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课件(45张PPT)》(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课件(45张PPT)》(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9 17: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诗 两 首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2课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 间街头诗学习目标田间(1916~1985),诗人。安徽无为人。1934年参加左联。后主编《每月诗歌》。1938年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新群众》杂志社社长。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创作部副部长、河北省文联主席。著有长诗《戎冠秀》,诗集《给战斗者》、《马头琴歌集》等。被闻一多先生称作“时代的鼓手”。作者简介 这是诗人田间20世纪30年代后期写就的一首街头诗。(街头诗是抗战时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的短小精悍、紧密配合当时斗争,迅速发挥宣传作用的一种诗歌形式。也称传单诗、墙头诗。)当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敌人的疯狂侵略和残酷杀戮的嚣张气焰,是投降还是反抗?田间的这首小诗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不奋起、不抗争、不战斗的严重后果。背景资料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刺刀( )骨头( )奴隶( )
2、解释下列词语。
奴隶:cìɡǔ tounú lì被奴役被压迫的人。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朗读训练1、从诗下面所标示的“1938年作”,你联想到了什么?
2、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什么?
3、从以往的学习经验看这首诗的写法。1.诗的开头“透过炮火,透过烟雾”,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这两句简明概括地渲染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下文展开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背景。 2.《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哪两种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诗歌刻画了战士和战地救护人员的光辉形象。战地救护人员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可敬的勇敢中蕴涵着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对前线战士无限的关爱一览无余;诗中的“我”是一个英勇无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战士形象。3.诗人为什么会不由地想到妹妹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 诗人幼年丧父,家乡解放不久又失去了母亲,成了孤儿。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他从未得到的手足之情和过早失去的母爱是十分渴望的,这也许是诗人不自觉地写到妹妹和妈妈眼睛的一个内在原因。自然,诗人有权利向往那些从未得到的和过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权利捍卫全国人民已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 4.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什么表达作用? 内容上,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决心;结构上,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1、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我们”,为什么用“刺刀杀”而不用枪杀? 用刺刀杀更能说明敌人的残忍。深入探究——诗歌语言2、为什么敌人“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而不是指着肉体?因为“骨头”指骨气,这不仅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人精神的侮辱。3、这首诗非常短,没有一句正面劝说“我们”去打仗,但很能起鼓舞作用,这是为什么?作者先从反面假设:“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引起人们认真地、严肃地思考。接着写出这一假设将产生的可怕的结果:“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最后,作者又用漫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敌人凶恶的嘴脸和强盗相:“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从而揭示了甘当奴隶的可悲之处,激励人们觉醒,鼓舞人们奋起抗战,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4、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会有什么后果?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写法:
1、巧妙的构思:假设情景的描绘使人们明白了不去打仗后那屈辱亡国的后果,从而激发人们的抗日激情。
2、语言特点:多用口语,质朴有力,掷地有声,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强烈地激发了当时国人的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号召力。
揭示道理:爱好和平,不愿做奴隶,就必须起来战斗,以革命的暴力反抗侵略者野蛮而惨无人道的暴力。
评论:“一字字打入你的耳中,打在你的心上。”
“爆炸着生命的热与力。” ——闻一多小结目前,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正显出复活的苗头,一小撮反华分子“晋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历史,否认他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田间的这首小诗难道不正是他们恶行滔天的如山铁证?只有建设我们的祖国,?使他日益强大起来,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田间的这首小诗如战斗的鼓点,警醒我们,催人进取!????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课外收集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选择其中一首朗读并点评。军帽底下的眼睛
