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3 20: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学习及课后活动,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
2. 通过不同角度史料的分析,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概况和意义,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3. 通过不同角度材料的比较,认识鸦片战争的原因,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4. 通过识读地图并制作表格,了解鸦片战争的概况,培养学科基本素养时空观念。
5. 通过故事讲解、史料补充,了解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家国情怀,灌输“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这一本册教材大概念。
6. 了解《南京条约》签订,通过条约内容的分析,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灌输“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单元大概念。
教学重点: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南京条约》的签订。
3. 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 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活在盛世的我们,当不忘近代的百年屈辱,传承民族精神,面对困境,敢于抗争。
设计意图:以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及近代的百年屈辱来导入,学生均有所了解,容易进入情境,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共鸣的目的。同时点出百年屈辱和民族精神中的抗争精神,为后面教学过程中“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这一本册教材大概念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单元大概念的形成埋下伏笔,为上半册的大概念教学作准备,也点明本课设计的主旨是“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
二、单元内容重点及本课课标要求
本单元的重点是:列强侵略中国,中国反抗列强侵略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设计意图:单元学习重点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习中理解本课与本单元的关联。课表要求的介绍则是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点。
三、林则徐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活动一:探究鸦片走私的危害。
根据材料《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摘选概括黄爵滋的观点和建议。
出示材料,老师提问:(1)黄爵滋观察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白银价格上涨,每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一千六百文;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了,社会上下各阶层都有人吸食。
(2)为什么白银的价格会上涨呢?
学生:因为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了,买鸦片导致白银流向外国,从而使白银价格上涨。
(3)由此可知,鸦片贸易有什么危害?
学生:使白银外流,危害国家。
(4)黄爵滋因此在奏折中向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学生:禁止鸦片贸易,以维护清朝统治。
设计意图:1.本活动之所以需要课前学生在语文老师或工具书的帮助下通读整段材料,首先是因为八年级学生的文言文素养还不能做到不做准备的情况下完全通读本则材料,其次是为了训练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综合思维。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史料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亦有助于后续教学中林则徐、黄爵滋观点互补环节的开展。
出示材料《东印度公司输华商货盈亏1775-1799年每年平均数》和《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1775-1799年每年平均数》两则材料,老师提问:自诩为文明国家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为了改变中英贸易的不利局面,扭转入超地位。(此处可训练图表类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方法)
老师:鸦片的大量流入的危害仅仅是白银外流吗?也许林则徐的观点能很好的补充黄爵滋的观点。
出示材料《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摘选,老师提问:结合两位官员的观点,鸦片走私有什么危害?
学生:(1)白银外流,危及财政,(2)导致了政治腐败,(3)摧残了中国人的体质,(4)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计意图:两则表格材料分析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从图表类史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林则徐观点的分析则有助于学生了解“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进而理解多角度史料分析的必要性,丰富学生的史学素养,同时,结合林则徐、黄爵滋的观点让学生分析鸦片的危害,有助于训练学生根据史料形成历史解释的能力。
2.林则徐虎门销烟。
活动二:探究林则徐禁烟的过程。
老师:受两位官员的影响,道光皇帝最终意识到了鸦片走私的危害,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由此爆发。
出示林则徐禁烟的简单过程。提出问题:林则徐是如何禁烟的?
老师提问:请根据材料分析林则徐禁烟的步骤。
学生:第一步,收缴在华烟贩的鸦片;第二步,要求烟贩具结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第三步,将收缴的鸦片集中销毁。
老师提问:请简单叙述林则徐销烟的过程。
学生:首先在虎门海滩挖两个大池子,池子有涵洞与大海连通,然后收缴的鸦片投入池中,接着倒上海盐和生石灰,等鸦片被销毁后,最后打开涵洞,冲刷入海。这样一批又一批,持续了二十三天。
老师提问:关于虎门销烟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要求学生分析林则徐禁烟的过程,再分析林则徐虎门销烟,有助于学生区分林则徐禁烟和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此外,通过学生复述虎门销烟的过程和教师对旁观销烟的中国百姓、各国代表反应的补充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结合鸦片走私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非法的鸦片走私是对中国的侵略,而中国人民在虎门销烟中表现出的敢断则显示了中国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四、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原因。
活动三:探究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老师:时任英国外相巴麦尊给清朝的外交照会中将开战的原因归咎于虎门销烟,同时,清廷内部也有不少人持同样观点,因而怪罪林则徐。然而,如果没有虎门销烟,中英之间就不会爆发战争了吗?时任驻华商务总监义律在1839年4月秘密发给巴麦尊的信件给出了答案。
出示材料《义律致巴麦尊机密函》摘选。
老师提问:根据材料分析,义律建议巴麦尊向中国提出几点要求?
