了阶级分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22【答案示例】(1)图1:陶纺轮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生活器具,说明半坡人已经学会了纺织,见证了我国手工业的源远流长。图3: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4分)
(2)图5所示是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4分)图6所示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冬暖夏凉。(4分)
(3)题目:工具·作物·文明
论述: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们用骨耜、石斧、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从事原始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这些农作物的栽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10分)
23【答案示例】(1)文化遗存: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3分,每一流域答出一处文化遗存即可) 理解:①早期中华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有重要的文化遗存;②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各文明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早期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4分,紧扣多元一体作答即可)(2)基本特征:①从事农业生产;②出现早期文字;③以城为主的政治中心形成;④出现祭祀活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的,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