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容主旨
英法为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毁的悲剧见证了列强掠夺的罪恶面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战争也客观上刺激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寻找自强道路。
教学目标
1、知道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
2、通过解读历史地图,强化时空意识;学会从各种不同类型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初步学习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视角,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初步学习从主观和客观的视角,理解不平等条约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多重影响。
3、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树立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被清政府视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然而,《南京条约》签订14年后的1856年,英法却再次发动了对清朝的战争。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发疑问。
环节二:为何要修约?
提问:英、法、美要修改哪些条约?从内容推测他们为什么提出“修约”要求?出示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状况的相关史料,示范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环节三:如何实现修约目标?
设疑:英国向清朝廷提修约的依据是什么呢?讲述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及英国驻华公使的关于如何实现目的言论。
设计意图:强化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突出列强侵华的必然性。
环节四:为何战争是在1856年爆发?
简单介绍克里米亚战争。简单介绍马神甫事件。出示英军随军画师的关于亚罗号事件的漫画。
设计意图:结合世界背景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亚罗号事件的漫画,示范图像证史的基本思路,使学生理解时政漫画涵盖了作者的个人观点以及政治目的,需要多重史料互证。通过分析使学生懂得英、法在 1856 年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节五:战争的结果及影响是怎样的?
1、结合地图分析第一阶段战争以及《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解读不平等条约,理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社会危害程度进一步加深。前后呼应,进一步理解列强通过战争达到了战前所提的“修约”的内容要求。
2、结合地图分析第二阶段战争以及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突出说明列强再次动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就范的罪恶目的,对比《天津条约》突出《北京条约》的危害性。
3、出示圆明园电脑复原图介绍圆明园,出示圆明园遗址照片前后对比。讲解1860年10月,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报道的相关内容和1861年12月,法国大文豪雨果发表的《致巴特力尔上尉》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比较激发学生对英法列强罪恶行为的谴责。分析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复原照片、实物遗址、当时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使学生懂得分析不同史料得出有效结论的方法。
4、读地图回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分别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总共侵犯了中国北方多少领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进一步理解主权的丧失,半殖民地的加深。
环节六:小结
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就主持翻译了许多西方书刊,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鸦片战争后编成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清朝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部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动摇,开始正视中西的差距,战争也在客观上刺激着中国人的逐步觉醒与自强意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继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又一次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适应形势变化,艰难地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从主客观等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影响的方法。
作业设计
拓展题:
今天我们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请同学们谈谈,圆明园遗址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