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公转,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很不足,空间概念更是严重缺乏。而地球的公转,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能力形成巨大挑战。一级级地理老师穷尽心智,但教学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怎样教,效果如何,现在有什么办法实现突破。
今天,通过学习,有了一点新的体会。本节教学设计,就试图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一点自己的突破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的名称、界线及特点。
2、方法与过程
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能根据生活观察和体验,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移动情况及据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产生四季和五带现象。
四、教学工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环节实施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地球除了自转运动外,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呢?学生:公转运动。
学生浏览书本内容,通过比较填写下表:
自转:绕地轴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公转:绕太阳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在了解了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后,请两位学生上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其中一位学生做太阳,另一位学生手拿地球仪做地球。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演示二分二至位置,提醒其他学生重点观察这四个位置。然后在屏幕上播放公转运动,与学生演示相对照。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一般错误是地轴指向不稳定,倾斜角度不准确,公转方向错误等)。再由这两位学生改进演示,直到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调查学生掌握情况,用5分钟时间,由理解较好的同学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生教生更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可能有教师讲授达不到的效果。
结合书本11页“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示意图”,强调地球公转特点,并在书上划下相应的内容。
正是因为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现象。
采取逆向思维,就错解错。如果不倾斜会出现什么情况?
板书:直射和斜射图,学生判断并找出直射点。
这部分和前面演示相呼应,判断出太阳光线和地球表面的垂直点。
根据显示的图片,判断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在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太阳的直射点有什么移动规律呢?还会出现在地球上的哪些地方?必要的话重复前面的演示,提醒学生注意直射点移动规律。
播放动画: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移动,根据动画板书:
春分日(3月21日) 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 北回归线
秋分日(9月23日) 赤道
冬至日(12月22日)南回归线
联系课本“地球的公转示意图”,指出四个位置太阳直射点分别在什么纬线上?纬度为多少?加以巩固。
小结:1)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简图表示)
2)一年之中,能获得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3)一年中,只能出现一次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南北回归线上。
考一考:1)山东有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为什么?
2)赤道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现象?
3)南纬20°附近有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为什么?
介绍北回归线标志塔,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
忆一忆、想一想:在寒假和暑假的中午11:55
1)太阳光照进窗子的角度相同吗?
2)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长短是否相同?若不同的话,哪个长?哪个短?
比较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为学习四季和五带埋下伏笔。
通过动画填写表格:
太阳直射纬线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五带的划分:
1) 五带的名称?
2) 各带的特点?
3) 什么是极昼极夜现象?播放极昼动画。
4) 五带划分的界线?
练习设计:本节练习强调基本知识,减少综合性和开拓性知识。难度较大的问题留待以后逐步解决,避免打击学生。
教学思考:
地球公转的知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不少学生会因此对地理感到惧怕,进而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本节课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并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乐意参与学习,课堂实践也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