学生:(1)金钱赔偿;(2)准许跟英国做生意;(3)用赔款换取英国货物自由输入广州、宁波、厦门和南京的权利。
老师追问:归纳这三点,我们可以发现归根到底其实是一个要求。义律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学生:跟中国做生意,打开中国市场。
老师总结:由此,我们发现,虎门销烟仅仅是英国寻找的借口,是直接原因,就算没有虎门销烟,为了商品贸易,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也早晚会找到新的借口。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义律给巴麦尊的私人信件这一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英国挑起战争的主要目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这两个史学概念。同时,通过对这两个原因的分析,便于学生理解科学的历史结论形成的前提之一是“孤证不立”。这有助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形成。
2.鸦片战争的过程。
出示《鸦片战争形势图》及鸦片战争过程图,提问:请大家结合《鸦片战争形势图》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并简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学生结合地图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其次在读图和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时空观念”,再次可以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评价的教和学的有效性和达成度。
3.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活动四:探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出示《中英双方作战情况对比》表
老师:投入军队、战船、军费都高于英国的清朝为什么战败?
出示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雷熙《历史:何以至此》摘选的两则材料。
老师:下面,我们通过两则材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清朝战败的原因。
(针对《近代中国八十年》摘选)学生:官员昏庸愚昧,敌视百姓。
(针对《历史:何以至此》摘选)学生:官员昏庸愚昧,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老师追问:为什么这么昏庸无能、愚昧落后的官员能够成为清朝的高官?为什么会有“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信条?为什么中英之间武器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请思考,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
学生:是清朝专制制度腐朽。
设计意图:《中英双方作战情况对比》表可以加深学生的疑惑:为什么投入这么高,清朝还战败了呢?而摘选的两则材料则相互印证,有助于学生形成晚清官僚昏庸无能、愚昧迷信的认识,进而再次产生疑问:为何这些官僚能够身居高位?由这些官僚领导国家、领导战争,国家如何能发展,装备如何能不落后?总之,本环节的主要思路是引领学生发现困惑,进而针对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发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清朝腐朽的专制统治,一方面突破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这一本课难点,另一方面为后面章节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埋下伏笔,便于“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这一大概念在教学中的落实。
4.中华民族的抗争。
老师:是的,是清朝专制制度的腐朽,导致了晚清官僚集团的昏庸、愚昧和反动,使晚清帝国陷入了困境。但是,琦善、奕山、杨芳之流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吗?晚清政府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吗?不,不能!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面对困境敢于抗争的优秀儿女。
出示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图片。
老师:在面对帝国的困境、民族的危机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拍案而起,他们奋力抵抗,他们慷慨捐躯!请了解他们的同学为大家分享他们的英雄事迹。
学生介绍。
老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的分享。是的,林则徐等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民族英雄的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这一本课主旨的认同感,体现“家国情怀”的渗透。
五、《南京条约》的签订及鸦片战争的影响
1.出示《南京条约》的空白表格。
老师:清朝战败了,英国人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842年,在英舰皋华丽号上,清朝被迫与英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提出了哪些条件呢?请大家阅读课本,完成《南京条约》相关内容,并讨论这些条款的影响。
学生讨论并回答。
2.老师详解南京条约的内容:(1)五个通商口岸或处于交通要道,或处于资源大省,开放这五个通商口岸,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此外,五个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首先说明中国的贸易主权部分丧失,其次意味着传统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终结,中国的外交由闭关锁国变成的被迫开放。(2)香港是由九龙半岛、新界、香港岛和262个离岛组成,割让香港岛,首先是英国侵占香港的开始,此后,英国又通过多个条约逐渐侵占了香港。其次,标志着中国的部分领土主权丧失。(3)赔款2100万银元,这里的银元是指西班牙银元,2100万银元的价值超过1000万两白银,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4000万两白银左右。而道光皇帝登基的时候,由于鸦片贸易等诸多原因,国库存银已不足千万。这笔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并最终转嫁到了人民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4)关税协定的目的跟五口通商类似,是为了方便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打开中国市场。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3.简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老师:继《南京条约》,列强又先后与中国签署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在《虎门条约》中,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是对中国司法主权和贸易主权的侵犯,英国还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这是后来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的起点。通过不平等条约,美国、法国也得以享受英国的在华特权,并扩大了侵略权益。
