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19世纪中期中英历史的基本状况以及林则徐禁烟运动,进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2.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进而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等事件,体会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以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2.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我们也了解到了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文明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历史的推移,一场战争打乱了中国社会原有的发展步伐,中华文明面临一次严峻的挑战。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
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英国为何向中国发起挑战?中国又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在战争爆发前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基本状况。
教师展示材料: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友好):
英国礼单 :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中国礼单 :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 48 团、茶膏9 匣和各色食品等。
——(英)马戛尔尼著,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
提问:根据材料,归纳两国礼品有何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答:英国礼品:工业经济的印记;中国礼品:农业社会的特征。
过渡:两国礼品清单背后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文明,教师展示时间轴,学生感知中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一篇章:战前的必然与偶然
教师讲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简而言之,工业革命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生产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量大。英国本土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所以不断的对外殖民扩张。
同一时期的中国,依然处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闭关锁国的状态,但是中国地大物博,所以原材料丰富;人口众多,因而市场广阔。中国则成为了英国的侵略对象,正如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中国幅员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物产是各种各样……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能够支撑很大的制造业。”
过渡:这场战争为何命名为叫鸦片战争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的贸易状况。
教师展示地图并出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中英正当贸易的基本状况。
教师讲解:在中英正当贸易当中,中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又称之为贸易顺差,英国属于贸易入超地位,又称之为贸易逆差。这对于本就把中国作为侵略对象的英国式是无法接受的,英国是如何扭转贸易逆差的呢?
学生回答:非法走私鸦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注释以及课本图片,初步对鸦片以及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有初步的了解,根据教师提供材料分析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
(鸦片)来源愈畅,分销愈广,银荒日甚,银价日高,国计民生日艰,风俗人心日坏。一经吸烟,刻不可离,中人之家,往往破产。而此烟能提摄百脉,愈人小病,久之精神大耗,无可救治。文武衙门上下人等,无不吸食,督抚几乎半数有瘾,王公大臣亦复不少。弁兵大都鸠形鹄面,各省皆然。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鸦片走私来带来的危害:政治上:吏治混乱,政治腐败经济上:白银外流,民穷国弱;军事上:军备废弛,战力削弱社会上:摧残体质,损害身心。
过渡: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朝廷中一批有识之士的重视,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代表。林则徐多次上书道光帝,向道光帝表明鸦片走私的重大危害,道光帝派遣林则徐到鸦片走私最为猖獗的广东查禁鸦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人物扫描、教材正文以及相关史事,初步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教师补充材料:
若鸦片一日未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绝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全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林则徐怎样的精神品质?如何评价林则徐虎门销烟。
学生回答:林则徐严禁鸦片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教师补充:伫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镌刻着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过渡: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回英国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是由虎门销烟引起的吗?
教师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作答: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汉德森致拉本特函》
教师总结:直接原因(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其根本原因在于获得中国的市场和原料)
第二篇章:战中的侵略与碰撞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本鸦片战争形势图,梳理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1840.6—1841.5:封锁广州、攻陷定海、直趋天津、广州谈判、占香港岛
教师提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态度主要是谈判。
【第二阶段】1841.5—1842.8: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攻占厦门、进犯吴淞、直逼南京
教师提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态度由宣战——屈服。
教师提问:在鸦片战争过程中涌现出了哪些爱国官民的英勇抗争?
学生回答:关天培、三元里人民、陈化成
教师补充鸦片战争中其他的爱国人物:
过渡:在鸦片战争中虽然涌现出这么多的爱国官民,为何没能扭转战争走向失败的结局?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
——金开诚主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是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的碰撞,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马克思
师生共同列表总结:
项目 英国 中国
政治 制度先进 政治腐败
经济 工业革命经济发达 自然经济,经济落后
军事 军备优良,准备充分 军备废弛,战和不定。
社会 资本主义上升期 封建社会没落期
综合 综合国力强大 清政府腐朽落后
过渡:战争最终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而且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静海寺就是当年南京条约的议约地)
第三篇章:战后的冲击与回应
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的影响:
1、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开放通商口岸?观察地图,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开放这五个地方为通商口岸?
师生总结危害:侵犯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危害: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3.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教师提供辅助材料:2100万银元包括鸦片赔偿6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商欠费300万元。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不足7000万元,对英赔款约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3。清王朝为筹集这么巨大的款项,必然对人民群众敲骨吸髓。
危害: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负担
4.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教师讲 教师讲解:海关关税本来是由主权国家根据进出口货物的情况自行制定,而《南京条约》中的所谓“议定”,就是说此后中国海关增减进出口货物税率时要经中外双方同意才行。
危害: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为列强进行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过渡:《南京条约》签定后列强并未满足,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归纳英国侵略中国的手段有哪些?
师生总结:战前的鸦片走私、战中的炮火侵略、战后的条约掠权,鸦片战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教师进行概念解读: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个体小生产者,把采集的茶叶……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从事小生产的中国农民就被卷进了他们所完全不了解的市场——国际市场。他们不得不忍受外国商人的重重盘剥。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通过上述分析,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过渡:鸦片战争除了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性质方面产生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和官员的思想深受刺激,其中的代表就是林则徐和魏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事,了解林则徐、魏源作为第一代探索者在追赶世界进步潮流、探寻御侮救国之策走在前列:
林则徐:在禁烟和抗英斗争期间,曾“探访夷情”,主持翻译许多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编《海国图志》,最初50卷成书于1842年,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教师补充材料:“一本书两种境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这本书到达日本,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当时日本维新思想家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当时国内思想闭塞、对国际形势缺乏正确认识。
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
教师通过补充《复兴之路》的材料,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