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3 20:0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领导人、内容;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戊戌政变及变法失败主要原因。
(2)识记、掌握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主要内容和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选取优秀影视片段和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公车上书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对教材内容和提供的史料进行深度挖掘,整理戊戌变法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观点,增强其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学生认识中国梦并初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并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四个自信”。
教学重点:
1.变法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以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难点:
1.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性质以及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时局图》,讲述中国近代史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值此危难时刻,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前赴后继、艰辛探索,讲述各个阶级: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所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走向辛亥革命,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民族前赴后继,经历了无数的流血牺牲,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在120多年前有一场变法使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梦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并树立梦想助力伟大中国梦。并为课尾共筑中国梦做铺垫,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讲授新课】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会想到什么办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呢?列举历次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不同阶级的人民进行抗争的史实,其中着重点出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起的戊戌变法。围绕着维新派的民主政治梦,展开本课的讲述。本课共分为四个板块讲述戊戌变法的全过程:1.久梦初醒,序幕揭开——公车上书;2.梦寐魂求,发展壮大——宣传变法;3.美梦成真,高潮到来——维新变法;4.黄粱一梦,终归失败——戊戌政变。
第一板块:久梦初醒,序幕揭开——公车上书
1.序幕(公车上书)
(学生观看视频)《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梁联合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师生共同了解公车上书的基本史实。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却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
【设计意图】快速了解公车上书,并通过PPT视频拉开序幕,让学生直观记忆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通过视频回忆公车上书的领导人都有哪些?PPT展示图片康、梁人物图片,并要求学生浏览课本上梁启超、康有为“人物扫描”材料,认识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作答: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简称“康梁”),并得出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体(君主立宪制)。
【设计意图】掌握代表人物的同时,化难为易,直接了当让学生掌握领导变法的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并反复识记突破这一难点。
【过渡】公车上书失败了,说明维新派实力较弱小,为了发展维新派势力,维新人士们离开北京后,又做了些什么呢?由此引出
第二板块:梦寐魂求,发展壮大——宣传变法
3.发展(创会办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组织学会,创办报刊。PPT展示康有为的人物活动,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找出主要学会和报刊。那么通过这些行动维新变法得到发展了吗?(发展了)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设计意图】从点到面,兼顾知识独立性与整合行。
4.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
课件展示梁启超《变法通议》和严复《国闻报》等相关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严复——《国闻报》 (师生共同分析材料,教师提供分析材料方法:阅读——提取关键词——总结得出答案) 得出结论:主要以日本和英国为模板进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且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提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从技术变革到了制度变革,这也是维新派的进步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字材料,通过教师叙述、师生问答等方式,使学生简要掌握维新派思想主张及其作用,并前抓后联,兼顾历史的连续性。
第三板块:美梦成真,高潮到来——维新变法
【过渡】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的同时,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意味着帝国主义再次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维新派认为要变法成功必须抓住政治核心(光绪帝),于是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师生配合叙述本段)皇帝传达诏令一般都要通过什么形式?(圣旨:包含诏书和谕旨)那光绪帝宣布实行变法的诏书叫什么 (“明定国是”诏书)(教师简要解释“国是”)
5.高潮(百日维新):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标志“百日维新”开始。随后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0页,自主探究找出变法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完成PPT上表格。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旧官僚、科举秀才、民族资本家、八旗绿营军)谈谈不同阶层对变法的态度,使学生思考并内化知识,以突破百日维新内容这一重点。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使百日维新的内容有条理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内化这一难点知识。并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做铺垫。第四板块:黄粱一梦,终归失败——戊戌政变
6.失败(戊戌政变):
维新派以为政治核心是光绪皇帝,而实际上当时掌握实权的是谁呢?(慈禧太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于是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标志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具体措施有: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搜捕维新人士。(结合图片循序渐进讲述戊戌政变)。展示戊戌六君子图片,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本可以出逃,但他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来他被捕后在狱中留下绝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后壮烈牺牲。他这样做值得吗啊?为什么?(值得,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师设问)那么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结合图片得出戊戌变法失败主要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过渡】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我们该如何评价它的历史意义呢?
7.戊戌变法评价:
意义:①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②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8.结语:
回首19世纪,中国人走过了自强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梁启超也逐渐意识到,要想使中华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关键是要加强对少年的重视培养。1900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寄厚望于中国青少年身上。之后中国历史也证明,在下一代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中国最终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大步迈进,我们国家的日渐强大、我们制度不断彰显优越性,我们要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巨大优越性,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之一的“制度自信”)课件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及四个自信。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梁启超的话“少年强,则国强”。薪火相传,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如今实现伟大中国梦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到了我们身上,愿大家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设计意图】联系时政,初步引导学生坚持“四个自信”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小结】知识归纳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变法图强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
高潮:百日维新
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影响:①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