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真题集训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对于说法错误的是( )
A.表示-8的立方根 B.结果等于-2
C.与的结果相等 D.没有意义
2.变量,有如下关系:①;②;③;④.其中是的函数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3.如果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 )
A.22°50′ B.67.5°
C.22°50′或67°50′ D.22.5°或67.5°
4.已知点和点都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则与的大小是( )
A. B. C. D.不确定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是 的算术平方根 B.3是-9的算术平方根
C.16的平方根是±4 D.27的立方根是±3
6.如图,小石同学在正方形网格中确定点A的坐标为(-1,1),点B的坐标为(2,0),则点C的坐标为( )
A.(1,-2) B.(-2,1) C.(-1,-2) D.(1,-1)
7.如图,已知点D、点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中BC、AB边的中点,AD=5,点F是AD边上的动点,则BF+EF的最小值为( )
A.7.5 B.5 C.4 D.不能确定
8.如图,在Rt△ABC中,∠ACB=90°,分别以AB、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正方形ABEF、ACPQ、BDMC,记四块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若已知,则下列结论:①;②;③;④,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如图,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等于,D,E分别为,的中点,P是上的一个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1 D.2
10.如图所示,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将剩余部分展开所得的图形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如图,这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田字格,则的度数为 .
12.比较大小: .(填“”、“”或“=”)
13.在中,,于点D,则的长为 .
14.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且满足,则 (填“”或“”).
15.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那么它的底边长是 .
16.如图,等腰△ABC的面积是12,AB=AC,BC=4,EF垂直平分AB,点D为BC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一点,则△BDM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17.Rt△ABC中,∠BAC=90°,AB=AC=2.以AC为一边,在△ABC外部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则线段BD的长为 .
18.如果不论k为何值,一次函数y= 的图象都经过一定点, 则该定点的坐标是 .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19.已知:如图,AB=AC, AD= AE,∠BAE=∠CAD, BD与CE相交于点F.
求证:
(1)∠B=∠C;
(2)FB=FC.
20.如图所示,在 中, , ,在 中, 为 边上的高, , 的面积 .
(1)求出 边的长.
(2)你能求出 的度数吗?请试一试.
21.如图,直线y=kx+2与直线y= x相交于点A(3,1),与x轴交于点B.
(1)求B点坐标;
(2)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组0<kx+2< x的解集.
22.已知点 ,试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 点的坐标.
(1)点 到 轴的距离是5;
(2)点 在过点 且与 轴平行的直线上.
23.△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1)画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DEF(点A,B,C分别与点D,E,F对应),并直接写出D,E,F三点的坐标;
(2)连接CF、CD,则△DFC的面积为 .
24.在 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1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DE、AD、BE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这个数量关系,不要证明.
25.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辆出租车从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客车离甲地的距离为 千米,出租车离甲地的距离为 千米,两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 、 关于x的图象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分别写出 、 关于x的关系式(需要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
(2)当两车相遇时,求x的值;
(3)甲、乙两地间有 、 两个加油站,相距200千米,若客车进入 加油站时,出租车恰好进入 加油站,求 加油站离甲地的距离.
26.如图,△ABC中,∠C=90°,AC=4厘米,BC=3厘米,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厘米,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
当t为何值时,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2)
当t为何值时,CP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并求出此时CP的长;
(3)
当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真题集训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对于说法错误的是( )
A.表示-8的立方根 B.结果等于-2
C.与的结果相等 D.没有意义
【答案】D
【知识点】立方根及开立方
【解析】【解答】解: ,
A、表示-8的立方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结果等于-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与的结果相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没有意义,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立方根的定义,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进行求解,注意:。
2.变量,有如下关系:①;②;③;④.其中是的函数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答案】B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①满足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
②满足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
③满足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
④,当时,,则y不是x的函数;
综上,是函数的有①②③.
故答案为:B.
【分析】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据此判断.