4. 活动五: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结合《南京条约》,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1840年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1840年后,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这种形式上仍是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为主导,但是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近代初现端倪的社会形态,我们称为“半封建社会”。1840年前,中国在政治上国家独立,主权完整,1840年后,随着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这种形式上国家仍然独立,但是部分主权已经丧失的社会形态,我们称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说,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把带有半殖民地性质、中国开始反抗外来侵略、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历史阶段称为中国的近代史。这一切变化同样始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因此,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设计意图:1.完成《南京条约》表格,体现了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2.学生讨论《南京条约》条款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形成一个初步的模糊认知,便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此处虽可通过补充材料来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认识,但由于课堂容量有限,不可能做到大量材料的补充,所以采取学生自行讨论,形成模糊认知,教师再讲解,使学生认知清晰化的方式。3.通过对1840年前后中国社会变化的探讨,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学生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而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几个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大概念的学习及理解。
六、当堂练习及本课小结
1.当堂练习。
出示当堂练习的题目。
老师请学生当堂完成,点评时要注重训练关键词的判断,及关键词与考点的关联。
2.本课小结。
(1)学生小组内自行小结,相互查漏补缺。
(2)老师请小组代表交流。
(3)如学生回答较为完整,此环节跳过。否则老师需引导生成完整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环节还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指导。
八、本课感悟及课后拓展
1.本课感悟。
(1)老师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及当代中国分享本课学习后的感想。
(2)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追问:当代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生回答。
(3)老师总结。
回顾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惨痛的历史教训。从鸦片战争起,无数次的历史事实证明,唯有制度先进、经济领先、外交开放、技术进步……才能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幸的是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通过无数华夏儿女共同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从封建社会到确立、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从割地赔款到港澳回归、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从海防松弛到三支航母战斗群屹立,我们从闭关锁国、被迫开放到主动对外开放……中国,正在创造历史,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传承历史,我们也在创造并书写历史。同学们,让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拼搏,报效国家,把我们的青春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基于本课内容进行的一次升华,通过前后比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突出“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这一大概念和本课主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本环节培养了“家国情怀”,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课后拓展练习。
出示课后拓展活动。
老师:课后活动大家可以每小组任选其一完成。活动1-3需要查找道法、地理等学科的资料,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查阅或求助学科老师,合作完成并简要记录。活动4则要求结构完整、合理,美观得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活动1-3体现了跨学科学习能力的训练。
3.课后视野拓展。
出示推荐资料图片。
老师:针对对本课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同学,老师推荐两本书,第一本是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第二本是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再介绍两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第一部是《大国崛起》,大家可以看第四和第五集,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第二部是《中国通史》,大家可以看第96集,了解鸦片战争。如果对影视作品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看电影《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林则徐》等作品。但是观看影视作品要注意,里面的情节可能会因为需要而进行艺术加工,并不等同于史实。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的是学有余力及对本课内容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从而进一步理解本课知识点。同时,本环节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和史学专著、艺术情节和史实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