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目标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及《辛丑条约》的内容,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通过典型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客观评价义和团运动,直观感知抗击八国联军的历程,提高历史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学习史料实证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
3.感知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贪婪的本质,认识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认识中华民族具有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1.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局限性。
2. 《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铺垫: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我们的首都第一次被侵略者占领,有“东方凡尔赛”之称的圆明园被烧成灰烬。1900年8月,首都北京再一次被占领,离前一次的沦陷不过40年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回望这一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二、新课教学
1.无畏与利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第一段正文,找出义和团起义的地区、时间,并在书上做好标注,教师PPT中做展示。
(1)危局中的无畏抗争。
材料一:黄河下游连年水灾,1898年,黄河多处决口,洪水奔泻,一望无际,上百万人受灾。第二年又转为大面积干旱,并发各种灾难,流民遍地。义和团运动最早走向高潮的鲁西北和鲁南,正是当时山东农业产量最低、灾情最重、社会流动性最大、民心最为不安的地区。
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是以两个德国教士在山东钜野被杀为借口的。这以后,各级地方官员更加不敢得罪外国教会……一部分“在教”的不良教民,依仗教会势力,享有特权,欺压良民,强行霸道,甚至殴人致死,善良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1卷)》
提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归纳提炼:内忧:(天灾)自然灾害频发,人民流离失所;(人祸)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阶级矛盾尖锐。外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补充分析: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刺激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列强经济侵略的挤压、教会势力的横行和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种种危机,威胁着其自身的生存,也激发起他们的民族大义。大家刚才阅读后都知道,组成义和团的是原来的单纯习武团体和反清秘密结社,他们有的本与政治无涉,有的是以反清为目标,但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他们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抗击侵略者,从而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那他们这场运动中又主张什么呢?
材料二:(课本第一子目“材料研读”。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提问: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 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宣传了“扶清灭洋”主张。这一主张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它没有把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西方文明的成果区别开来,对现代文明盲目排斥,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同时,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因而这一主张既反映了义和团的爱国精神,也反映了他们的落后性和盲目性,再一次说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正是他们的局限性为清政府控制、利用义和团提供了条件,清政府是如何做的呢?
(2)清政府改“剿”为“抚”。
材料一:戊戌政变后……顽固派废黜光绪帝的计划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更加痛恨“洋人”……便想依靠义和团的“民心”“民气”。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顷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军机处寄各省督抚等电旨》
提问:清政府对列强和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教师总结分析:顽固派的企图因遭到西方列强的抵制而未能实现,这增加了他们与列强之间的裂痕,清廷因而忌恨列强;同时,因义和团发展迅猛,镇压困难,清廷只好改“剿”为“抚”,企图利用义和团给西方列强以颜色。但是腐朽懦弱、一昧求和的清政府这次会借助神勇的义和团抗争到底吗?
2.抗击与遁逃。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子目,找出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主要作战地点,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1)军民英勇抗击。
讲述: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势力,当然会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而这不过是前奏罢了。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他们怎么过去呢?坐火车!火车开在铁路上,而拆火车这项“业务”,义和团的兄弟们可是熟悉的很。他们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这就是廊坊阻击战。然而,与此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也在北京四处开枪射杀义和团团民和清军,一些国家的外交官甚至亲自参与了武装侵略。
面对列强的武装侵略,清政府内部一方面对列强怀有恐惧心理,一方面在“废立”问题上心怀忌恨,在此矛盾心理下,犹豫不决,战和不定。大沽沦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同时慈禧又接到列强要她归政给光绪的谎报,于是,气急败坏的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战争爆发后,义和团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抗击。
材料 每一次射击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向车站前进。
他们中有一位师傅,是个脸色阴沉的高个子老头,他带领一群团民径直向我们冲过来。走在前头的小孩子举着大旗,上面写着“义和团”三个大字……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被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下去。
——[俄]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著,许崇信等译《八国联军目击记》
提问:从材料中你看到义和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勇于牺牲、血战到底、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讲述:可是在战场上并非一腔孤勇便可战胜敌人,由于宣战之后,清政府并没有进行认真的作战部署。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郊民巷使馆区。而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陷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借口。在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展开天津保卫战,在老龙头火车站进行激烈争夺,并炮轰紫竹林租界。然而,八国联军不断增兵,最后直隶提督聂士成在激战中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陷落。8 月 14日,联军攻陷北京。
(2)清廷遁逃背叛。
讲述:当前方战士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时候,8月14日的早晨,联军攻陷北京前,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和她的亲信臣仆再一次仓皇出逃,一路西奔。这是当时任怀来知县的吴永在榆林堡驿站接应慈禧,见到他时的情形。
太后哭罢,复自述沿途苦况,谓“连日奔走,又不得饮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秸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已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条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尔试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今至此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
——吴永口述,刘治襄笔记《庚子西狩丛谈》
清政府首脑西逃之狼狈,由此可见一斑。这大大增加了慈禧对义和团的愤恨和对列强的恐惧。逃经山西的路上,她下令剿杀义和团团民,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同时派李鸿章等人为议和大臣,要他们尽快与列强和谈。至此,清政府与列强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当八国联军在北京四处扩大侵略时,驻扎在直隶境内的清军却在步步后撤,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与侵略者。就这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大无畏的抗争精神一直存在于整个近代史使我们始终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只要中国人民有力量,那么中国就还有希望。总有人会为侵略者洗白,认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将我们带上了世界化的潮流中,但事实是如野兽般凶残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他们侵略者的本质暴露无遗。
(3)列强凶恶残暴。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子目“相关史事”及两幅相关图片。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直观感受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讲述: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并不足以使列强停下脚步,他们最在意的永远是在华特权和巨大利益。就这样,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将被签订。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理清一下这节课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3.国运在沉沦。
讲述: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派兵侵略中国的8国和进攻东交民巷时被焚毁了使馆的比利时、荷兰、西班牙3国,共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而且,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为担保,使中国的关税、盐税从此受到列强控制。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是列强要清政府唯命是从,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的结果。清政府从此成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这样,侵略者就可以对清政府随时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帝国主控制中国的大本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使清政府成为一个以办理列强事务为首要职责的机构,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奴仆。
总结:《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慈禧在中外议和的过程中,最担心的却是列强将怎样惩罚自己,她在西安惊恐万状,战栗不安。当看到列强在条约内容中没有把她当作“祸首”来惩办,仍把以她为首的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时,她喜出望外、感激涕零!立即以光绪之名颁布上谕。
(1901年2月16日“上谕”)本年夏间,拳匪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真是无耻之极!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匍匐于列强的脚下,心甘情愿地成为列强手中的提线木偶!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经一步步投奔洋人而去,国运已然衰败至此。前路茫茫,国运艰难,但中华民族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不断抗争、努力复兴的脚步!恩格斯说:“没有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巨大的灾难触发全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将聚集于革命的旗帜下,踏上新的征程。
板书设计: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无畏与利用
1.危局中的无畏抗争
2. 清政府改“剿”为“抚”
二、 抗击与遁逃
1.军民英勇抗击
2.清廷遁逃背叛
3. 列强凶恶残暴
三、国运在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