3.如果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 )
A.22°50′ B.67.5°
C.22°50′或67°50′ D.22.5°或67.5°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当是锐角三角形时,于D,
则,
已知,
∴,
∵,
∴;
②如图,当是钝角三角形时,于H,
则,
已知,
∴,
∴,
∵,
∴,
综合①②得: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7.5°或22.5°,
故答案为:D.
【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是锐角三角形时,于D,②当是钝角三角形时,于H,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4.已知点和点都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则与的大小是( )
A. B. C. D.不确定
【答案】C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中,,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 ,
.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是 的算术平方根 B.3是-9的算术平方根
C.16的平方根是±4 D.27的立方根是±3
【答案】C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及开立方
【解析】【解答】解:A、 的算术平方根是,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16的平方根是,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27的立方根是,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逐项判断即可。
6.如图,小石同学在正方形网格中确定点A的坐标为(-1,1),点B的坐标为(2,0),则点C的坐标为( )
A.(1,-2) B.(-2,1) C.(-1,-2) D.(1,-1)
【答案】A
【知识点】点的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
点C的坐标为(1,-2).
故答案为:A.
【分析】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再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即可。
7.如图,已知点D、点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中BC、AB边的中点,AD=5,点F是AD边上的动点,则BF+EF的最小值为( )
A.7.5 B.5 C.4 D.不能确定
【答案】B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过C作CE⊥AB于E,交AD于F,连接BF,则BF+EF最小(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垂直距离最短),由于C和B关于AD对称,则BF+EF=CF,
∵等边△ABC中,BD=CD,
∴AD⊥BC,
∴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三线合一),
∴C和B关于直线AD对称,
∴CF=BF,即BF+EF=CF+EF,
∴当C、E、F共线且CE⊥AB时CF+EF有最小值CE,
∵AD⊥BC,CE⊥AB,
∴∠ADB=∠CEB=90°,
在△ADB和△CEB中,
,
∴△ADB≌△CEB(AAS),
∴CE=AD=5,
即BF+EF=5.
故答案为:B.
【分析】过C作CE⊥AB于E,交AD于F,连接BF,则BF+EF=CE最小,证明△ADB≌△CEB(AAS),可得CE=AD=5,即BF+EF=5.
8.如图,在Rt△ABC中,∠ACB=90°,分别以AB、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正方形ABEF、ACPQ、BDMC,记四块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若已知,则下列结论:①;②;③;④,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如图,
①∵∠ABE=∠CBD=90°,
∴∠ABC=∠DBE,
∵∠ACB=∠D=90°,AB=BE,
∴△ACB≌△EDB,
∴S=S4,故①正确;
②∵∠FAB=∠ACB=90°,
∴∠FAL=∠ABR,
∵∠F=∠RAB=90°,AF=AB,
∴△FAL≌△ABR,
∴S△FAL=S△ABR,
∴S△FAL-S△ACR=S△ABR-S△ACR,
∴S2=S,故②正确;
③BC2=S3+S4+S6,AC2=S1+S5,AB2=S2+S+S6+S5,S=S4,
∵BC2+AC2=AB2,
∴S3+S+S6+S1+S5=S2+S+S6+S5,
∴S1+S3=S2,故③正确;
④∵S2=S4=S,S1+S3=S2,
∴S1+S2+S3+S4=3S,故④不正确,
∴正确的结论是①②③.
故答案为:A.
【分析】①证出△ACB≌△EDB,得出S=S4,即可判断①正确;
②证出△FAL≌△ABR,得出S△FAL=S△ABR,从而得出S△FAL-S△ACR=S△ABR-S△ACR,即S2=S,即可判断②正确;
③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得出BC2=S3+S4+S6,AC2=S1+S5,AB2=S2+S+S6+S5,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BC2+AC2=AB2,从而得出S1+S3=S2,即可判断③正确;
④根据S2=S4=S,S1+S3=S2,从而得出S1+S2+S3+S4=3S,故即可判断④不正确.
9.如图,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等于,D,E分别为,的中点,P是上的一个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1 D.2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交于点,
∵是等边三角形,,是边上的高,E是的中点,
∴、分别是等边三角形边、的垂直平分线,
∴,
∴,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点P在点时,有最小值,最小值即为的长.