胡 昭学习目标1、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探究诗歌的内含胡昭,当代作家,满族人。《作家》杂志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委员会第四、五届成员。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集《山的恋歌》获全国首届新诗奖,诗集《瀑布与虹》获中国首届满族文学一等奖,长诗《雁哨》获1983年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心歌》、《石林歌》分别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作者简介《军帽底下的眼睛》是诗人胡昭1952年12月写于朝鲜战场的。诗中没有着意渲染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从正面歌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者战士形象,而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是诗人1952年12月写于朝鲜战场的。诗中没有着意渲染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从正面歌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战士的形象,而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背景介绍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胡昭( )坚毅( )包扎( )
搜寻( )冲锋( )射击( )zhāoyìzāsōuchōnɡshè检查预习2.解释下列词语。
搜索:
坚毅:
包扎:
冲锋:仔细地寻找。坚定刚毅。包裹捆扎。作战部队向近距离的目标敌人
作迅猛进攻的战斗行动。整体感知——写作思路1.听录音或范读,注意语音、语调及停顿,揣摩朗读技巧,理清写作思路.明确:由救护人员的眼睛到妹妹、妈妈的眼睛,从前线到后方,从朝鲜战场到整个祖国,从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到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切期待,联系紧密,构思精巧。诗歌原文 透过炮火,透过烟雾 那军帽底下 闪动着一对眼睛, 它们在四下搜寻。
从一个伤员爬向一个伤员, 她望着同志们坚毅的眼睛, 轻声地说:“不要紧......” 每个指尖都充满疼爱, 她包扎的又快又轻。 前线诗歌原文我想起妹妹的眼睛 那么天真而明净, 我想起妈妈的眼睛 那么温暖那么深...... 深深地望了她一眼 我回身又扑向敌人。
无论黑夜或白天 不管我守卫,我冲锋...... 我眼前常闪动起那对眼睛, 这时,我就把枪握得更紧, 我就更准的射击敌人。 后方诗歌原文我要保卫那对眼睛—— 妹妹的眼睛,妈妈的眼睛, 我亲爱的祖国的眼睛! 整个祖国本文刻画了哪两种人物形象?战地卫生员:战士:坚强勇敢
坚毅不屈
爱国爱家
有责任心细心认真
温柔体贴
技术高超
充满爱心
有责任心内容研讨1、???诗的开头“透过炮火,透过烟雾”,有何作用?这两句简明概括地渲染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下文展开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背景。2、《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哪两种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诗歌刻画了战士和战地救护人员的光辉形象。战地救护人员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可敬的勇敢中蕴涵着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对前线战士无限的关爱一览无余;诗中的“我”是一个英勇无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战士形象。3、???诗人为什么会不由地想到妹妹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诗人幼年丧父,家乡解放不久又失去了母亲,成了孤儿。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他从未得到的手足之情和过早失去的母爱是十分渴望的,这也许是诗人不自觉地写到妹妹和妈妈眼睛的一个内在原因。自然,诗人有权利向往那些从未得到的和过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权利捍卫全国人民已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4、???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什么表达作用?内容上,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决心;结构上,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1、诗的开头“透过炮火,透过烟雾”,有何作用?
这两句简明概括地渲染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下文展开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背景。深入探究——诗歌鉴赏 2、《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哪两种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诗歌刻画了战士和战地救护人员的光辉形象。战地救护人员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可敬的勇敢中蕴涵着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对前线战士无限的关爱一览无余;诗中的“我”是一个英勇无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战士形象。3、诗人为什么会不由地想到妹妹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
4、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什么表达作用?诗人幼年丧父,家乡解放不久又失去了母亲,成了孤儿。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他从未得到的手足之情和过早失去的母爱是十分渴望的,这也许是诗人不自觉地写到妹妹和妈妈的眼睛的一个内在原因。自然,诗人有权利向往那些从未得到的和过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权利捍卫全国人民已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内容上: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决心;
结构上: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文思
1 2 3 4以一个形象,制造悬念语言动作揭示人物身份想像,使诗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抒发我要保卫她们的眼睛的坚定信念层次: 前线 后方 整个祖国 思想:发扬救死扶伤的 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全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切期待要有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扩展延伸归纳收束升华胡昭《军帽底下的眼睛》这首诗刻画了战士和女性救护人员的形象,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叙事在前,是基础;抒情在后,是在叙事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小 结板书设计练习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涵水能力很差,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根据有关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控制用水的流量,还可以循环用水,比如用洗菜的水浇花,用洗澡的水冲马桶等。
(作答内容须抓住日常生活这一点展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