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确凿”“菜畦”“桑葚”“轻捷”“臃肿”“攒”“敛”“人迹罕至”“人声鼎沸”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表现景物特点以及叙事的写作技巧,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法、默读法、圈点批注法等多种阅读方式,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讨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描绘自己熟悉的场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童年时光的珍贵和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理解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教育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汇。
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内容。
赏析百草园部分的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的技巧。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留恋、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不同感受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等。
探讨文章的主题,理解童年生活经历对作者成长和人生态度的影响。
学习本文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写作风格,体会其在表达情感和主题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文的生字词、文学常识、文章结构和主题等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框架。
2.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和主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展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播放相关的音乐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提问学生童年中最难忘的地方是哪里,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2. 展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简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多种体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 背景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在厦门任教,正值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时期,鲁迅的生活和工作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他在回忆童年生活时,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 PPT 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后全班齐读。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云霄(xiāo)
倘若(tǎng) 鉴赏(jiàn) 啄食(zhuó) 和蔼(ǎi) 恭敬(gōng)
质朴(zhì) 博学(bó) 渊博(yuān) 倜傥(tì 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绅士(shēn) 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
3.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明了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这两个地方的生活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两个地方的生活的?
4. 学生默读后,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三味书屋是作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相对比较严肃和单调。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这两个地方的生活的,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四)研读百草园部分
1. 请学生齐声朗读第 2 段至第 8 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2. 学生朗读后,自主圈点批注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进行板书。
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描写方法:
多角度描写:从视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等)、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等)、味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
有序描写:按照由低到高(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由高到低(鸣蝉、黄蜂、叫天子)、由整体到局部(先写百草园的整体景色,再写局部的景物)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4. 提问: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动植物?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明确:写众多的动植物,一方面表现了百草园里生物的多样性,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5. 再读第 2 段至第 8 段,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教师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能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眷恋。
6. 拓展延伸:
让学生仿照课文第 2 段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如校园的一角、家乡的某个地方等。要求运用多角度描写、有序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字数在 150 字左右。
学生写作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五)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 学生默读第 10 段至第 24 段,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2. 学生默读后,自主思考并在文中圈点批注相关语句,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三味书屋的生活相对比较枯燥、单调。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枯燥(读一些难懂的古书)、学习方式单一(老师只让学生读书、背书、对课)、学习环境严肃(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等)。但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如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在课堂上画画等。
3. 提问: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分析相关语句。
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和对进入三味书屋的无奈。
又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乐趣,但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再如“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句话表明作者对先生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也反映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有一定压力的,但也在逐渐适应和成长。
4. 小组讨论:三味书屋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看来有哪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式?
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式,既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如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压抑学生的个性等;也要看到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如对知识的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等,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六)探究文章主题
1. 提问:作者通过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2.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主题一: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里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和有趣的活动,作者通过对百草园生活的详细描写,表达了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
主题二:对知识的追求和成长的感悟。三味书屋是作者学习知识的地方,虽然学习生活相对枯燥,但作者在那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逐渐成长。文章通过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
主题三: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文章中描写了三味书屋的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如死记硬背、严厉的惩罚等,体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教师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成长和教育的思考,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一定批判。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拓展思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类似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经历?你对这些经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会?请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七)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及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梳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特点的分析、文章主题的探讨等。
2. 强调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等复杂情感。同时,学习了作者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叙事的技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3.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 2 段。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以《我的童年乐园》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写出自己童年乐园的特点和乐趣。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课件,包括作者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生字词、课文重点语句分析等内容。
3. 相关的音乐、视频资料,如歌曲《童年》、关于鲁迅的纪录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