∵的面积等于,边长等于2,
∴,
∴,
所以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A.
【分析】连接交于点,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D垂直平分BC,BE垂直平分AC,可得,即得,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P在点时,有最小值,最小值即为的长,求出此时BE的长即可.
10.如图所示,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将剩余部分展开所得的图形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剪纸问题
【解析】【解答】解:从折叠的图形中剪去8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易得将从正方形纸片中剪去4个小正方形,
故答案为:C.
【分析】把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向上对折,接着向右对折,向右下方对折,然后从上部剪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展开后与选项对照即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如图,这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田字格,则的度数为 .
【答案】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由题可知:∠1与∠2互余,故∠1+∠2=90°
故答案为:90°
【分析】根据图形可已通过三角形全等得到两角互余,即可求解。
12.比较大小: .(填“”、“”或“=”)
【答案】
【知识点】无理数的大小比较
【解析】【解答】解:∵3=<,=2,2<3;
∴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无理数估值的方法,找到无理数相邻的整数,再作比较即可.
13.在中,,于点D,则的长为 .
【答案】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在中,,
∴由勾股定理得:,
∵,
∴,
∴,
故答案为:.
【分析】首先由勾股定理求出AB的值,然后根据等面积法就可求出CD.
14.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且满足,则 (填“”或“”).
【答案】<
【知识点】一次函数图象、性质与系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 ,
∴该一次函数随的增大而减小;
∴
故答案为:<
【分析】由 , 可知该一次函数随的增大而减小,据此即可得解;
15.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那么它的底边长是 .
【答案】4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和4
∴分为两种情况:2为底或4为底
底边长为2,则三角形边长为:2,4,4;满足三角形边长
底边长为4,则三角形边长为:2,2,4,不能构成三角形
∴底边长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底边长为2,②底边长为4,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逐项判断即可。
16.如图,等腰△ABC的面积是12,AB=AC,BC=4,EF垂直平分AB,点D为BC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一点,则△BDM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答案】8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解答】解:连接AM,AD,如图
.
∵ △ABC是等腰三角形,点D为BC的中点,
∴ AD为BC边上的高,
∵ EF垂直平分AB,
∴ AM=BM,
∴ C△BDM =AM+BD+DM= BC+AM+DM=2+AM+DM.
∴ C△BDM min=2+(AM+DM)min.
∵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AM+DM的最小值为AD,
∴ C△BDM min=2+AD.
∵ 等腰△ABC的面积是12,BC=4,
∴ AD=6,
∴ C△BDM min=8.
故答案为:8.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AD是BC边上的高线,再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AM=BM,再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求得.
17.Rt△ABC中,∠BAC=90°,AB=AC=2.以AC为一边,在△ABC外部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则线段BD的长为 .
【答案】4或2 或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①以A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DAC,
∵∠DAC=90°,且AD=AC,
∴BD=BA+AD=2+2=4;
②以C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
连接BD,过点D作DE⊥BC,交BC的延长线于E.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90°,
∴∠DCE=45°,
又∵DE⊥CE,
∴∠DEC=90°,
∴∠CDE=45°,
∴CE=DE=2× = ,
在Rt△BAC中,BC= =2 ,
∴BD= = =2 ;
③以AC为斜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C,
∵∠ADC=90°,AD=DC,且AC=2,
∴AD=DC=ACsin45°=2× = ,
又∵△ABC、△A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ACD=45°,
∴∠BCD=90°,
又∵在Rt△ABC中,BC= =2 ,
∴BD= = = .
故BD的长等于4或2 或 .
【分析】分情况讨论,①以A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DAC;②以C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③以AC为斜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C.分别画图,并求出BD.
18.如果不论k为何值,一次函数y= 的图象都经过一定点, 则该定点的坐标是 .
【答案】(2,3)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将一次函数y= 变形为(2k-1)x-(k+3)y-(k-11)=0,
由(2k-1)x-(k+3)y-(k-11)=0,
得:(2x-y)k-(x+3y)=k-11.
不论k为何值,上式都成立.
所以2x-y=1,x+3y=11,
解得:x=2,y=3.
即不论k为何值,一次函数(2k-1)x-(k+3)y-(k-11)=0的图象恒过(2,3).
【分析】先求出(2x-y)k-(x+3y)=k-11,再求出2x-y=1,x+3y=11,最后求点的坐标即可。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19.已知:如图,AB=AC, AD= AE,∠BAE=∠CAD, BD与CE相交于点F.
求证:
(1)∠B=∠C;
(2)FB=FC.
【答案】(1):证明:∵∠BAE=∠CAD
即:
又∵AB=AC, AD= AE
∴
∴∠B=∠C
(2)证明:连接BC
∵AB=AC
∴
由(1)得到:
即:
∴FB=FC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作答即可。
20.如图所示,在 中, , ,在 中, 为 边上的高, , 的面积 .
(1)求出 边的长.
(2)你能求出 的度数吗?请试一试.
【答案】(1)解:∵ , ,∴
(2)解:∵ , , ,即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知,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ABE的面积及面积计算方法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出AB的长;
(2)在三角形ABC中,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判断出∠C=90°。
21.如图,直线y=kx+2与直线y= x相交于点A(3,1),与x轴交于点B.
(1)求B点坐标;
(2)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组0<kx+2< x的解集.
【答案】(1)解:∵直线y=kx+2与直线y= x相交于点A(3,1),与x轴交于点B,
∴3k+2=1,
解得k=- ,
∴y=- x+2,
当y=0时,- x+2=0,得x=6,
∴点B的坐标为(6,0);
(2)解:由图象可知,0<kx+2< x的解集是3<x<6.
【知识点】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组)的关系;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直线y=kx+2与直线y= x相交于点A(3,1),与x轴交于点B可以求得k的值和点B的坐标;(2)根据函数图象可以直接写出不等式组0<kx+2< x的解集.
22.已知点 ,试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 点的坐标.
(1)点 到 轴的距离是5;
(2)点 在过点 且与 轴平行的直线上.
【答案】(1)解:∵ 点到 轴距离为5,
∴ ,
∴ 或 ,
∴ 或 .
∴ 点坐标为 或
(2)解:∵过点 且与 轴平行的直线解析式为 ,
∵点 在直线 上,
∴ ,
∴ , 点坐标为 .
【知识点】点的坐标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点到x距离为纵坐标的绝对值即可求解;(2)让纵坐标为-3求得m的值,代入点P的坐标即可求解.
23.△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1)画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DEF(点A,B,C分别与点D,E,F对应),并直接写出D,E,F三点的坐标;
(2)连接CF、CD,则△DFC的面积为 .
【答案】(1)解:如图所示,△DEF即为所求,D(-4,6)、E(-5,2)、F(-2,1).
(2)10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作图﹣轴对称
【解析】【解答】解:(2)△DFC的面积为: ×4×5=10,
故答案为:10.
【分析】(1)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及网格特点分别确定点A、B、C的对称点D、E、F,然后顺次连接即可;(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24.在 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1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DE、AD、BE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这个数量关系,不要证明.
【答案】(1)证明:∵AD⊥MN,BE⊥MN,
∴∠ADC=∠CEB=90°,
∴∠DAC+∠ACD=90°,
∵∠ACB=90°,
∴∠BCE+∠ACD=90°,
∴∠DAC=∠BCE,
在△ADC和△CEB,
,
∴△ADC≌△CEB(AAS),
∴CD=BE,AD=CE,
∴DE=CE+CD=AD+BE;
(2)证明:∵AD⊥MN,BE⊥MN,
∴∠ADC=∠CEB=90°,
∴∠DAC+∠ACD=90°,
∵∠ACB=90°,
∴∠BCE+∠ACD=90°,
∴∠DAC=∠BCE,
∵AC=BC,
∴△ADC≌△CEB,
∴CD=BE,AD=CE,
∴DE=CE﹣CD=AD﹣BE;
(3)解:DE=BE﹣AD,理由如下:
∵AD⊥MN,BE⊥MN,
∴∠ADC=∠CEB=90°,
∴∠DAC+∠ACD=90°,
∵∠ACB=90°,
∴∠BCE+∠ACD=90°,
∴∠DAC=∠BCE,
∵AC=BC,
∴△ADC≌△CEB,
∴CD=BE,AD=CE,
∴DE=BE﹣AD.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分析】(1)证明△ADC≌△CEB(AAS),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D=CE,BE=CD,即可得到答案;
(2)同理,证明△ACD≌△CBE(AAS),继而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答案即可;
(3)同理,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性质,计算得到答案即可。
25.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辆出租车从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客车离甲地的距离为 千米,出租车离甲地的距离为 千米,两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 、 关于x的图象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分别写出 、 关于x的关系式(需要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
(2)当两车相遇时,求x的值;
(3)甲、乙两地间有 、 两个加油站,相距200千米,若客车进入 加油站时,出租车恰好进入 加油站,求 加油站离甲地的距离.
【答案】(1)解:设 ,由图可知,函数图象经过点 ,
,
解得: ,
,
设 ,由图可知,函数图象经过点 , ,则
,
解得: ,
;
(2)解:由题意,得
,
(3)解:由题意,得
①当 加油站在甲地与 加油站之间时, ,
解得 ,
此时, 加油站距离甲地: ,
②当 加油站在甲地与 加油站之间时, ,
解得 ,此时, 加油站距离甲地: ,
综上所述, 加油站到甲地距离为 或 .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1) 观察图象可知直线y1经过点(10,600),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直线y1的解析式;直线y2经过点(0,600)和(6,0),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直线y2的解析式;
(2)由题意可知,两车相遇即为两直线解析式的值相等,于是结合(1)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可求得辆车相遇的时间;
(3)由题意可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A加油站在甲地与B站之间时,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可求解;②当B加油站在甲地与A站之间时,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可求解.
26.如图,△ABC中,∠C=90°,AC=4厘米,BC=3厘米,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厘米,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
当t为何值时,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2)
当t为何值时,CP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并求出此时CP的长;
(3)
当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1)解:△ABC中,∵∠C=90°,AC=4cm,BC=3cm,
∴AB=5cm,∴△ABC的周长=12cm,
∴当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时,点P在AB上,此时CA+AP=BP+BC=6cm,∴t=6(秒)
(2)解:当点P在AB中点时,CP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此时CA+AP=6.5(cm),∴t=6.5(秒),
∴CP= AB= ×5=2.5cm
(3)解:△BCP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
①如果CP=CB,那么点P在AC上,CP=3cm,此时t=3(秒);
如果CP=CB,那么点P在AB上,CP=3cm,此时t=5.4(秒)
(点P还可以在AB上,此时,作AB边上的高CD,利用等面积法求得CD=2.4cm,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DP=1.8cm,所以BP=3.6cm,AP=1.4cm,所以t=(4+1.4)÷1=5.4(秒))
②如果BC=BP,那么点P在AB上,BP=3cm,CA+AP=6cm,此时t=6(秒);
③如果PB=PC,那么点P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与AB的交点处,即在AB的中点,此时CA+AP=6.5cm,t=6.5(秒);
综上可知,当t=3秒或5.4秒或6秒或6.5秒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
【解析】【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进而求出△ABC的周长,于是得出周长的一半长,最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时间即可;
(2) 当点P在AB中点时,根据等底同高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CP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于是求出CA+AP的长,最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时间即可;
(3)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如果CP=CB,那么点P在AC上,这时CP=3cm,则用速度公式可求时间t;②如果BC=BP=3cm,那么点P在AB上,得出CA+AP=6cm,则用速度公式可求时间t;③如果PB=PC,那么点P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与AB的交点处,由中位线定理得出点P在AB的中点,此时CA+AP=6.5cm,再用速度公式可求时间t.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